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运行平稳 面临问题仍需关注

发布单位 :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4年08月25日 主题分类: 其他
    一、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运行总体情况

 

  (一)消费市场运行基本特征

  1. 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增幅趋缓

  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02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其中,6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5亿元,增长11.4%,较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2.城镇市场占主导,乡村增速加快

  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93.73亿元,增长    13.2%,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1%,其中城区实现零售额84.19亿元,增长15.5%。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29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9.9%。与一季度相比,乡村市场增速与城镇市场拉近了1.8个百分点。

  3. 商品零售成为拉动市场的主要力量

  在市场整体趋弱的情况下,批零贸易企业充分发挥内贸优势,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加大促销力度,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商品零售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对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达109.0%。住餐企业中,以高端消费路线为主的大型酒店在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时积极转型,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逐步面向大众消费。上半年,住餐业完成餐饮收入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较商品零售增速低12.2个百分点。

  4.限上企业增速回升,零售额占比持续回落

  截止今年6月,全市限额以上企业达到101家,单位个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7家。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实现零售额38.27亿元,同比增长42.0%,比一季度上升8.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4.6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95.4%,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个百分点,限上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36.8%,比重比一季度下降7个百分点。

  (二)消费市场运行结构特征

  1.基本生活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上半年我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3.38亿元,增长45.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1.58亿元,增长173.3%;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0.87亿元,增长153.6%,基本生活类消费需求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拉动全市社会消费11.3个百分点。

  2. 住房类商品消费保持平稳增长

  受我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居住环境改善、需求增加等因素推动,全市居住类商品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0.71亿元,增长60.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2.04亿元,增长51.9%; 五金、电料类实现零售额0.18亿元,增长21.1%;家具类实现零售额1.74亿元,增长4.0%。

  3.文化娱乐类商品消费增长明显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类商品销售成为消费品市场的热点领域。上半年,全市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0.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倍。

  4.石油及制品类增速回落明显

  受钢材、煤炭市场的大幅萎缩,商用车市场需求降低,各种挖掘、装卸、运输等生产车辆运输量下降,对成品油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另外,乘用车油改气以及连续的阴雨天气也导致了成品油需求下降。上半年, 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7.47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是影响市场消费趋缓的主要原因。

  5.网络类消费贡献较大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中网络类消费实现零售额11.43亿元,占限上企业零售额的29.9%。其中,服装、鞋帽、针织品类所占比重最大,占网络消费的8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占5.8%,化妆品类占4.9%。

  二、目前我市消费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影响消费品市场,消费增长缺乏新的动力。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在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节能补贴等系列惠民政策的影响下,城镇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已趋于饱和,进入更新换代消费阶段;广大农村的家电、汽摩市场得到较快增长,有消费能力的家庭对消费升级的需求逐渐完成,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缓。后期国家刺激消费政策尚未出台,支撑销售增长的驱动力不足。虽然,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方式,适应消费政策调整后的市场环境,一定程度遏制了大幅下滑势头,但短期内增速放缓趋势难以改变。另外,受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下降较快,部分高端酒店因为单位团体消费下降,营业额减少30%以上。

  (二)城际铁路导致我市部分消费力外流。随着城际铁路的开通,武汉"城市圈"的逐步扩大,市民往来于武汉以及周边城市更加便利,消费的场所将不仅仅局限于我市市区内的商业圈,周边城市的商业街,特别是武汉、黄石的大型购物中心将使消费者面临更多的消费选择,而我市的本土企业在规模和档次上与武汉、黄石等地还有一定的差距,最终导致部分购买力外流。

  (三)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支撑力度不够。一直以来,我市缺乏较大的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且限上占比处于较低水平。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比重较上年提升11.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61.2%的平均水平。上半年,唯品会、银泰百货等重点企业由于受到市场环境、自身企业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营业额持续下滑,拉低了限上零售额的总量。

  三、促进我市消费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新增限上企业。一是积极引导现有企业适应市场和政策产生的新变化,促进企业调整和转型,使其做大做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扩大消费规模。二是加大商贸领域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武商集团、中商平价等知名企业在鄂投资建设购物中心,提高消费层次和水平,促进全市在一线城市的高端消费回归本地。三是结合国家扶持的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等新的消费增长模式,积极培育新的限额以上企业和个体户,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支撑作用。

  (二)培育消费热点领域,大力扶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具有开放的消费环境,我市应将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作为推动商贸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基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合理规划电子商务聚集区,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电子商务园区,产生规模效应。电子商务给传统商业企业带来了较强的冲击,要进一步支持传统商业企业全面触网,给予消费政策支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达到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结合,推动商业企业以网络销售带动门店销售的目的。

  (三)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城乡市场共同繁荣。要按照国务院振兴物流业的总体要求和鄂州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努力培育和壮大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业产业化服务平台。建立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发展遍布城乡的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行业协会,扩大农村消费规模,形成城乡协调、以城带乡、城乡互通、功能完善、流通有序、诚信和谐的市场体系。

  (四)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带动鄂州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扩大外来旅游者在本地的消费,对促进鄂州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挖掘资源,加强旅游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和知名度。利用各种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旅游节日带动消费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