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医疗器械科普知识宣传

安全用械 共享健康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7-12 语音:播放

  什么是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

  医疗器械的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1)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4)对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5)妊娠控制。

  (6)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如何正确保存和维护医疗器械

  按医疗器械说明书要求进行保存、维护和保养。

  对有使用期限的医疗器械,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

  注意是否为无菌包装,对无菌包装的医疗器械,特别注意不要损坏包装,如果包装损坏,就不能再使用。

  一次性器械不要重复使用。

  生活中常见的医疗器械有哪些

  我国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目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制定。

  第一类

  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镊、钩)、刮痧板、医用 X 光胶片、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纱布、绷带、引流袋等。

  第二类

  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医用缝合针、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针灸针、生化分析系统、助听器、超声消毒设备、不可吸收缝合线等。

  第三类

  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超声肿瘤聚焦刀、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综合麻醉机、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

  小贴士

  家用医疗器械主要有哪些

  家用医疗器械必须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常见的主要以下两类:

  1.家用检测器械:血糖仪、血压计、电子体温表、听诊器等。

  2.家用医疗康复器具:家用制氧机、颈椎腰椎牵引器、防压疮床垫、矫形器等。

  选购家用医疗器械应注意什么

  一、应在医生指导下购买使用

  医疗器械是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购买前应听取医生的意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要定期由医生评价使用效果,检查有没有不良反应,防止误用损害健康。

  二、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在购买医疗器械前,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询问销售人员或医生,弄清产品的作用机制、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忌证等,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选择购买和使用。

  三、查看经营者有没有资格

  要到正规药店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并验看其是否具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备案凭证)和营业执照等合法资质,售后服务是否有保障。

  四、查看产品资质

  医疗器械产品应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备案凭证)。如果需要辨别真假,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在数据查询栏目中点击医疗器械,输入注册证号或产品名称,全国各地的产品都可以查到。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普通商品宣传治疗功效混淆视听,如增高仪、减肥仪、日常健身的健身器材,以及一些含保健功能的衣服、帽子、鞋、袜、手镯、耳环等,并不属于医疗器械。

  五、要索取发票

  正式发票是购买凭证,在产品保修、质量投诉中用处很大,一些非法销售者往往没有正式票据,所以千万不能图省事、贪便宜。

  六、购买了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怎么办

  首先,应保存好该医疗器械产品和购进发票,直到权利得到维护;如果使用了该医疗器械并造成损害的事实及后果,还要保存相关证据,如就医的病历、发票、伤残报告等,当然最好还有使用与造成损害的鉴定报告。

  其次,维权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二是从损害赔偿的角度。具体选择哪一种角度进行,就看是否有利于维权和是否便利进行选择。

  一般来讲,如果购买了不合格医疗器械但还没有使用,或使用了没有造成危害,可以直接找商家索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可以寻求当地消费者协会的帮助,从而得到相应的赔偿。如果购买并使用了不合格医疗器械,并且造成了伤害,则应当选择诉讼途径,以损害赔偿来维权更有力度。

  最后,可以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让职能部门调查处理,以维护医疗器械市场的秩序。

  家用血糖仪应如何选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非常重要,监测、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家配备一台血糖仪十分必要。

  在选购家用血糖仪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一种售后服务好,试纸能保证长期供应的血糖仪;不同品牌血糖仪的试纸不同,不能互相借用。

  2.试纸最好购买方便、易操作,在购买时可要求销售人员示范,并确认自己可单独操作。

  3.血糖仪显示屏所显示的数字应容易辨认,同时血糖仪最好有“记忆”功能,以便储存测定的血糖值。

  4.注意自测类血糖仪不能用于药物调整,也不能用于胰岛素调整。

  怎样选购家用电子血压计

  一、不同血压计有哪些特点

  1.水银(汞)柱血压计

  优点:耐用,测量血压值稳定,较精确。缺点:完全依赖人的主观性,重复性差,准确度依赖临床医师的经验,外界噪声可干扰对柯氏音的识别,携带不便。

  2.电子血压计

  优点:不需要掌握柯氏音听诊术,小巧轻便,使用简便易掌握,噪声小,无水银外漏问题,适合家庭自测或出差旅途中测量。

  缺点:灵敏度高,抗干扰性较差,容易受受检者的体位、上臂位置和袖带缠扎部位等因素影响。

  3.气压表式血压计

  优点:体积小,没有液体,便于携带,无水银外漏问题。

  缺点:难以保证测压数据始终准确,必须定期与汞柱血压计进行校准,通常读数偏低。

  二、家用电子血压计如何选择

  传统的水银血压计虽然相对准确,但操作难度较高,因此,目前家庭常用的是电子血压计,主流的电子血压计有上臂式和手腕式之分。

  1.检查产品标签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号,有注册证的血压计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产品的安全有效才有保障。

  2.上臂式和手腕式电子血压计各有优点。

  3.电子血压计长时间使用后存在需要校准的问题,建议在长时间使用后将测量数值与听诊法测量的数值进行比较。

  4.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或末梢循环系统障碍,使用上臂式和手腕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时数值可能有差异,如数值异常,建议再用水银血压计进行测量。如果为新生儿和儿童测量血压,要注意产品是否适用。

  怎样正确使用视力表测视力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它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

  检查视力一般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类,在我国主要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此表由12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组成;视力的等差级数为0.1至1.5(或4.0至5.2)。

  一般视力检查应在中等适光亮度下,检查室光线以较暗为宜。当照亮视力表时,检查者应注意避免眩光源出现在受检者的视野内。

  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米,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或对数视力表5.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高平行,照明度应合适。

  按先右眼、后左眼的顺序分别进行检查。戴眼镜者,还要检查戴镜视力,也称矫正视力。

  检查时遮眼板要严密遮盖非检查眼,否则双眼所测视力会高于单眼视力,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甚至造成漏诊、延误病情的情况出现。

  检查时眯眼、歪头或挪动身体都是不正确的姿势,也会使检查结果不客观,故检查时必须加以注意。

  如何安全使用血压计和血糖仪

  一、血压计的使用

  1.测量前

  (1)血压计要定期检测和校对,以保持准确性。

  (2)测量前应至少休息15分钟,连续测量时,应至少间隔2分钟。在进食、饮酒、抽烟、运动和淋浴后,应至少等30分钟再开始测量。

  (3)对需要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4)有严重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5)水银血压计在使用前要检查刻度是否清晰,管柱是否清洁,加压时不应有气泡,否则应停止加压,及时进行检查维修。

  2.测量时

  (1)测量血压时需保持正确的测量姿势,并在温度适宜的房间内测量血压。

  (2)请勿对袖带过度加压,否则会造成手臂瘀血或麻痹。

  (3)使用水银血压计测量时,若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应重测。重测时,待水银柱降至“0”点后再测量。

  3.测量后

  (1)记录血压时,应当同时记录高压、低压、心率和测量时间。

  (2)依测量结果自我诊断、治疗易有风险,应遵从医生指导。在普通心律失常(如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等)的情况下测量易造成误差。

  (3)水银血压计在使用后要将气放尽,将血压计向右倾斜45°,待水银收入水银壶中后再关好水银开关。

  二、血糖仪的使用

  1.采血方法

  (1)由于采血量不足、血流不畅或过度挤压等会影响测量结果,可以通过温水洗手、让手臂自然下垂15至20秒、活动手臂促进血液循环、加深采血笔穿刺深度等方法增加血量。

  (2)如果因末梢循环不佳而必须挤血时,用力处应至少距离取血点0.5cm以上。

  2.试纸条的保存

  (1)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使用后应立即加盖,密闭保存,建议购买单条包装的试纸条。

  (2)手指等不要触摸试纸条的测试区。

  (3)不要使用过期和开瓶后超过3个月的氧化酶试纸条。

  3.消毒

  (1)用酒精消毒后,最好在酒精挥发后再取血,因为在酒精没有完全挥发时进针会增加疼痛感,并且影响血液进入血糖试纸。

  (2)尽量不要用含碘消毒剂,如碘酒、碘伏等,以防出现血糖值假性升高的情况。

  (3)通常医生建议,在家中温水洗手后,保持皮肤干即可采血,尽量少用消毒剂。

  急救时如何安全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在公共场合如果突发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的使用每延误1分钟,则救活率会下降7%至10%。因此,学会正确使用 AED 至关重要。

  AED 使用全过程都要遵循语音和屏幕提示。

  (1)将 AED 放于患者左侧,按下电源开关或掀开显示器盖子,仪器会发出语音指导后面操作。

  (2)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一个放在右上胸壁(锁骨下方),一个放在左乳头外侧,上缘距腋窝约7cm。

  (3)将电极片插头插入 AED 主机插孔,开始分析心律,需5至15秒。

  (4)如果建议除颤,应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再按下电极键。一次除颤后,应立刻继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反复至急救人员到来。如果分析不用除颤,则继续心肺复苏。

  注意:

  (1)若患者出汗较多,应事先用毛巾擦干皮肤。

  (2)若患者胸毛较多,可先用力压紧电极,若无效,则应剔除胸毛后再粘贴。

  佩戴“美瞳”对眼睛有没有影响

  隐形眼镜又称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美瞳”又称彩色隐形眼镜,是用于装饰和改变角膜颜色的隐形眼镜。由于其具有美观、方便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佩戴“美瞳”对眼睛是有影响的。通常来说,大部分具有一定眼部疾病(如重度干眼症、角膜炎等)的患者是不适合佩戴“美瞳”的。同时,如果因佩戴“美瞳”而产生了明显的眼部不适症状,则说明不适合继续佩戴“美瞳”。因此,佩戴前应由正规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进行判断指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美瞳”。

  1.科学选购

  (1)注意透氧性能、使用周期、紫外线防护等参数。透氧性能可以评估镜片透过氧气的能力,与角膜健康关系密切。镜片的使用周期越短,其表面沉积物质引发的风险越低。同时,建议关注产品防紫外线标识和说明书。

  (2)应从具备相关经营许可资格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并查看所购产品是否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仔细查看产品包装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妥善保存购买凭证。进口的产品还应当附有中文标签和说明书。查询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相关信息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数据查询栏目。切勿贪图价格便宜而从非正规商家或者网络商铺上购买未经注册的产品。

  2.正确佩戴

  (1)时间:佩戴者要循序渐进,根据眼部情况逐步增加佩戴时长,建议第一天4小时、第二天6小时、第三天8小时。此后每天佩戴的时间不超过12小时,以8至12小时为宜,不可佩戴过夜。

  (2)产品开封前应确认包装是否破损,如包装破损,请勿使用。

  (3)认真按照产品说明书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对镜片进行操作、摘戴、清洗、消毒和保存。

  (4)注意查看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产品开封后,日抛型应在当天使用后抛弃;两周抛型在拆封后连续计算14天后抛弃;月抛、年抛型以此类推。

  如何科学认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1.发生原因

  设计因素

  受现在科学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医疗器械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目的单纯、考虑单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

  材料因素

  医疗器械材料的选择大多源自于工业,因此经常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实际问题。另外,医疗器械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临床的应用,跨度都非常大,而人体同时承受着内、外环境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一种对于医疗器械本身非常好的材料,不一定就能完全用于临床。

  临床应用

  风险比较大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任何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如医疗器械性能、功能故障或损坏,在标签、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等。

  2.处理办法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报告工作。报告涉及其生产、经营及使用的产品所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调查、核实、分析、评价,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的报告后,应当对报告进一步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鄂州分局 鄂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