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郭爱兵 通讯员 董志群
“太空种子”种植、科创小制作、生活小百科探秘……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极具实践性、灵活性、创新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正在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唤醒他们心中的科学热情。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科普示范学校、优秀科普示范学校、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实施学校荣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实施学校。
科创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9月14日,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展位,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熊高朗和张紫涵展示了“爱护我们的眼睛”“北斗领航梦想”等科技作品制作、“筷子搭桥”“生气的气球”等科学实验,以及“变废为宝”等科学手工作品。
“哇!气球鼓起来了!这是怎么做到的?”“我在气球里装了小苏打,在瓶子里装了白醋,当它们在一起时,就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气球里。”张紫涵一边操作一边揭晓其中的科学原理。
不用胶水,不用一钉一铆,只用几根筷子相互穿插,就做成桥形建筑模型,“筷子搭桥”小实验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观摩体验。“我利用了力学原理,通过筷子间的相互穿插作用力,把所受的重力分解到每根筷子上。”熊高朗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并现场指导“小粉丝”如何利用筷子搭桥。
“无线发射与接收”“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云霄飞车”……在各种趣味性、科普性、多元性于一体的科技活动中,“折翼天使”们在北斗导航世界探秘、巧手DIY变废为宝等赛道上各显神通,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关心社会、关注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当天,第38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揭晓,市特殊教育学校有8件作品获奖,一名教师荣获优秀科技教师称号。至此,该校共有120余人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学生们不仅获得了荣誉证书和奖品,而且在比赛中收获了成长和自信。
打造多学科联动的“科学+”教育
“我看到一颗种子在生长,它的根不断往土里钻,像章鱼的爪子一样。”“我闻到用橘子皮做的液体肥香香的,用各种菜做的液体肥有股酸酸的泡菜气味”……今年是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太空种子”种植活动的第7个年头,通过将种植活动与劳动课有机融合,让孩子们亲历翻土、育苗、照顾、记录生长、采摘、品尝食物全过程,在体验式课堂中直观感受科学的魅力。
“太空种子上过太空吗”“它长出来的菜能吃吗”……通过共植太空种子、共述航天史、共讲航天教育思政课、共筑航天梦等特色活动,“太空种子”种植活动还实现了科普宣传与思政课的同频共振,在孩子们心中同时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梦想的种子。
随着科学教育深入开展,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悄然兴起。教师们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通过深挖语文、艺术、劳动、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内在的“科技基因”,鼓励孩子们在调查、研究、实践中发展思维,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学校积极整合课程、学校、社会三种教育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科创比赛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同时也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科学+”教育赋能“折翼天使”成长
近年来,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多次深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科技助残活动,通过送科学课,向学校捐赠科普资源包、科普材料、学习用品等形式,把科普资源送入校园,助力青少年特殊群体健康成长。
为深入落实“双减”,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市特殊教育学校巧用各种资源,开辟“太空种子”种植基地、科学社团等阵地,并深入省、市级科学探究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室、科普展览室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
在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市科技馆、市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等场馆,同学们实地观摩声、光、电、机械等领域的科普展品,积极参与科创小实验,走进地震馆和禁毒馆了解地震、毒品危害,在陶艺馆体验泥塑制作的魅力,在行走的课堂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求知欲和获取探寻科学奥秘的“原动力”。
“加强科学教育,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敏认为,“科学+”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学校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交往,让青少年特殊群体更直接收获快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