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011217651/2023-02291 文      号: 鄂州政办发〔2022〕41号
发布机构 : 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年01月01日
信息分类 : 鄂州政办发 有效性: 有效

各区人民政府,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鄂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8日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为加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根据《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等上位规划,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以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功能区为规划范围,以鄂州市全域为研究范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大关。近年来,鄂州功能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居全省第一;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15.9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3.3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居全省第二。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截至2021年底,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61家、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8家。城市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第62位,居全省第3位。

  创新资源加速链接,创新引领态势持续增强。创新平台加速共建,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市校合作常态化推进,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武汉高校院所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鄂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68家。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近五年累计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20项,全数字PET-CT设备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大型激光切焊一体机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持续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发展模式,落地拓材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持续开展“联百校、转千果”活动,探索建立定向式、定制式、揭榜制的订单式研发和技术转让模式。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人才保有量22.8万人,累计引进培养各类创新人才超2000人,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26人,从武汉引入科技副总20人。

  产业协同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鄂州功能区加快探索与武汉园区共建、产业共链、企业共育等协同发展模式。园区共建加快推进,与武汉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葛店大健康产业园、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等一批园区,着力打造承载武汉大企业孵化和扩张的专业空间载体。产业互补共链深入推进,主动承接武汉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加快健全产业配套功能,积极布局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等重大产业项目,一批企业进入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武汉龙头企业产业生态链,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新领域上协同开拓。企业共育加快探索,吸引华工科技等一批武汉企业落户,带动万联、龙汇等20余家核心供应商落地鄂州。2021年,与武汉对接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221.5亿元,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鄂州的企业近百家,四分之一的鄂州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政策体系支撑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1+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考核和奖励力度。政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大幅压减科技创新事项办理时限,科学优化办事流程,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成效显著,服务水平逐步向东湖高新区看齐。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航空优势加速凸显,亚洲第一座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花湖机场建成投运,鄂州市被列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武鄂高速、鄂咸高速、沪渝高速穿境而过,机场高速专线、武阳高速等工程加快建设,红莲大道、高新四路、高新六路与东湖高新区未来一路和未来二路加快联通,未来三路等多条跨城主干道基本贯通。轨道交通高效便捷,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通车运营,武黄、武冈两条城际铁路并经全域,武九铁路穿境而过。港口码头加快建设,武汉新港三江港区、白浒山港区等水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江港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及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吾悦广场、华润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市展示馆、美术馆、群艺馆建成投用。

  鄂州功能区建设具备较好基础,但与打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要承载区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层次创新人才等高水平创新资源集聚不足,尚未与武汉高校院所、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创新资源嫁接能力有待加强。二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产业多集中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与东湖高新区关联度较高的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偏小、集聚度不高。三是协同发展有待深化,与东湖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还处于初期阶段,政策协同、要素流动、资源共享等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协同发展的投入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设计和优化。

  (二)外部形势

  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加速重构。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并呈现本地化、多元化、区域化发展趋势。鄂州功能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企业,布局产业新赛道,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全国看,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引擎。我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鄂州功能区要深入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塑造区域竞争硬核实力。

  从区域看,新一轮经济地理加速重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走向跨区域一体化。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为引领,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湖北省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我市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和重要节点,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通枢纽。鄂州功能区要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区域创新合作与竞争,积极链接外部创新和产业资源,加快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以区域协同发展助力全域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要承载区为目标,以“一路向西 深入武汉”的开放式创新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路径,坚持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发挥所长,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副中心,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全域创新空间格局,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探索具有鄂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鄂州功能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版图重要组成部分,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鄂州贡献。

  (二)战略定位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大平台辐射区。充分发挥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高起点对接光谷顶级资源,争取东湖高新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湖北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在鄂州功能区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提升创新能级。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创新成果承接区。积极探索跨区域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创新协作等协同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多主体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共用,持续跟踪武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快承接创新成果转化。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新产业集聚区。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要方向,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高新产业转移,深度嵌入东湖高新区产业链,打造产业联动发展典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与大走廊内城市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显著提升。

  ——创新能力跃上新高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10%,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2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科技创新人才总数大幅提升,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家,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达到25家,一批全省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快速壮大。

  ——开放协同实现新跨越。与东湖高新区及大走廊其他城市联系更加密切,产业链耦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日益频繁,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

  到2035年,鄂州功能区建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重要承载区,建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涌现出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打造若干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成全省重要的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提供重要支撑。

  三、全域创新,构建创新空间格局

  按照“整体统筹、区域聚焦、协同联动”原则,依托我市“一横一纵”两条天然廊道的地形,建设横纵两条创新发展带,以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花湖机场临空组团为重点,整体构建“两带两组团多点”全域创新空间格局。

  图1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空间规划图

  (一)建设横纵两条创新发展带

  依托鄂州“一横一纵”两条天然廊道地形,贯通两条创新发展带,以空间互联带动要素流动。

  ——自西向东打造“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容区-鄂城区-临空经济区”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带。发挥三江港、花湖机场等交通物流枢纽优势,加强与武汉产业衔接配套,推进“小光谷”光电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慧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导入临空偏好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长江中游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中部临空经济高地和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自北向南打造“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带。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和毗邻武汉的地缘优势,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推动武鄂重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承接武汉溢出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城融合创新。构筑“云岛、智岛”双岛引擎,推动“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梧桐湖科教研发中心”双心联动,加快建设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提升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现有创新平台能级,链接武汉实现未来产业创新巨变,推动鄂州建设成为创新智能产业资源地。

  (二)布局两个特色功能组团

  推动红莲湖-葛店和鄂州花湖机场毗邻板块一体化组团发展,聚焦特色产业领域,打造两大功能单元,以面带全,提升功能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能级。

  ——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承接东湖科学城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推动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葛店南部生态科学岛等特色园区建设,打造新型显示配套生产基地、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将葛店南部生态岛作为东湖科学城远期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战略科技平台和产业创新项目。

  ——鄂州花湖机场临空组团。依托鄂州花湖机场航空物流优势,布局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智能临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临空经济区的高端资源配置力和全球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支撑湖北航空客货门户“双枢纽”建设。

  (三)培育壮大若干创新节点

  做实做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创新节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科创产业集聚区。

  ——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打造葛华光电子与智能制造功能区、葛华生物医药功能区、葛店南人工智能功能区、葛华新能源新材料功能区等产业功能区,深化与东湖高新区园区共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重大项目联合招商,打造武鄂产业同链桥头堡。

  ——红莲湖科技城。发挥毗邻光谷未来科技城的优势,重点发展5G通信设备、云计算和物联网、新型显示等产业,高标准建设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加快建设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打造武鄂融合创“芯”先行区。

  ——梧桐湖生态科学城。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光电器件等产业,加快打造梧桐湖健康医药研发产业功能区,提升发展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东湖科技创意城,加快推进北产业园建设,打造生态科技创新示范区与新兴产业育成区。

  ——滨江科技新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建设青天湖科创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高新产业孵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打造花湖智能制造功能区、花湖新材料功能区、汀祖制造功能区等产业功能区,支持滨江科技新区与花湖开发区共同创建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

  ——临空经济区。依托花湖机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智能制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快打造临空医疗健康功能区、临空智能制造功能区、航空物流功能区等产业功能区,高标准建设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典范,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四、平台共建,提升创新载体能级

  面向区域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需要,以共建东湖科学城为引领,集中布局多类型、多层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协同合作、梯次衔接的创新平台体系。

  (一)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开展设施关键技术、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发,满足我国高精度时空体系建设重大需求,推动设施纳入东湖科学城重点项目建设库。积极承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辐射和溢出,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研究中心、湖北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前沿交叉平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鄂州功能区设立分中心、分基地,推动一批前沿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纳入东湖科学城拓展区为契机,全力协同共建东湖科学城,探索“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建、成果收益共享”机制。

  (二)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

  引导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支持市五轴智能装备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市激光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争创省级平台,支持华威科企业技术中心、塑料复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发挥花湖机场航空货运枢纽优势和顺丰集团产业创新优势,谋划建设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对标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武汉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三)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提升现有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能级,鼓励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智慧空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提升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孵化服务能力。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深入对接华科、武大、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院所,围绕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先进材料、临空制造等领域,建设以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研发体系健全的新型研发机构。按照企业牵头、多元参与、专业化分工、高效协同模式,探索组建武鄂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

  (四)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面向大走廊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提升太阳能、节能建材、金刚石工具等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建材装饰、汽车零部件等省级质检中心功能,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湖北李时珍中医药研究院、武汉设计院浆体管道工程试验中心等创新平台将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体化发展,打造技术服务功能全、创新资源配置优、开放服务水平高的公共技术服务综合体。

  五、协同攻关,布局关键核心技术

  坚持战略牵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集聚力量进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布局一批前沿技术,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聚焦集成电路、光通信、医疗器械、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装备等领域,推进与武汉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开展氧化镓半导体材料、碳纤维与医用复合材料、功能性特种复合材料涂层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发,加快高端射频器件、基因测序仪器与设备、高端医学成像设备、高端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纳米级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等关键器件和系统设备研发,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杀手锏”创新产品。

  (二)探索开展前沿技术布局

  围绕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支持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协同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开展重点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攻关,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有序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加强绿色、优质、高效、安全农业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原创育种技术,选育或改良农作物、畜禽、水生生物新品种,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技术创新,推进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三)创新技术研发组织模式

  建立市场导向与需求导向的重大科技计划攻关机制,支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跨界复合人才联合创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方向选择和资源组织,产学研合作推进重点项目研发活动一体化。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遴选研发能力强的高校院所、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挖掘培育,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前景研判。以新技术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花湖机场、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华工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为载体,围绕智慧机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示范应用场景。

  (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立与武汉高校院所常态化成果对接机制,全面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精准推介一批“技术包”“成果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试基地、技术熟化基地,推动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融入全省技术交易市场网络体系,加快建设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鄂州分市场,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育成中心等在鄂设立分中心,引进培育一批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健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机制,支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

  六、产业同链,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产业体系,以推进产业协作、提升产业层级、壮大产业规模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临空经济、智能制造五大产业集群。

  (一)打造光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集群

  立足东湖高新区产业外溢和制造配套需求,聚焦延链、补链、强链,营造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突破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领域,壮大光通信、智能终端领域,培育发展北斗与空间信息、云计算和物联网领域,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共建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带。

  集成电路。对接东湖高新区国家存储器基地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氧化镓、砷化镓、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配套发展芯片封装测试,培育发展集成电路硅片、衬底、光罩、掩膜、靶材、高纯气体等材料,推动企业进入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光电探测芯片、深紫外杀菌芯片,引进发展低功耗、低时延窄带物联网芯片。

  新型显示。加快基板材料、发光材料、掩膜版、靶材等核心材料开发,推动新型显示材料企业为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东湖高新区龙头企业进行配套。加快发展应用于车载显示、医疗器械、消费电子等领域的Mini/Micro LED新型显示器件和模组产品,探索布局柔性显示领域。培育发展贴片设备、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新型显示生产设备。

  光通信。大力发展传输类、接入类和数据类光器件产品,引进发展高带宽低损耗光模块,延伸发展光接入、光交换等系统设备。推进葛店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射频器件、控制器、基站等5G设备。引进发展特种光纤光缆,布局海底光纤光缆。

  智能终端。重点发展一体式电脑、云终端、高端显示器等终端产品,加快发展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电子产品的精密零部件。大力发展国标RFID电子标签和RFID封装设备。引进发展智慧家庭终端、智能楼宇终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及解决方案。

  北斗与空间信息。加强北斗应用系统平台建设,拓展北斗应用场景,引进发展5G NR广播,推广北斗毫米级高精度定位、低能耗定位、北斗短报文、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电子围栏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强北斗在应急救灾、交通运输、公安实战、智慧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精准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融合发展。

  云计算和物联网。重点发展工业数据集成、工艺加工知识库、工业云等应用服务,加快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发掘、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温度传感器,引进发展图像、光学、声学、压力等传感器,布局工业物联网系统集成服务及运营服务。

  图2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擦亮“中国药谷”金字招牌,加强与光谷生物城产业协作、品牌共享,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加快布局健康服务领域,着力建设武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核心区,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大健康产业带。

  生物医药。对接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发展高端化学药领域,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研发与制造,推动原料制剂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抗肿瘤、抗病毒、抗痛风创新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加快糖尿病、肾病等重大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研发。大力发展生物制药领域,促进血液制品的研发与生产,引进发展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布局抗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的基因工程药物。提升发展现代中药领域,推进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加快发展中药片剂、胶囊和针剂,延伸发展中药材、中药保健品、药食同源膳食。

  高端医疗器械。对接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重点发展PET-CT设备、光学内窥镜等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设备,大力发展数字化疾病检测诊疗设备、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健康监测装备,培育发展生物基因检测、超声诊断仪器、微创手术器械等新型医疗机械,布局基于新型传感器、微型流体控制器、新型专用医疗芯片的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设备和人工器官。重点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引进发展仿生人工骨、微创脊柱修复材料、特种止血材料等高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培育发展有源植介入器械,加快布局生物3D打印。

  健康服务。对接光谷生物城智慧健康园、生命健康园,引进发展基因筛查、液体活检、基因诊断、肿瘤免疫治疗等精准医疗服务,配套发展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等产品,探索开展重大疾病早期筛查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创新发展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新业态,布局个性化预防、康复、咨询等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大力发展医养融合业态和康养服务,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健康养老服务。

  图3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三)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突出聚点成链、集链成群,深化武鄂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先进基础材料等领域,打造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对接东风汽车、小鹏汽车、吉利路特斯等武汉经开区整车企业,推进锂电池一体化发展,做强磷酸铁锂、高镍低钴或无钴三元正极材料及三元前驱体领域,布局高压镍锰尖晶石、高锂锰基等正极材料,补齐负极材料、隔膜等薄弱环节,大力发展12GWH锂动力电池、高性能阀控密封电池等重点产品,引进发展锂电芯和高能量密度单体锂电池,延伸发展锂电池检测与回收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培育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池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等。

  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对接盛隆电气、武汉南瑞等东湖高新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输配电设备和电力监测设备,引进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延伸发展智能用电解决方案。引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发电系统及关键部件,加快全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延伸布局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推动多种形式新能源综合利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加速发展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

  先进基础材料。做强金属材料优势领域,重点发展半导体高纯原材料等电子工业用高纯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高端特殊钢、钛合金、铝-锌-镁-铜系超硬铝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做强绝热保温材料等优势领域,大力发展高性能橡塑材料及制品、金属表面钝化剂、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等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布局发展石墨烯高弹性塑胶材料。加快发展超硬材料、先进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力发展玻璃纤维、树脂基材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引进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及构件、航空特种玻璃等关键材料。

  图4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四)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临空经济产业集群

  发挥花湖机场航空货运枢纽优势,加强与武汉临空经济区联动发展,重点发展临空物流、临空制造、临空服务领域,加快构建现代空港经济体系,打造更高质量临空经济产业圈。

  临空物流。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仓储等专业化物流仓储服务,延伸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布局发展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保税加工、转口贸易等服务。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聚焦疫苗等医药产品及肉类、水果等生鲜食品,分类优化冷链服务流程与规范,提升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布局发展冷链多式联运。加强葛店中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与花湖机场联动,培育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第三方支付等服务,建设电商结算中心。

  临空制造。依托花湖机场,打造航空装备产业园,引进航空动力等关键设备和配套零部件制造项目,重点发展环控、燃油、防/除冰、液压等机电系统和机载系统。配套发展临空维修服务,大力发展整机大修、零部件维修、航材维护、飞机拆解再回收再利用、飞机客改货等服务。布局航空应急救援领域,大力发展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等应急产品,加快形成系列化、成套化应急产品解决方案。

  临空服务。围绕机场运营,提供航油供给、航材运输、航食配餐等机场配套服务,发展技术支持、后期保障等客户支援服务。加快布局临空商贸会展、临空商旅文创领域,打造集会议、展览、商务、酒店、文旅、总部等于一体的临空标志性综合体,建设融合短视频、直播、电竞、时尚等创新元素的商旅文一体化发展平台。

  图5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临空经济产业集群

  (五)培育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突出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加强与武汉产业链配套,强化与武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智能物流装备、工业机器人领域,提升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装备领域,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产业带。

  人工智能。对接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东湖高新区创新平台,引进发展人工智能芯片、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布局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交互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延伸发展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配套发展通用计算引擎、智能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

  智能物流装备。加快发展智能悬挂输送系统、自动化辊道输送系统、升降输送设备等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引进发展柔性化、可感知的智能输送设备、系统集成及总包服务,延伸发展高层立体货架、高速穿梭板、智能托盘堆垛机、转弯堆垛机等智能仓储及分拣设备。

  高端数控机床。加快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推进伺服系统、长寿命超硬切削刀具等关键系统和功能部件研发与产业化。对接华中数控等东湖高新区龙头企业,突破自动化控制、光电一体化等领域重点技术,大力发展大型、精密、高效(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围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重点发展AGV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智能输送成套装备等工业机器人及配套系统,引进发展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培育发展新一代柔性协作机器人。

  激光加工装备。对接华工激光、锐科激光等东湖高新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大功率工业CO2激光器等激光器,着力突破高功率激光传输系统、高效冷却系统等核心系统与器件,培育发展激光柔性制造系统,延伸发展激光切割、焊接、熔覆等智能型加工设备。

  图6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七、主体共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

  坚持“引培结合、分类促进”原则,探索“总部在光谷、生产在鄂州”“孵化在光谷、成长在鄂州”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加强科技创业企业孵化

  建设鄂州籍人脉数据库、优秀人才联络站,着力吸引鄂州籍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携资本、技术、管理、人脉资源、市场渠道等回乡开展科技创业。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长江众创、光谷联合科技城、东湖高新智慧城、双创谷等创业载体建设。建设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引入市场化运营团队,深入对接东湖高新区科教资源、创新创业平台和科技型创业企业。加强武鄂孵化载体合作,通过收益分成、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探索“孵化在光谷、成长在鄂州”的联合孵化模式。丰富双创品牌活动,争取光谷青桐汇等双创品牌活动走进鄂州,建立“以赛代评”的科技项目孵化遴选机制,大力吸引优秀项目落地孵化。

  (二)加强中小创新型企业培育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入库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定向辅导,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坚持数量扩张、规模提升与创新能力增强并重,着力培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育、融资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技术控制力强、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优质中小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加强投融资对接服务。

  (三)推进科创“新物种”企业集聚

  建立驻光谷科创“新物种”企业服务中心,组建专业服务团队,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着力吸引成长性高、爆发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研究出台与东湖高新区相衔接的科创“新物种”企业专项支持政策,挖掘和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高成长科技型企业。搭建科创“新物种”企业专业化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家游学、头脑风暴会、行业交流会等特色活动。持续跟踪国内外独角兽企业研发、投资及业务布局动态,重点引进平台型独角兽的分拆业务与孵化企业。

  (四)强化领军企业引进培育

  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链主”企业,持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探索开展武鄂联合招商,建立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加快建设湖北空港科创产业园、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鄂州宏泰长江智汇港等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平台、中试平台、双创服务平台等创新创业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收购、兼并、控股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八、开放共享,建设协同发展新高地

  以花湖机场建成运营为契机,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深化与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联动发展,加强跨区域协同创新,营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环境,构筑区域协同、全球链接的多层次开放创新网络。

  (一)高标准打造临空经济区

  推行通关便利化改革,申请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模式,打造民航新基建“四型机场”示范标杆。推进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鄂州花湖机场区块建设,使鄂州花湖机场区块成为湖北自贸试验区扩区的基础区和先行区,加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政策在功能区内复制推广。开展航空服务、金融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发挥花湖机场航空物流枢纽优势和中部电商基地发展优势,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与周边区域协同打造智能临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二)加强与国内创新高地协同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面向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聚焦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主动承接优势产业外溢。主动开展创新链接,面向北京、杭州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设立异地孵化器,围绕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合作,构建“新技术异地研发、新企业异地孵化、新产业鄂州落地”的开放型发展机制。强化先进经验复制推广,学习借鉴长三角、广深大走廊等区域协同发展经验,探索开展适应性创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组织企业等创新主体赴先进地区考察。

  (三)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加强全球科技合作,依托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链接国际科研力量,开展前沿创新研究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交流、技术合作和产能协作,鼓励功能区内高端制造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国际活动,依托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大型活动,对外推介鄂州,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来鄂州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功能区内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搭建企业跨境投资贸易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法律、市场、政策等服务。

  九、宜创宜居,塑造高品质发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现代化、智能化、品质化要求,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能级,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突出“百湖之市”生态底蕴,营造活力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宜创宜业宜居智美新城。

  (一)构建内畅外联交通网络

  推进“公铁水空”四港联动,构建内外通达、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完善公路港功能,重点加强城市快速路、城市支路和薄弱地区道路建设,推进武汉新港高速鄂州段工程实施,推动鄂州—东湖高新区快速路对接,打造“武鄂1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现代城市轨道交通体系,重点推进武汉地铁30号线鄂州红莲湖段、13号线南延鄂州梧桐湖段、光谷至花湖机场市域通勤轨道交通建设。推进港口协同对外开发开放,加强三江港与武汉港、黄石港、黄冈港等功能联动,推动三江港与其它国际陆港同港同策、检查互认。发挥鄂州花湖机场货运枢纽功能,加快开通北上广深区域货运枢纽空港线,推进东南亚、日韩等周边热点地区市场性航线布局,培育南亚、非洲等区域货运航线,构建辐射亚洲、通达全球的国际货运网络。协同打造航空客货门户“双枢纽”,加快花湖机场-天河机场快速通道建设。

  (二)夯实数字鄂州建设基底

  加快5G网络部署,扩大5G建站规模,推进重点园区、机场、高铁车站、重要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5G全覆盖,着力打造5G智慧空港、5G智慧港口、5G智慧钢厂,高标准建设5G+千兆光网“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鄂州),推进鄂钢、三安光电、爱民制药等龙头企业率先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紧密对接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建设鄂州大数据中心、悦科(湖北)数据中心,布局建设鄂东区域超算中心。加快鄂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政务云平台、物联网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智能中枢系统。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原生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交通、市政、能源、医疗等领域智慧化发展。

  (三)加强人才金融资源集聚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新鄂州人”计划为统领,深入实施“梧桐计划”“人才池计划”“人才强企工程”“才聚荆楚·智汇鄂州”等引才工程,探索共建人才市场、共办人才峰会等方式,与大走廊内城市共引人才。创新人才共享共用机制,积极对接武汉院士专家、博士服务团等创新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暑期专家”。加快组建光谷鄂州科创大走廊产业基金,发挥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做大做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鄂州临空产业发展基金等市级基金,推进与东湖高新区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投资,探索建立创新收益共享机制。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科技信贷、科技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特色金融业务。

  (四)打造和谐美丽生态家园

  培育精致特色小城镇,重点支持梧桐湖科技小镇、庙岭双创小镇、葛店地铁商圈双创谷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持续推进产城更新,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和功能嵌入为主,改造提升社区环境和硬件设施。提升人居生活体验,围绕居住、生活、科创、商务、娱乐等需求,布局建设品质社区、联合办公空间、城市客厅、商业综合体、文体中心等设施,打造功能耦合、空间融合的“15分钟城市生活圈”。建设山水诗意生态区,推进西山风景区、葛山风景区、汀祖四峰山风景区等升级改造,加快梁子湖、三山湖、洋澜湖等湖泊水系生态修复,建设环湖区漫步道、湿地公园等配套项目,构建自行车大小环路慢行系统,打造活力百湖、湖湾绿畔景观风貌。

  (五)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促进鄂武双城教育协作,推进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梧桐湖新校区等高校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武汉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教学交流、教师跟岗学习等活动。推进医疗资源共享,支持域内医疗资源与武汉医疗资源组建医疗联合体,依托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在汉医院鄂州分院,持续推进专家号源互通和专家团队异地坐诊、定期多点执业,探索医疗机构共建、医学人才共用、医疗技术共享、信息数据互通,布局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六)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厚植创新文化,弘扬“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快科技馆、展览馆等科普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赛事,开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鄂州赛区)、“鄂城创业沙龙会”、“创新鄂州论坛”等系列活动,鼓励企业参与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宣传,拓展多类型传播渠道,提高全社会参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组织制定功能区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做好与其他功能区的协调衔接。积极参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推进专班。组建专家委员会,引入第三方智库,围绕鄂州功能区建设建言献策。

  (二)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鄂州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推进汀祖、泽林、花湖等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探索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差别化产业项目用地供地模式,探索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建立用地预警和退出机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

  加强政策集成应用,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健全政策体系,强化与现有政策及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衔接配套,聚焦联合孵化、产业承接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建立政策“执行—监督—反馈”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跟踪与评估,及时进行政策动态。

  (四)优化营商环境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探索“无证办理”服务,参与推进大走廊“一网通办”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法治环境,持续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共建一体化信用体系,探索包容审慎监管。

  (五)加强考核评估

  各区、葛店经开区、临空经济区及相关市直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将功能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要加大对鄂州功能区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好期中和期末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关联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