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438600-2022-00001 | 文 号: | 无 |
发布机构 : | 市发改委 | 发布日期: | 2022年01月10日 |
信息分类 : | 年度计划 | 有效性: | 有效 |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疫后重振的关键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复杂局面,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深入推进“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加快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注:以统计局最终发布数据为准
受龙头电商企业业务转移或运营状况不佳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达预期目标,其他预期目标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从计划执行情况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聚力稳增长,发展后劲不断积蓄。经济恢复发展好于预期。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抓好党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和省政府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22条”、提振重点消费“11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成本“20条”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力扩大市场需求,畅通经济循环,各项主要指标快速恢复。全年实现GDP1162.3亿元,同比增长12.9%,比2019年同期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0.7%。在新增减税降费5.45亿元情况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2.1%。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出台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设立初始规模20亿元的临空产业发展基金,开展“链长制”招商。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盛隆电气、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等一批10亿级、50亿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预计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6个(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总投资额1080亿元、同比增长63%。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开展项目建设攻坚,花湖机场建成校飞、机场高速一期基本建成、三安光电一期投产,机场转运中心、花马湖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预计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0亿元,超年度投资计划2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
(二)聚力转动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构建“两带两组团”多层次创新空间,东湖科学城拓展延伸到红莲湖区域,葛店开发区全域纳入光谷科学岛规划统筹范围。鄂城区入选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培育创新主体,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审查备案高新技术企业66家,新增省级“新物种”企业15家。建设创新平台,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研究院签约揭牌。新增省级技术创新平台3家,总数达到25家。加快成果转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园落户建设。预计全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占GDP比重16.7%。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枫树纺织科技园、华工法利莱、容百锂电五期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投产,形成金刚石刀具、金属成型装备、工程塑胶、科技创意等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逸飞激光“六维”智造华中总部基地、普路福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光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46.8%。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设立1000万元引导资金,悦科(湖北)数据中心、三江港枢纽集疏运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60%,获评“全省服务业发展突出贡献市”称号。
(三)聚力促融合,城乡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武鄂同城提速见效。启动2087平方公里武鄂同城化核心区建设,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双创之星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开通运营,鄂咸高速建成通车,武阳高速即将贯通,未来三路等4条市际“断头路”基本贯通,武鄂市域铁路纳入《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城镇职工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赴武汉就医实现医保即时结算,第三代社保卡加载“武汉通”功能。城乡建设深入推进。加快城市更新,327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新建“口袋公园”51座,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拉开帷幕。樊口公园大桥、孙权大道建成通车。统筹推进“擦亮小城镇”和“中心集镇建设”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圆满收官,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8个。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持续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武昌鱼入选省级重点产业链,荣获省优质区域公用品牌并纳入品牌强国工程。葛店镇、庙岭镇、华容镇入选全国千强镇。涂家垴镇入选湖北旅游名镇。鄂城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省级首批创建名单。
(四)聚力抓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加快用地保障制度改革,实施“亩产论英雄”,加快“标准地”出让,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9960亩、闲置土地4003亩。实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2111亩。推广“一照通”,试点“一业一证”,94个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14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任务。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跨城跨省联办事项增加至300余项。全面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88.7%政务服务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7861家(次)企业享受政策优惠5422万元。市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上线运行。“承诺即准入”等8个改革事项被列入全省先行试点。成功举办省“营商环境看实招”鄂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航空口岸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成功举办全国民用机场建设管理大会,鄂州港区一类水运口岸开工建设。临空经济区产业展示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开放,13条市政道路即将建成通车,空港新城初具雏形。加强跨江区域合作,签订《九江、黄石、鄂州、黄冈深化跨江合作推进区域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区域共同市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聚力保生态,绿色发展优势提升。长江大保护深入实施。落实《长江保护法》,颁布《长港河保护条例》,推进长江十年禁捕。曹家湖、垱网湖、武城湖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梁子湖区河湖水生态修复(一期)和花马湖、长港河、新港河系统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新进展。国控监测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鄂州电厂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生态指标价值额度交易、融资试点,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全面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鄂钢绿色智慧钢厂建成投运,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式迈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鄂城区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获批国家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工程。梁子湖区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筑扬尘、道路扬尘、秸秆(垃圾)焚烧、工业废气排放等重点领域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5.5%。城区污水排水管网改造全面启动,临空经济区再生水厂、葛华污水处理厂三期主体工程完工,五丈港、余寿港、汀桥港、新港(三水源)等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明显。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六)聚力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灵活就业13条”,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7亿元,组织开展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培训等1.44万人次。社会保障织牢织密。扩大社保覆盖面,社保综合参保率达95%以上。稳步提升社保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15元/月。医保市内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1.2%,农村脱贫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4.34%。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2200元/月、1400元/月。民生支出持续发力。新增26所公办幼儿园、6000个公办园学位。完成30所农村学校“改薄工程”,新建和改造实验小学恒大校区、官柳小学等12所学校。鄂州市医疗集团成立。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一期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疾控中心实验室投入使用。华容区、梁子湖区区域性集中供养中心完工,1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安全保障保持稳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斤。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高效供给,排查整改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问题22处,三江港LNG应急储备站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