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0438600-2022-00040 | 文 号: | 无 |
发布机构 : | 鄂州市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日期: | 2022年08月24日 |
信息分类 :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 | 有效性: | 有效 |
九三学社鄂州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坚持武鄂科技同兴,加快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你们对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该提案提出的“主动融入对接,打造武鄂科技同兴核心区”“加快布局建设,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拓展区”“提升自身能力,打造全域科技创新强市”等3条具体建议,与我市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和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的实际非常契合,我们予以采纳,并结合鄂州发展实际予以落实。经汇总市发改委、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华容区政府等单位的办理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科技工作系列会议精神,聚焦“武鄂同城、科技同兴”,扎实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着力推动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创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7月17日,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航空货运枢纽—花湖机场正式投运。上半年,鄂州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居全省第二。
一是推进武鄂资源共享。坚持“2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理念,着力推进与武汉在科技、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公积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科技方面,探索鄂州市创新券支持鄂州市科技型企业在武汉市科技服务机构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引进武汉地区的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成员等科技创新人才26人来鄂州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与武汉市科技局联合举办科技金融路演、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科技成果拍卖等活动3场。在教育方面,积极引进武汉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武汉外国语学校帮助指导市临空经济区外国语学校建设;选派鄂州教师到武汉市相关学校跟岗学习。在就业方面,依托湖北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推进武鄂两地就业数据互通互认、业务联动办理;邀请21家武汉企业参加鄂州市2022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组织鄂州50余家企业携带近2000个就业岗位参加武汉市校园招聘会。在社保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武汉市社保卡“跨城通办”和鄂州社保卡加载“武汉通”功能,拓展社保卡跨市应用场景。在医疗方面,推动医疗机构、疾病控制、血液保障、疫情防控、医疗质量等6个方面开展融合,促进武汉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鄂州下沉;加快武鄂两地医保信息系统对接,不断提升市民异地就医医保结算便利化水平。在公积金方面,推动武鄂两地公积金“政策互同、管理互动、系统互联、数据互享、风险互控、服务互鉴”,实现两地互认互贷。
二是推进武鄂规划对接。高位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2021-2035年)》和《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副中心为目标,委托武汉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完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两带两组团”规划布局,将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打造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承接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和科技同兴核心区。参与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武鄂同城化空间规划》等多项空间规划,《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已正式发布。
三是推进武鄂协同创新。统筹武汉高校富集、人才资源优势突出和鄂州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合作,引导武汉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成果向鄂州转移。华中科技大学在梧桐湖新区建设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武汉工程大学在滨江科技新区建设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精密测量创新院在沼山建设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其中,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累计引进科技创新项目67个,培育科技型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33家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利用高校研发优势补充企业研发短板。其中,湖北葛店人福药用辅料有限责任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刘石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全国率先自主研发新型疫苗佐剂RFH01,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5年将带来超10亿元的新增产值。
四是推进武鄂产业同链。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以三安光电、瑞华光电、芯映光电、格力浦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鄂州,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鄂州”的产业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与武汉的产业链协同。三安光电、芯映光电、瑞华光电等项目,与武汉的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长江存储等项目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武汉华工科技相关公司在我市发展壮大,形成以华工激光装备制造为龙头的激光产业链,集聚配套的原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带动我市激光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发展。
五是推进武鄂园区共建。支持各区、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推进与武汉共建科技园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发展能级。
鄂城滨江科技新区积极承接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与武汉共建青天湖“小光谷”光电产业园。华容区利用与东湖科学城接壤的优势,布局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梁子湖区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为基础,谋划建设科创产业园。葛店开发区主动配套武汉光电子信息和大健康产业,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大健康产业园。临空经济区依托花湖机场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优势,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六是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现有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68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业链内部创新资源共享,以创新链融合带动产业链发展。鄂城钢铁有限公司、精微视达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分别参与湖北省先进低碳冶金、生物医学成像、光纤激光器等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工作。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制定实施《鄂州市春晓行动科技提能工作方案》,备案中介服务机构20家,线上线下举办高企培训会10余场。截至8月18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403家,高新技术企业16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
七是提升全域创新能级。以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和高新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积极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推进鄂城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进度,支持华容区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支持葛店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支持鄂城区通过整合花湖开发区、滨江科技新区的资源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强项目建设,做实做强葛店开发区、红莲湖科技城、梧桐湖生态科学城、鄂城滨江科技新区、临空经济区五大创新节点,华中数字产业创新基地、临空数字科技产业园等20个项目列入光谷科创大走廊2022年重点科创项目库。光谷联合科技城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2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鄂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全面融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为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作出鄂州贡献。
(一)推进全域创新。主动参与东湖科学城建设,完善红莲湖科技城区域创新规划。发挥花湖机场“空中出海口”优势,深化“两带两组团”多层次创新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区建设,形成全域协同发展新局面。
(二)建强创新平台。主动对接东湖科学城的战略科技力量,引入鄂州设立分支机构,承接原始创新成果,推动原始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建设。围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组建一批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三)强化成果转化。深化市校合作,引进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来鄂州孵化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加“联百校转千果”等活动。
(四)加强区域协同。加强与武黄黄咸等片区的协同联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机融合。深化武鄂科技同兴,加强与武汉在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大健康等产业的协作配套,共同开展产业链招商,共建科技产业园区,推动武鄂产业链加速融合。
(五)优化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积极打造武汉都市圈人才高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力优化科技营商环境,为创新主体、创新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鄂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24日
主管领导:黄尹丰 联系电话:60896395
经 办 人:易 超 联系电话:6089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