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特别是出现洪水、内涝时,一些传染性疾病很可能随之而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应对?为此,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传染病防控专家、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廖世业。
记者:为什么在洪涝灾害中要特别注意防病治病?
廖世业:一是洪涝灾害发生后,灾区房屋、厕所、动物圈舍和排水、排污基础设施会遭到破坏,粪便、污物得不到及时清理,容易污染水源和食物,造成疾病的发生。二是自然环境被破坏,老鼠、蟑螂、蜱虫等病媒生物自然生存环境受限,容易向人群聚集地集中,加上气温和湿度非常有利于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繁衍、孳生,也会造成人类与这些病媒生物接触增加,增加疾病传播风险。三是人群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被打乱,身体抵抗力下降,集中转移安置时,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增加等原因,都可能增加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记者:在洪涝灾害中最容易发生哪些疾病?
廖世业:洪涝灾害时最常见的是发生肠炎、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甚至还可能发生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血吸虫病、红眼病、皮肤病(如水泡脚)等疾病。
记者:为什么说洪涝灾害期间要注意防控血吸虫病?
廖世业: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由体表皮肤直接接触受血吸虫感染期幼虫污染的水体,也就是疫水引起,饮用被血吸虫尾蚴污染的水,也可以通过口腔黏膜感染。
血吸虫病最关键的预防措施,是不直接接触疫水,如果必须接触水体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水衣裤、胶鞋,戴好防水手套,或者下水前在皮肤表面涂搽防护剂,下水后及时预防性服药;生产生活环境防止病人、病畜粪便污染水源,接触过洪水的人群,脱离接触后及时做好监测和检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记者:洪涝灾害引发的皮肤病有哪些?
廖世业:洪涝灾害期间人们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加之此时气候温暖湿润,细菌滋生,且卫生条件差,多发的皮肤病有水泡脚、“洪水脚”、烂脚丫子等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手足癣等。
常用的预防方法是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尽量减少在洪水中浸泡的时间,防止蚊虫叮咬及各种皮肤感染,出现皮肤病症状及时找医生诊治。
记者:洪涝灾害卫生防病中所提倡的“三管三灭一清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廖世业:一是管水。即管理好饮用水。尽量喝瓶装水,或烧开过的水,不喝生水;集中供水要保护好各种水源,把好消毒关,避免粪便再次污染。使用井水、沟塘水时要先做好消毒工作。二是管粪。洪涝灾害期间厕所要及时清运、消毒,灾民临时居住点要搭建临时厕所,粪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露天的粪坑要加顶、加盖,防止粪液溢出、渗出污染水源,靠近饮用水源的粪坑、厕所要迁移,有条件的可结合建房、修房、因地制宜新建三格式化粪池等粪便无害化设施。水退后要修好损坏的粪坑、厕所,对肠道传染病人的粪便等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三是管食品。不吃霉变的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的动物。生吃瓜果要清洗干净,生熟食品要分开,不生吃水产品。四是灭蝇灭蚊和灭鼠。灾区要及时清除垃圾、粪便及淹死的动物,减少苍蝇孳生地。用杀虫剂杀灭蝇蛆。及时填平坑洼,翻盆倒罐,清除环境积水,减少蚊子孳生地,喷洒药物灭蚊灭蚴。注意做好防蚊避蚊,要挂蚊帐或用蚊香驱蚊,野外或夜晚工作时,可在暴露部位涂擦防蚊药物。采用药物或鼠夹、鼠笼做好灭鼠工作,采用鼠药灭鼠时要严防人、畜中毒。五是清理环境。灾害期间及灾后要及时清理环境。对房前屋后的垃圾、粪便、动物尸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淹的房屋设施要清除污泥,室内地面、墙壁、家具要做好消毒。
(全媒体记者 严项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