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鄂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单位 :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年03月29日 主题分类: 其他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植新经济和新动力,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2017年鄂州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水平0.3-8.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0.4-4.3个百分点。

  8个指标增幅稳居全省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增幅连续四个季度居全省首位,分别增长10.7%、11.2%、11.3%和11.3%,高于全省1.9个、2.4个、2.2个和1.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二,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连续12个月保持全省前列,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6%,居全省第三,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3%,居全省第四,高于全省5.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居全省第四,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7%,居全省第五,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居全省第五,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

  8个指标增速同比位次前移。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个指标增幅全省排位分别较上年前移多个位次。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1%,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下降1.1%;衣着上涨1.1%;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和通信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9.7%;其他用品服务上涨5.6%。

  (二)“转”——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

  去产能扎实推进。全市通过全面启动实施阶梯电价、排查清理生产许可证、建立环保在线监控系统等措施,在全省率先化解水泥过剩产能,去掉260万吨水泥过剩产能。取缔“地条钢”。先后查处3家问题企业,捣毁非法钢铁产能91.2万吨。全市粗钢产量下降2.1%。

  去库存卓有成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39.8%、106.6%,分别较上年提高9.6个、78.1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较去年下降17.2%。

  杠杆率稳步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7.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补短板步伐加快。全市财政八项支出同比增长14.9%,其中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56.4%、6.8%、59.5%和64.2%。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6%,教育投资增长67.2%。

  (三)“优”——结构调整有力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7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8.1%、11.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2:54.5:33.3调整到11.3:52.7:36.0,服务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85%、15.79%,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五位和第六位,全市存量贷存比和增量贷存比分别达到69.07%和82.72%,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四位。

  内需动力转换加快。全年限额以上企业23个类值商品中,建筑装璜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分别增长21.1%、49.4%、25.4%、46.3%。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2%,比上年提高28.7个百分点。

  (四)“新”——三大领域推动力增强

  高新产业较快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45.67亿元,增长15.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7.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行业增长118.05%,新材料行业增长47.94%。

  新业态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限上批零企业网络零售额132.36亿元,增长41.9%,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9.1个百分点,全市电子商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9.3%。

  新主体日益壮大。随着我市商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激发了市场活力。2017年,全市实有 市场主体总量88812户,同比增长15.17%,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一。

  (五)“好”——运行质量效益较好

  财税质量稳中向好。2017年,财政收入81.4亿元,增长10.9%,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3亿元,增长10.3%,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62.0%,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不断好转。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0.08亿元,增长19.6%,高于全省水平6.4个百分点。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4.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1.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399元,增长8.9%,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168元,增长9.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长期以来,推动鄂州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是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6.0%,低于全国、全省低15.6和9.2个百分点;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协调性不佳,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从工业来看,2017年我市重工业总产值占比为7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实体经济仍然困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高达87.54元,比上年增加0.58元。全市企业盈利虽有所改善,但利润增长更多依赖的是少数原材料的价格反弹。采矿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2%,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贡献率达到157.7%。同时,企业成本仍呈上涨趋势。受原材料价格、人工费、物流费、广告费上涨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上涨13.0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0.75个百分点。此外融资难、融资贵仍给企业带来较大困扰。

  (三)增长动力转续衔接仍然不够。目前鄂州经济运行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增长动力转续衔接不够。一方面传统增长动力逐步减弱。规模工业中占比较大的水泥、钢铁、金属制品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5.7个、7.2个和18.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兴动力成长虽然较快,但目前总量仍偏小,尚未成为主导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只有13.1%,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4.6%。

  (四)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从区域经济看,发展不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在全市经济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凸显。三个区辐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2017年,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规模和增速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两个开发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3.8%提高到35.69%,而三个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2.47百分点,其中鄂城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三、对2018年鄂州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及建议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2017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快于全省,工业利润稳步回升,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面效应开始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自2016年8月由负转正后,持续回升。2017年,我市新开工的项目510个,比上年增加80个,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8个,完成投资472.92亿元,增长36.8%。特别是一批技术含量高、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的落地开花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重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增强动力。一是优化存量。持续推进钢铁、水泥去产能。以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设备、金刚石刀具、工程塑胶等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二是培育增量。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引进一批科技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三是完善产业链。加快培育核心企业,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的能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二)重精准,为高质量发展巩固支撑。一抓精准项目储备。围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智慧物流、先进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谋划一批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空偏好型产业项目。二抓重点项目推进。切实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困难,力争尽快签约落地,争取项目早日转入建设阶段,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抓短板项目。加快组织实施智慧城市、公共停车场、环保、水利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等工程项目。

  (三)重引导,为高质量发展提升活力。一是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国家高技术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华中冷链港等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仓储、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强化对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针对市场消费热点,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完善养老、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消费的措施,加快旅游消费、家政服务、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培育,根据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高品质、个性化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尽力扭转大量日常性消费外流的局面。

  (四)重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护航。一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大产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政策落实力度,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要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就业兜底保障和创业促进计划,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加强对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帮扶。三要探索建立促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围绕创造岗位、强化培训、培育产业、发展电商等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