华容奋力打造武鄂协同发展先行区

永葆初心 担当使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12-26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特约记者潘协凯 通讯员赵小丰 李四伟

  12月2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华容区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一年来,华容区取得了哪些成绩?新的一年,又将开展哪些工作?透过党代会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华容区委永葆初心、担当使命,奋力打造武鄂协同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临港产业生态新城,为全市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展现华容作为贡献华容力量的政治担当和战略定力。

建设中的武汉新城

  2023征程万里风正劲

  2023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华容区委紧紧围绕服务融入武汉新城等省级重大战略,带领全区上下克难攻坚、拼搏奋进,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细化落实“两个责任”清单。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第一议题制度,“华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讲坛”理论学习有声有色。推广农村党员先锋指数 “三三制”,充分释放基层党组织活力。

  ——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31篇,办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问题诉求110件,群众满意度98.23%。形成“乡风文明下的孔关经验”等制度性文件在全区推广。

  ——县域经济提速提质。全年签约中电泰文武汉新城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亿元以上项目61个,90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面开工。36个工业项目加速转型升级,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8%,华中数控入选2023年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名单。庙岭镇、华容镇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武汉新城加速起势。深度服务和融入武汉新城建设,连通武鄂的高新七路、辉煌大道通车,未来二路、高新六路全线贯通。武鄂黄黄快速道路三条过境通道开工建设,双柳长江大桥南岸主塔即将封顶。东湖高新359路公交延伸至庙岭。武汉新城展示中心、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建成投用,银商云数据中心等十余家战略性、科技型企业落户。与武汉及光谷签订教育、文旅合作协议,410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域通办”。

  ——流域安全守稳固牢。高标准制定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红莲湖、南迹湖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南迹湖、灯塘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全面完成112个长江入河(湖)排污口整治任务,“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完成52个大气治理项目,禁鞭限鞭全面启动。入选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土地存量和闲置地盘活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彰。

  ——产城融合迈向深入。制定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着力破解“小弱散”难题。城市更新全面启动,顺利改造22个老旧小区,风貌提升工程扮靓沿街路面立面。出台五类人群购房奖励政策,进一步推动就地城镇化。差异化布局北斗产业。借势借力花湖机场投运,港口吞吐量大幅提升。

  ——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稳步推进21项改革,成功创建“临时住址数字化管理”“审管联动”等7项省级先行区改革事项试点。智慧防返贫系统建设案例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优秀案例。联合葛店经开区成功申报“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50家。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与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芝麻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村级债务全面清零。积极推进“六闲资源”改造利用。71个行政村实现寄递物流揽收和投递服务全覆盖。华容土布入选全国“一县一品”典型案例。蒲团乡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民主法治不断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积极支持人大依法履职、政府依法行政、政协依章履职,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支持人民团体依章程开展工作。重视党管武装、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等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残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韩畈村获评全省 “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创新先进试点”。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深化“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全区144个“三张清单”项目如期完成。成功入选全国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名单。区人民医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区非遗文化馆、区博物馆、城市书房建成开放。区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提档升级即将完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重任千钧再奋蹄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基础之年。华容区上下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路径,奋力打造武鄂协同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临港产业生态新城,为全市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展现华容作为,贡献华容力量。

  着力统筹发展安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加快重大战略承载落地。深入贯彻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省市部署要求,牢牢把握武汉新城建设战略机遇,推动实现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

  守牢流域安全底线。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全面彰显水资源价值,创造水生态优良人居环境。

  巩固社会稳定大局。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常态化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

  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招大引强谋变量。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瞄准世界500强、知名民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承接光谷战略新兴资源外溢。

  聚焦项目建设扩总量。深化“五个一”包联机制,集中攻坚百个省市重大项目。主动对接重大战略规划,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盘子。

  聚焦产业升级挖存量。围绕“125”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医用药包等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三江港多式联运优势资源,推动港口与城市、港区与园区有机衔接、深度融合。

  聚焦消费市场提质量。布局建设更多特色文化娱乐场所、休闲街巷、“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打造未来荟商业综合体、华容宾馆等高品质消费地标。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着力破解机制障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区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乡财区管改革,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优化营商环境7.0版,努力推出更多利企便民、务实管用的“华容经验”。持续推进 “一网通办”“跨域通办”。确保营商环境评价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统筹资源合理分配。全力破解“项目等土地”等瓶颈制约。探索闲置土地清理处置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用地用工、融资信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拓宽对外开放渠道。充分发挥三江港多式联运优势资源,加快构建高效服务产业发展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制定重点外贸企业招商路线图,进一步完善纺织、冶金、矿石等领域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

  着力培育发展动能,提升创新策源能级。

  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加速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多维度挖掘企业发展潜力,发展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制定落实 “新华容人”等人才政策,建成区级人才公寓。创设特色产业 “博士后工作站”。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

  搭建创新承载平台。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核心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鼓励设立各类创投基金,培育一批“瞪羚”企业。

  着力重塑县域形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动空间布局再优化。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统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武汉新城规划,构建“新城引领、港区带动、城乡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推动城市更新再提速。坚持 “留”“改”“拆”并举,有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完善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区次干道和支路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推动城市治理再细化。探索形成更多城市智慧治理场景。聚焦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华容镇、庙岭镇村改社区工作,推动丁桥村、庙岭老街违建问题销号。

  着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彰显现代农业特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华容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临空农业、特色农业。

  擦亮美丽乡村底色。科学编制实施村庄建设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强化农村建房管控,保护好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开拓旅游、康养、采摘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全域推广“孔关经验”。

  提升强村富民成色。大力推广撂荒地整治段店模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落实“动态识别、政策落实、产业帮扶、消费扶贫、社会帮扶、资产管理”六项机制。

  着力铺绘靓丽画卷,探索生态文明新路径。

  大力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大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推进 “腾笼换鸟”,实施产业绿色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生态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提升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过程处置水平。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落实更全面的社会保障。聚焦就业困难群体,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

  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推进全民阅读,开展歌咏、舞蹈、琴棋书画培训等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发展更均衡的社会事业。深化教联体改革,全面开展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推进国家级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建设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