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00438600-2021-00018 文      号: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 发布日期: 2021年02月08日
信息分类 : 年度计划 有效性: 有效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2-08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呈现加快恢复态势。受疫情冲击影响,预计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下降9.5%12.5%18%27%19.3%,主要经济类指标均不能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主要地表水国控断面达标率等生态环境类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进三城一化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门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质效实现新提升。始终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0.851.637.62015年)调整为8.848.342.92019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延步伐加快,国家大科学装置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加快推进,市校合作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华中师范大学鄂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PET-CT、钙钛矿等一批科创成果先后落地,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跻身全国百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到5.7件,“十二五”末的2.98新兴产业培育取得突破。三安光电、容百锂电、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全球首条大规模Mini/Micro LED芯片生产线即将投产,实现我市高端半导体产业零的突破,华工法利莱在国家首台装备上实现突破。葛店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6.39%传统产业转型迸发活力。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累计完成技改投资约300亿元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加快。省内第3个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鄂钢建成国内首家5G智能钢厂,入选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标杆案例每平方公里5G基站密度全省第2。钢铁、水泥行业化解产能深入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华中万吨冷链港、富春网营物联鄂东南供应链运营中心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恒大文旅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湖北)、葛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功获批,全国第一的冷链物流基地、华中第一的电子商务基地正在崛起,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0% 

  2.城市能级跃上新高度。随着建市以来最具全局性意义的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加快建设,双枢纽一产业带省级战略全面实施,城市发展能级跃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战略地位全面跃升。鄂州机场作为全国首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与北上广深共同构建国家航空货运枢纽规划布局,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平台。作为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双核引领之一,与武汉共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肩负起提升武汉城市圈发展能级战略使命,成为湖北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产城融合持续加快。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218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升至43位。省级临空经济区正式成立,五横六纵发展骨架快速展开,智能制造、医疗健康、航空物流三大产业园加速推进。红莲湖、梧桐湖、花湖等区域产城一体化全面提速,三江港铁水联运效益显著。武鄂同城空前加速。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与武汉开展深度对接,共建、共享、共赢的同城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武汉地铁11线葛店段通车运行,标志着鄂州正式接入武汉轨道交通网络,成为全省首个通地铁的地级市。鄂咸高速全线贯通新港高速加快推进。武鄂区号统一全面实施,率先与武汉实现固话同网同号同价。 

  3.城乡面貌焕发新气象。始终坚持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调整优化行政区划,理顺市、区(开发区)、乡镇(街道)管理机制,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多极新城建设呈现新亮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3%,居全省第2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凤凰大桥、市民中心、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城市展示馆、综合客运枢纽站投入使用,市内首个500千伏智能变电站投产送电。三横两纵两联高速公路网布局加速形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181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61.9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1。太和水厂迁建、雨台山水厂改扩建、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建成,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城市品质更加优越。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吴都中央生态廊道、东洋澜湖湿地公园陆续建成开放,马鞍山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0工程成效显著。城出行更加便捷,城乡20公里范围实现公交全覆盖,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三精农业初具规模,建成花卉、蓝莓、胡柚等特色林果基地127个,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示范场26家,培育过亿元龙头企业5家,南蹟湖牌生态米等11个农产品获第16届农博会农产品金奖。千秀谷生态园、四峰山风情园、杏福生态园入选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段店镇、涂家垴镇入选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城乡颜值更加靓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改建农村户厕近10万座、农村公厕601座,建成四好农村路”410公里,精准灭荒造林12550.4亩。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万秀村、武圣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旅游名村,并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万秀村同时被授予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检,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1% 

  4.生态环境发生新变化。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发展全过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城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卓有成效。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依法拆除长江干线非法码头108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68家,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1家,生态修复矿山11处,腾退岸线10.85公里,长江岸线造林6994.8亩,樊口区域沿江路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建成开放湖泊生态修复成效明显。启动创建梁子湖国家级示范湖泊,在全省率先实施永久性退垸还湖,梁子湖水系连通工程加速推进,洋澜湖生态补水、樊口二站、花马湖二站等水生态保护工程建成使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4%PM2.5平均浓度38μg/m³,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鄂州电厂粉尘噪音和五丈港、新港(三水源)、余寿港、汀桥港4处城市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绿色发展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建成污水处理厂15座,基本实现城乡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启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超额完成,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1% 

  5.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中央、省、市安排部署的6大类64项改革任务蹄疾步稳、有序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大力实行一窗受理·集成通办,打造“88政务新模式。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市级大数据中心和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统筹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率先推开,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点名表扬,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成效显著。试点示范成果丰硕。生态价值工程经验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入围改革开放40周年40案例。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试点任务,莲花模式入选全国村级典型案例。鄂城区独立工矿区成功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华容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梁子湖区获批首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鄂州海关获批,鄂州空港综保区申报及口岸设施建设、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向鄂州机场延伸等工作加速推进,三江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及国家一类水运口岸获批。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与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构建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制定实施《鄂州市物业管理办法》《鄂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出台《关于新时代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意见》,逐步形成具有鄂州特色的1+N”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 

  6.社会事业书写新答卷。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市5.2万贫困人口脱贫,47个贫困村出列,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市就业社保中心投入使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4541元和19313元。城乡教育环境明显改善。新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38所,完成269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国家级示范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市育才中学建成投用,市中专迁建完成,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城乡全覆盖。健康鄂州建设持续深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六成以上,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健康校园建设工作经验全国推介。社会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80%,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城乡统筹、门诊统筹。低保和社会救助补贴标准不断提高平安鄂州建设再创佳绩。持续开展霹雳行动,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不安定因素明显减少。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战胜2016年和2020年两场大汛,有效应对干旱、雨雪冰冻、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鄂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势强力弱。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不够,产业集群还未做大做强,产业分工整体仍处于中低端,高端化发展不足。要素支撑作用不强对传统要素如土地、资金等支配能力仍需加强,对新型要素如数据、信息等利用不够,科创团队和人才短缺。创新引领基础不牢。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显现,创新生态发展不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驱动力亟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配套功能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仍然薄弱。改革开放力度有待提高。对外开放渠道不畅,开放平台建设滞后,适应机场建设与运营、产业吸引与发展、区域开放与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存在短板,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夜间声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土壤污染防治仍需加强,单位GDP地耗、水耗、能耗较高,环境治理、污染防治、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综合交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民用机场集疏运方式单一,快速交通、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于国内多数大型机场,与高铁站、港口的快速交通联系尚未形成,枢纽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务实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