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鄂州市农村经济形势浅析

发布单位 : 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7年06月05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3.47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同比增长8.54%。
  一、一季度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1、种植业生产稳定,经济效益稳中略降。一季度,小麦种植面积7.2万亩,同比增长3.5%,油菜在田面积28.2万亩,同比下降3.7%。国家连续2年下调稻谷主产区最低收购价,影响农民收入。一季度,蔬菜播种面积达7.5万亩,同比增长6.1%。地膜保护地栽培面积3万亩,冬春新建蔬菜大棚800个、面积400亩。因越冬蔬菜播种面积大,蔬菜上市量充足,今春露地大宗蔬菜价格低于上年同期。花卉苗木基地稳步发展,一季度,全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3.4万亩,新增5千亩,其中苗木3万亩,花卉4千亩。清明期间近10万游客到基地赏花游园,给当地带来了旅游收益,实现了基地变公园,农舍变客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生猪养殖量稳效高,禽蛋养殖量跌效亏。生猪养殖效益丰厚,受限养、禁养措施制约,养殖规模缩小。一季度,生猪存栏61.61万头,同比下降1.6%;出栏26.08万头,同比下降6.37%。肥猪收购价最高价格为18.6元/公斤,最低价格为16.2元/公斤,平均价格为17.6元/公斤,同比略有下降,但猪粮比达9.83︰1,生猪养殖仍处于高盈利态势。蛋禽养殖效益受H7N9疫情影响,亏损严重,由于时间不长,生产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一季度,鸡蛋每公斤最高7.56元/公斤,最低4.18元/公斤,均价在5.26元/公斤左右,同比下降34.5%。
3、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品种养殖。一季度,出售虾苗80万斤,淡化南美白对虾虾苗5000万尾,黄尾密鲴火片鱼种已销往北京密云水库等地。经专家7年选育的武昌鱼新品种——“武昌鱼华海1号”正式成为鱼类家族又一新品种。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8.8万亩,特色专养面积近10万亩。国家级长丰鲢良种场正式落户鄂州。20家水产经营主体先后与科研院校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渔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4、春耕备耕形势良好,生产资料供应充足。预计全市春夏播面积66.6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投入春耕生产农机具6000余台,整地面积达25万亩。春耕物资准备充足,肥料储备4.5万吨,农药储量91吨,早稻、中稻、棉花等种子储量共1130吨。当前全市春播全面启动,玉米已播种完毕。通过举办生态胡柚产业、农机新技术、辨别真假兽药和规范用药、农资打假监管工作及法律法规培训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种养殖大户及家庭农场业主62家、农资经营户155户。
5、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同比增长8.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二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支撑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三是各项扶贫政策精准发力,专项扶贫资金到位,有力促进了农村贫困人口增收。
6、农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全市共培育出三新农业668家,同比增长33%。其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64家,农业规模经营户304家。全市设施农业184家、循环农业381家、工厂化农业62家。三新农业中,农村电商发展迅猛,全市一季度末农村电商133户,网上销售665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7%、61%。农业规模经营户7家,网上销售81万元;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4家,网上销售6574万元。农村电商主要分布在种植、畜牧、水产、苗圃花卉行业。如华容兴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洪山红菜苔,在本地销售6元/公斤,虽然品质优良,但比本地红菜苔价格高,因此本地销量不大。合作社通过发展网上销售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售价为20元/公斤,价格翻三倍,因为收益高,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红菜苔播种面积100多亩。
7、生态农业健康发展,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全市生态农业基地317个,“三品一标”种植业基地124492亩,水产养殖基地面积21万亩,林果基地面积2.5万亩。实际从事经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单位318家,绿色食品227家,有机食品72家。经认证机构认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6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品牌83个,绿色食品品牌16个,有机食品品牌64个,地理标识品牌1个。如沙窝乡千秀谷有机农业基地,以300亩林果为依托,重点发展林—果—鸡的模式发展循环农业。其鸡蛋在超市畅销,每只鸡蛋售价1.50-2.00元,是普通鸡蛋价格的3倍。仅1万只鸡所产的鸡蛋年销售收入就达到400万元以上。同时,由于生态农业注重健康环保,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在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抽取的2125个蔬菜样品中,合格率达99.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粮食价格下调,家禽、禽蛋、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空间有一定程度收窄,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难度加大。
二是农产品加工仍然是我市三农工作的短板。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19: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3:1)1.24个单位值。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度小。
三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市、区、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缺乏,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1、立足国际航空大都市建设,做好“互联网+”生态农产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远程科技培训、远程病虫害病诊断、智能监控、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积极开展“互联网+生态农产品”行动。加大生态农产品与各大电商、超市的对接工作,鼓励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交易方式,创建电商平台,开拓电子商务新途径,搭建“鄂州武昌鱼”、“梁鱻生态鱼”、“鄂州梁子湖螃蟹”等特色网络商务平台,提高生态农业产品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2、开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扩建和完善区、镇(乡)两级土地流转平台和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实现与市农交所对接。开展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进一步推进农民带地入股,实现农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
3、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粮油、扩蔬菜、兴花卉、控畜禽、促改革、保质量”的生态农业思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建设“一区三带一园”。开展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基地提档升级。扶持品牌创建主体,做好“武昌鱼”、“梁心”、“梁道”、“梁鱻”等品牌的培育。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强“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2%以上。
4、抓好招商引资和农业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至少完成引进五千万元以上生态农业项目1个。加快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台湾杏福创意农业示范园、农业部峒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梁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