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鄂州物价调控有力 奏响平稳上涨主旋律

发布单位 :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19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鄂州市迎风向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40年来,鄂州市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在各项经济和社会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价格改革进程中鄂州市场物价水平在前期历经高涨,后期随着市场调控不断跟进调整,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运行态势。作为经济运行晴雨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记录、监测了经济发展过程,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参与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鄂州经济发展与市场繁荣的历史进程。

    一、从价格改革历程看四十年鄂州物价的波澜变化
    鄂州价格改革始终紧跟着改革开放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不断尝试、走向完善。40年来,鄂州物价指数历经初期的高通胀波动明显到较低涨幅平稳发展的进程,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风云变化。
   (一)1978-1988年是价格改革的摸索期,CPI调查应运而生。
1978年-1984年是价格"双轨制"探索期,价格改革"调放结合,以调为主"。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价格体制,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价格扭曲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逐步对价格进行调整,致力理顺不合理的价格体系。首先从农村开始,对农产品的购销价格进行调整,逐渐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经过初步改革,使得价格体系趋于合理,价格形式由传统的单一的价格形式逐渐变为国家计划价格、国家指导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三种形式并存。
1985年-1988年是价格"双轨制"实现期,价格改革"以放为主,以调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深化价格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段时期价格改革思路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对大部分农产品放开价格,对工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但是,价格放开速度较快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实施,导致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严重。为了解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发挥物价调查服务民生、服务决策的作用,1988年鄂州开始启动CPI调查。当年CPI同比上涨20.3%,反应了价格"双轨制"实现期物价暴涨的真实情况。
   (二)1989-1996年是价格改革的裂变期,CPI指数跌宕起伏。
    1989-1991年是价格"双轨制"停滞期,价格改革"以调为主",主要是治理通货膨胀。1988年之前,国家在商品购销体制上和价格管理体制上大胆改革,逐步放开了工业品市场价格,促进了生产,搞活了流通,但同时也引发了经济领域的明显通胀。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3年的"治理整顿",以控制物价上涨幅度。通过努力前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逐步得到了扼制,价格总水平也出现了逐年回落。1989-1992年鄂州CPI(以上年价格为100)分别为115.6、103.3、109.1、108.5。较1988年20.3%,涨幅明显回落。
   1992-1996年是价格"双轨制"并轨期,价格宏观体系初步建立。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想。中共"十四大"后,我国确立以建立市场价格体制为价格改革的目标。据此,国家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了有区别的改革,为建立市场价格体制创造条件,从而发挥价格调节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这一时期价格改革以放开价格和价格"并轨"为主要思路,实现了"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1994年,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棉花定购价格,提高了部分报纸、杂志、共汽车票、自来水等价格,提高了学杂费和托幼费收费标准。加上国家财政、外汇、金融等一系列重大配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市场物价呈现强劲的上涨势头,1994、1995年鄂州CPI分别较上年同比上涨127.4 、120.1 。
    199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划定了"两条控制线" 实行控价目标责任制,以抑制通货膨胀,统一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和主要副食品储备制度,对主要农产品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对20种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实行了监审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发展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物价,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实现了由"短缺"到"过剩"的飞跃。鄂州物价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 1996年CPI(以上年为100)为107.3,涨幅较前两年明显回落。


   (三)1997-2002是价格改革的攻坚期,CPI指数低位运行。
这一时期,物价体系逐渐形成并渐趋合理,政府调控手段多样,调控经验和能力日渐理性与成熟,使经济运行活而不乱,CPI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趋涨走势。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通过实行"软着陆"宏观经济政策,摸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系。价格改革重点从大规模、大幅度的"调整、放开"转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调控体系,对重要商品服务价格进行了适时调整阶段,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转变价格管理形式,理顺基础产品价格。鄂州呈现出"高增长、低物价"的运行态势。
        1998年中国经济运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1998-2001年鄂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滑,CPI同比(以上年为100)分别为99.2、99.6、99.9、99.8。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国家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下,鄂州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招商引资,扩大内需,鼓励出口,调整经济结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 2002年CPI回暖,同比(以上年为100)上涨0.7%。
      (四)2002-2012年价格改革的成熟期,宏观调控为物价护航,CPI指数涨跌合理、幅度正常。
2003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抗击"非典",使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食品价格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当年CPI同比上涨1.9%,食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同比分别上涨1.9%、2.3%。2004-2006年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及政策性调价拉动服务项目价格上调,使物价波动较大,CPI运行在2004年呈现小高峰后回落,后三年CPI(以上年为100)分别为104.2、102.1、101.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美元贬值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居高不下,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价格体系,使我国物价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2008年鄂州CPI较上年同期上涨6.4%,CPI运行形成峰值。随后在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推出了跨2008-2010三个年度的两年4万亿元投资刺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显现出来,2009、2010年CPI有所下降,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0.5%、2.8%。2011年在"4万亿投资刺激"方案的滞后效应、自然灾害、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的作用下,物价高涨的居民再次抬头,鄂州2011年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经济增长乏力,后期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较轻。为了响应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鄂州对资源性商品进行调整,在4月和7月分别调整了居民用水价格,启动了阶梯电价改革。2012年CPI较上年同期上涨2.9%。
      (五)2012-至今,是价格改革的"成熟期"。价格改革成绩斐然,CPI指数运行平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已经基本建立。2013 年11 月 12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201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十三五"期间的价格改革,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当前,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范围大幅度缩减,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能源、电信、医疗服务和药品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工作实绩斐然;政府管理价格的制度进一步健全。价格调控手段日益成熟,物价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12-2017年鄂州CPI同比分别上涨102.9 、102.7 、102.0 、101.4 、101.9 、101.1 。
         二、纵观CPI看鄂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现状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鄂州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居民消费逐步升级,市场物价总体上涨,涨幅平稳。以1987年为基期,40年间鄂州居民消费价格综合水平翻了5.13倍,年均增长5.6个百分点。
       (一)物价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以来,鄂州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作用显著。从历史数据看,CPI与GDP变动相互关联、趋势大致相同。从1996年开始,宏观调控持续发力促进市场经济走向规范,CPI和GDP涨跌开始走向平稳,不再"大起大落"。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影响深远,1999-2003年CPI与GDP涨幅低迷,自2004年起涨幅开始扩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美元贬值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CPI同比达到1996年以来的峰值,市政府积极应对危机,多措并举刺激经济,2009年GDP达到1996年以来的峰值,与此同时物价回归正常,同比达到谷值。2015-2017年CPI跌破"2"线,GDP涨幅低于10%,消费贡献减弱对GDP影响明显。

(二)消费呈现多元化,市场繁荣有序。
当前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正驱动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消费呈现多元化。一方面食品消费依然是基础消费,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涨幅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另一方面从CPI涨幅看医疗、服务、居住等价格出现合理性上涨,涨幅有扩大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服务需求日益上升,同时受劳务成本上涨的影响,服务项目价格持续上涨。受鄂州市航空都市区规划、顺丰机场建设影响和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影响,商品房销售市场火热,自2016以来居住价格持续保持上涨势头。受医疗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上调医疗服务价格一系列举措和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刺激消费影响,医疗保健价格上涨明显。
(三)CPI"晴雨表"作用明显,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2011年受2009年国际货币供应量扩张的滞后效应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影响,以及国内自然灾害、农村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带动食品价格上涨的共同作用,我国物价大幅上涨。受大环境影响2011年鄂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涨,食品价格上涨尤为醒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7月鄂州市迅速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并启动全市价格"联动机制"工作。2011年鄂州市政府向抚恤优抚、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和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社会救助对象发放了6月至12月的价格临时补贴,惠及349123人次,总额4667092元。为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2016年鄂州市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明确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集中供养的"三无"对象和城乡孤儿六类人群为联动机制保障对象,当CPI单月同比涨幅达到3.5%,或CPI中的食品价格单月同比涨幅达到5.5%时,将启动联动机制,按照"按月测算、按月发放"原则,确保指数发布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价格临时补贴发放,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帮扶。
三、稳定物价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从CPI走势来看,40年来鄂州市场物价水平总体趋于稳定,充分说明价格改革对促进整个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各项经济与社会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40年价格改革的曲折进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要继续深入推进价格改革,着力提升"放管服"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工作实绩斐然;政府管理价格的制度进一步健全。当前要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管理价格的制度,实现依法管价,正确处理"放管服"的关系,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工作,发挥好价格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实现价格治理现代化。
(二)强化地方政府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地方政府是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执行者、是地域性物价调控政策的制定者,是宏观调控的关键环节。地方政府必须明确主体地位,积极履责。当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尚未充分建立、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尚不规范,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牟取暴利等现象依然存在,完全依靠市场竞争还不足以形成合理有序的价格。地方政府必须将物价调控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通过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本地区经营者的市场价格行为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健全价格调控体系,避免或减少本区域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三)对标长效监管,切实提升宏观调控的水平。
一是要加强市场监管,确保物价稳定。当前,受公共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以及农产品结构性供需矛盾等因素影响,市场价格波动日趋频繁,恶意囤积炒作、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也会加剧市场供应紧张状况,引起地域性价格异常波动,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地方政府必须加强价格执法和市场监管,通过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行为监管查处、储备商品投放、舆论引导通胀预期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价格水平。二是建立体制机制,综合施策提升调控水平。保持价格稳定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地方政府要立足于长期作战,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同时要将稳价安民的政策由临时性、应急性措施转向长期性、制度性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切合当地实际的价格调控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地方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完善重要物资储备和调节、巩固和提升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物价调控的权威性、有效性。三是要提升价格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和谐市场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为社会服务对象提供价格信息服务、政策服务、维权服务等来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引导社会通胀预期、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引导公民理性消费,从而发挥价格的市场杠杆和导向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市场经济良好发展。
(撰稿:陈惠 电话:07115903978 核稿:谢文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