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438600-2008-00010 |
文 号: |
无 |
发布机构 : |
鄂州市政府 |
发布日期: |
2008年11月06日 |
信息分类 : |
年度计划 |
有效性: |
有效 |
鄂州市2008年政府工作安排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08-11-06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1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2%;招商引资总额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6%;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3.66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1.42万吨以内。
上述目标是根据今后四年发展的总目标和当前鄂州发展的基础提出的,是指导性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积极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抓紧编制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规划,全力争取承接新一轮产业大转移。在深圳、东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行系列招商活动,精心筹备参加第三届“中博会”。争取引进亿元项目30个以上,力争引进一批5亿元和10亿元项目。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安排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11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项目80个,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继续实行项目领导责任制、季度调度制、目标考核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达产率。 支持鄂钢宽厚板、100万吨钢材深加工、50万吨无缝钢管等项目开工建设,争取鄂州球团厂二期项目开工,培育壮大冶金产业;积极做好电厂二期建设协调工作,力争年底建成试运行,做好三期工程的前期争取工作,培育壮大能源产业;抓住富士康、中芯国际落户武汉的机遇,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推动与信息产业厅共建信息产业园,与武汉大学共建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与华中科技共建激光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信息产业;抓住80万吨乙烯开工建设的机遇,科学论证,做好PVC、武钢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培育壮大石化产业;力争世纪新峰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培育壮大建材产业;进一步促进燕矶金刚石刀具、白浒镇铸造与泵业、梁子湖非金属矿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二)启动一体化试点,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今年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起好步。高起点编制特色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发展规划,启动10个特色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水产、蔬菜、畜牧、林果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培植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无公害和绿色食品产地5个、产品标识5个。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5家、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加快农村市场网络体系及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力争乡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达到50%。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实现农超对接。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完善“以钱养事”机制,进一步推进“乡财区管”。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全面启动第二轮3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推广高效益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增强园区带动能力。继续推动产业布局向沿江和高速公路沿线集中,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葛华科技新城重点抓好“四纵四横”道路建设并启动供水工程,全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重点抓好发展大道、薛家沟桥、新港路、青天湖路、华光路、月河南路等工程;红莲湖旅游新城重点抓好环湖道路、金碧大道、庙岭大道、香江大道等工程;花湖工贸新城重点抓好鄂城大道延伸工程,建设花(湖)杨(叶)大道等工程;梁子湖生态旅游区重点抓好梁子镇主街环境整治、梁子岛老街改造、游客广场建设等工程。启动汉鄂快速通道工程,推动武汉北湖化工新城、葛华科技新城、鄂州主城区、花湖工贸新城四位一体;启动红莲湖至东湖高新六路、六十至凤凰山对接工程,完成高新大道向东延伸工程,打通鄂州至武汉的8条通道,开辟梁子岛至武汉的水上通道,开通鄂州至武汉城际列车,实现与武汉的水路和铁路对接;加快华蒲路、葛湖路建设,实现市域内交通循环。
(四)建立引导约束机制,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实施《鄂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严格准入门槛,加快建立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实行环保节能一票否决。大力引进节能、节地、环保、科技型企业,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节能环保技改项目实施。支持鄂钢、电厂、球团厂等传统骨干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重点实施鄂钢余热发电、电厂二期烟气脱硫、球团厂烟尘治理、工业用水循环再利用等工程。继续加大“七个专项”治理力度,依法淘汰技术落后、能耗较高的“五小企业”。建设主城区、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梁子岛四座污水处理厂及其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推广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农村沼气,减少生活性二氧化硫排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五)树立大城市理念,形成组群式格局。顺应建设组群式大城市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聘请一流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一主三新”控制性详规、城东港口经济区分区规划、黄柏山港口经济区分区规划、十个特色镇总体规划等规划任务。坚持大城市的标准,搞好建设。建立市区、主城和新城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城区发展。支持各区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增强承载力和吸引力。投资10亿元,加快主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启动城市中轴线工程,促进城东港口经济区、城西新区和主城建成区连成一体;借助汉鄂快速通道,建设城市外环线;续建寿昌大道、吴都大道、樊口大桥及接线道路,新建迎宾大道、洋澜南路等工程;抓好城区道路刷黑及基础设施维护,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小桥都市产业园建设,推动火车站客运站房改造;继续实施洋澜湖治理工程,推进沿江整治和滨江风光带工程建设;启动主城区防护林和牛头山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城中村”改造。按照大城市的要求,强化管理。强力推进“四城联创”,对照国家验收标准找差距,抓建设,促管理,动员全市各阶层共同参与,力争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开展“楚天杯”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办社区管理城市的责任,完善“两级管理、三级网络”体制,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进乡镇,加强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区综合治理和住宅区物业管理,进一步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加大对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的专项整治力度,探索和建立适应大城市发展的综合管理体制。
(六)改善发展环境,掀起创业热潮。出台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创业,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创业,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退役士兵、留学回归等群体自主创业。深入开展信用城市创建活动,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对鄂州的产业支持力度和创业扶持力度。建立全民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等“一条龙”服务。加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职校的引进和建设步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保障。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出台《鄂州市服务业跨越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引进大型物流集团,培育2家以上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大力引进大型旅游投资企业,鼓励建设高星级酒店;认真做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积极筹办第四届华中旅游博览会参展活动和第九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新开工面积100万平方米。推动中介机构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放开中介服务市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中介组织进入鄂州。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00家。
(七)高度重视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完成市八中建设,努力化解“普九”债务,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好城区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做到学有所教。加大对企业用工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做到劳有所得。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低保覆盖面,加快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甲级村卫生室100家,新增2所惠民医院,做到病有所医。加快鄂州市福利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努力将愿意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集中供养范围,做到老有所养。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确保建成7万平方米;完善廉租房制度,做好提标扩面工作;推进非公经济单位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改造危房、新建住房,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到住有所居。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管,依法打击哄抬物价等各种价格违法违规行为,努力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强应急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规范网吧管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迎接北京奥运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关心和支持老龄、青年、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水平。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准全市经济底数。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邮政、石油石化、烟草、粮食、供电、金融、保险、通讯、防震减灾、档案、方志、人防、消防、农机、气象等工作。
(八)办好“十件实事”,解决“三最”问题。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办好“十件实事”: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筹资4000万元,使11个乡镇43个村10万人喝上自来水;筹资1亿元,实施7万亩国土整理项目;筹资2600万元,实施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筹资1200万元,完成300个自然湾塘堰的清淤改造。2、改善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筹资2000万元,改造老城区背街小巷16条,硬化道路3万平方米,完成排水、环卫、园林、路灯、路牌、门牌等配套工程;筹资6000万元,改善十个特色镇基础设施。3、优先发展城乡公交。筹资41万元,建设农村客运候车棚20座、招呼站58处;筹资810万元,在城东、城南、城西各建设公交站场一处;延伸5条公交线路到农村,更新城市公交站牌、公交车标志牌。4、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筹资500万元,对5所农村学校实施“三建两改”工程。5、加强社区场所和卫生设施建设。 筹资320万元,新、改、扩建8个标准化(300平方米以上)社区活动场所;筹资420万元,新、改建3个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6、解决城乡特困家庭住房困难。筹资480万元,全部解决570户农村特困家庭住房困难;筹资800万元,解决200户城镇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筹资150万元,对1500户城镇特困住房户实行住房租赁补贴和租金核减。7、多渠道扩大就业。增加500万元小额担保基金规模,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筹资700万元,培训转移劳动力20000人;筹资600万元,扶持100个创业带头人,带动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提高市民健康保障能力。筹资2400万元,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扩大新生儿免疫规划。9、筹资650万元,推行“煤改气”工程和油烟噪声整治工程。在城区扩大1万户居民使用天然气。10、加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筹资300万元,在150个村建设农家书屋;筹资5000万元,启动吴都博物馆建设,改善湖北省京剧二团条件,改建鄂州市艺术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