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解读:《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信息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日期:2024-08-28 语音:播放

  4月21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24〕1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将《实施意见》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政策亮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研究和探索,我们率先出台《实施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湖北抢抓历史机遇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成为竞争的焦点。科技日新月异,机遇稍纵即逝,只有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湖北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的“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殷殷嘱托,就必须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积极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体现湖北担当作为的关键举措。湖北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有基础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必须围绕“国家所需”贡献“湖北所能”、展现“湖北担当”。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有硬核支撑。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两院院士81位,高等院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人,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有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77家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平台矩阵、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条件居全国第一方阵。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赛道上,湖北蓄势而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有坚实底座。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个产业接近万亿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湖北有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有丰沃土壤。湖北处在陆海空三大“丝绸之路”交汇点上,能够形成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空间,畅通全球主要经济圈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依托自由贸易区和各类口岸打造现代化开放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有鲜明底色。湖北是千湖之省、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省份,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发展绿色生产力具有独特优势。

  第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湖北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湖北经济顶压前行、持续向好,走出了一条“疫后复苏—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提升”的发展曲线,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全省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全国领先、大省领跑。4月19日,省委召开全会,就“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系统部署,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就是希望通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增长动能转换,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强劲动力。

  二、主要内容和政策亮点

  《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大板块,共7个方面内容、18条具体措施。

  一是总体要求突出重点、可量化。立足湖北省情实际,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安排和主要目标。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湖北未来5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美好蓝图。定量方面,精炼提出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重点指标。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等等。定性方面,科学谋划“五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即全力创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导区、世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核心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区,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二是主要任务彰显特色、可操作。从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擦亮新质生产力鲜明底色、塑造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四个方面,系统提出了一批创新性、关键性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激活核心要素方面,提出打造“双中心、三走廊、四平台”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力争每年开展15项左右跨学科颠覆性技术研究,每年突破30项左右优势领域关键技术,全省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夯实产业支撑方面,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引领“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重点是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推动算力、存力、运力和绿色电力“四力”倍增,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重点布局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6G创新发展、高端AI芯片提升、量子科技攻关、脑机接口融合、合成生物引领等8大重点工程。擦亮鲜明底色方面,以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大力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推进交通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加快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塑造良好生态方面,提出加快建设数据、技术、碳交易、金融“四大市场”,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四首”激励政策,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引领、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卓越工程师集聚和优秀工匠培育“四大专项计划”。

  三是保障措施力求有效、可实现。我们坚持“双管齐下”,既有加强省级层面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出台配套政策,开展监测评估这些“硬要求”,也有加强政府投资、信贷支持、基金孵化、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强服务”,力求打好支撑保障的“组合拳”,加快推动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