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茁壮成长,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一、发展主要特点
(一)势头“快”。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1.37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高于全市规上工业8.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7.5%,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实现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30.1%,占高新技术产业41.8%,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领域“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为支撑,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了比较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上半年,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三大领域共实现高新增加值67.51亿元,占全市94.6%,拉动高新产业增长17.8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地区“特”。全市通过组织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化行动,逐步形成“一区一特”、“一区多特”,开发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葛店开发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速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形成。上半年,全区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23.72亿元,同比增长54.6%;新材料实现增加值12.24亿元,同比增长20.8%。鄂州开发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实现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9.3%;新兴建材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31.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一是企业规模小。上半年,全市实现销售收入达10亿以上企业11家,仅占高新企业总数8.21%,占规上工业企业2.1%。规模偏小制约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企业难以提高核心竞争力。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9.6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0.7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97%。二是技术基础差。在全市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共有63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1.8%。其中,省级工程中心(9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家),数量仅占全省总量的5%。三是研发意愿不强。上半年,全市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7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行业,其他行业企业缺乏依靠创新做大做强的意愿和动力。
(二)经营面临困境。一是盈利状况不佳。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成本278.9亿元,同比增长22.72%,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0.5个百分点;19.4%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二是“两项资金”较高。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共有“两项资金”(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存货)60.2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两项资金”的43.4%,平均每家高新企业“两项资金”4496.2万元,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2601.8万元。“两项资金”过亿元高新企业有11家,其中,波尔亚太、顾地、浩信药业分别为3.7亿元、3.1亿元、1.6亿元,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突出。三是流动资产周转慢。6月末,高新技术产业共有流动资产合计为126.63亿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67次,低于去年同期的2.82次,企业资金面临周转困难。
(三)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块头小。从数量来看,全市134家高新企业占全省3.3%,居第11位,在武汉城市圈中,落后黄冈(325家)、孝感(299家)、咸宁(214家)、黄石(181家),居第6位;从总量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2.7%,居第7位。二是增量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土企业,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培育成果尚未形成规模。上半年,11家新增入库高新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618万元,拉动高新产业增长0.06个百分点。三是后劲弱。横向看,有97家企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3%),其中,44家企业负增长,拉低全市4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少数骨干企业拉动,中小企业发展势头不足;纵向看,69家企业高新增加值增长11.2%,但较一季度回落29.4个百分点;共拉动全市高新产业增加值7.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6.7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新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点对接武汉高校院所,借助毗邻智力密集区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市校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健康物联网、军民融合产业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配套,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对创业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改善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环境,重点对接武汉各类基金投资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形式,推动各类创业投资和股权融资项目落户鄂州。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发明创造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对企业和个人专利申请费用进行补贴,对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进行配套支持。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开展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