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输血与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血液储存、使用科普知识。
献血科普知识:
血液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定期献血不但无损健康,相反可以增进血细胞新陈代谢,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起到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科学献血,奉献爱心,分享生命!
成年人的骨髓平均每天可造出15亿个血细胞(约40毫升血量的细胞),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激发,保持较旺盛的新陈代谢,不断产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血细胞,新鲜的血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献过血的人。一个体重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的血量约为4000毫升,规定的时间内一次献血200-400毫升,献血后体内储存的血液马上会释放至外周血进行补充,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至2个小时内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能恢复到原来水平。
人体内的血液有80%在动脉和静脉里循环流动,维持血压,输送氧气和养料。还有20%的血液贮藏在脾脏、肝脏、皮肤。
(1)脾脏:是人体最大“血库”,脾脏内有很多血窦,贮存大量血液。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就如部队夏季贮备冬季的粮食一样;当人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肝脏:肝脏内有个大的血窦,里面充满了血,肝脏中的血管很丰富,在肝内小血管扩张时,可使肝脏充血,减少血液回流到心脏。加上肝脏本身具有造血功能,在机体缺血的时候,它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肝脏相当于人体的一个小血库,在为人体储存血液。
(3)皮肤:皮肤的“贮血库”是在真皮层的乳头内,里面有很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丛,血液流动比较缓慢,当人体急需时,也可将贮存的血液释放到循环中。
血液占人体重的7%-8%,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体重为50kg,那么血液约有3500-4000ml。10%左右的少量失血,不需要补充血液,人体血库中的血液就会被紧急动员出来参加血液循环,补充失去的血液,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综上,200-400ml的无偿献血对人体无害,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之中。
血型是遗传物质,可以从已知的父母血型推知子女可能的血型。就ABO型系统来说,血型的遗传关系如下表:
需要输血的主要人群
1.?急性大量失血者
- 严重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导致的大出血)、大手术中或术后出血、产后大出血等,因血容量急剧下降危及生命,需紧急输血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
2.?贫血严重者
- 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病性贫血等),当血红蛋白水平过低(通常低于60g/L,具体需结合患者症状),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时,需输注红细胞改善缺氧。
3.?凝血功能障碍者
- 血小板严重减少或功能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止血;
- 血友病等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出现出血时需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
4.?其他特殊情况
血液储存标准
全血和红细胞储存在血液专用冰箱,储存温度为2-6℃,血浆类,冷沉淀储存在低温冰箱内,储存温度为低于-18℃,血小板储存在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中,温度控制在20-24℃,振动频率为60次±5次/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