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鄂州劳动就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4年08月25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为掌握上半年全市就业人员变动情况,正确分析判断当前就业走向,近日,鄂州市统计局走访了鄂州大学、市就业局、市工商局及部分"四上"(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下同)企业,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当前就业的基本情况
  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全市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平稳推进。截至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10868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866人,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903人,二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 %,比一季度降低了0.87个百分点,呈走低之势;期末实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352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41万元,创业带动就业6995人,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2911人,比上年同期增长5.97 %;就业培训有3555人,其中,创业培训1680人。
2、职业供给总量不足。从劳动部门掌握的供需情况来看,二季度参加求职人数为7185人,求人倍率1.18。一季度求人倍率为1.28,相比一季度减少了0.1。求职人数仍满足不了企业对所需人才群体的需求。从各产业劳动力需求看,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二、三产业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2.76:31.81:65.43。与一季度相比,第一、三产业需求分别下降0.2和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6个百分点。
 

从各行业用工需求看,企业用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总需求的23.79%、14.78%、12.88%。与一季度相比,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比一季度下降7.2%。从求职人员构成情况来看,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占主体,分别占比32.23%、25.89%。相比一季度,就业转失业人员增长5.9%,新成长失业青年相比增长了4.2%。从年龄段来看,与一季度相比16-24岁需求人数增长8.1%,25-34岁需求人数下降6.8%。与一季度相比16-24岁求职人员下降3.2%,25-34岁求职人员增长0.4%。从整体看,企业需求主要是16-34岁,求职人员主要25-44岁,两区间年龄结构有较大的差距,导致用工、求职难度增加。
3、就业人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94618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0.01万人、4.60万人、4.86万人,占全部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03%、48.6%、51.37%。其中:一产业基本持平,二产业下降5.48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5.4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4、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个体私营企业涉足领域不断扩大,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涉及房产管理、个体诊所、私人医院、新技术推广等新行业,经营方式也逐步向连锁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6月末,全市私营企业数为10316户,从业人员97957人,与去年年末相比分别增长8.77%和7.39%;个体工商户46475户,从业人员130506人,与去年年末相比分别增长5.50%和7.64%。今年1-6月,全市新增个体私营901户,吸纳就业人员7168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24%和11.60%。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拉动全市从业人员高速增长。
5、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帮农扶农政策,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放宽合作社经营范围限制,引导农民产业转型,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据工商部门统计,1-6月,全市实有农民合作社912户,出资总额15.74亿元,吸纳从业人员7727人,与上年年末相比分别增长17.98%、20.11%,19.58%。
二、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走访调查的企业用工状况来看,现今人才供需矛盾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民工就业呈"流动性"趋势。农民工的职业普遍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平均时间一般一天10-12小时,相对来说比以前工作时限短一点,但流动性较大,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食宿条件等物质精神要求高,加之大部分企业的工作环境都不是很好,工人对工作耐受力较低,造成工作调动的随意性很大,所以,在一线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下,企业留住人很难,甚至在很多行业3至6个月就会出现普遍离职的现象。
2、求职者学历层次呈"逐年升高"趋势。从鄂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今年鄂州大学应届毕业4065人,比去年增加172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有较大压力。另外,据市就业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求职占比相比上季度减少8.3%,高中学历相比增长2.3%。大专学历求职者相比增长7.4%,大学本科学历求职者相比上季度增长0.7%。
从整体趋势看,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在逐步增高,但是增长缓慢。而求职者学历变化相对明显,高学历求职者数量相比以往在逐步增多。企业需求的员工也在技术等级上要求逐步增加,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加专业化,高质量化。求职者的技术等级也在相应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等级也在逐步增加。
3、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据统计,我市消费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而工资水平比较滞后,技术工人月工资只有2800-3000元,一线普工月工资为2200-2500元,文职人员月工资1200-1800元,然而,有较高的劳动技能和纯熟的技术特长的技工要求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5000元之间,企业很难满足求职者的需求。因此,仍有较多的农民工愿意外出务工。二季度我市外出从业人员17.08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47%,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农民工外出务工三次产业结构比分由上年同期的3.55:58.37:38.08调整为3.48:55.85:38.67;从外出地点看,去东部和本部的较多,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58%和2.36%;从形式来看,主要以自发为主,所占比重达53.82,然而,今年以中介组织的比例增长最快,比上年同期增长6.76%。
4、结构性失业明显。随着一部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型产业的兴起,我市现有企业都需要年富力强,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上岗且需要的男性居多,而从传统行业下岗失业的人员多数是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技术差,女性居多,很难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部分人员在失业人员中占60%以上,形成了有事不会干,造成结构性失业。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有利因素
1、政府高度重视助推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创业带动就业热潮持续升温。一是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创业。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文件支持就业创业,并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加大小额贷款力度,积极扩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极大地调动更多大学毕业生创业热情;三是积极落实企业创业补贴。提供免费创业培训,有力刺激了已就业者的创业激情,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能。
3、新型产业单位不断增加。从"四上"单位看,由于"四上"单位的新增、单位新迁和新投产"四上"单位用工的需求增加,就业压力得到缓解。截止6月底,仅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就比去年底新增26家单位,其中,唯品会(湖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二季度增加608人。
4、承接产业转移就业空间稳步拓展。全市各项目标不断推进,鄂州承接产业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园区企业个数增多,生产规模扩大。
(二)不利因素
1、政策不够完善。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政策壁垒未打破,城乡居民之中存在差距,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部分劳动者难以就业。
2、停产企业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随之加大。受世界经济下行趋势和国内市场影响,全市部分企业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考验,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停产企业不断增加,全市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
3、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减少。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返乡就业人数逐年飙升。加之新成长的农村失业青年比重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全市城镇的就业压力。
四、下半年就业形势展望和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首先,继续扩大传统产业就业,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其次,政府要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就业层次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要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制度,把高质量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主要内容。
2、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进一步鼓励扶持以大学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自主创业。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完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奖励机制。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吸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成功就业。
3、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一是实施创业培训,为劳动者树立创业理念和掌握创业技能,提升创业成功率。二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劳动者自身条件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定期培训,使劳动者和企业供需双方完全对接。三是引导企业做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
4、规范用工制度,加强就业指导,进步提高劳动者待遇。引导用工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资,福利待遇,缴纳社会保险,不断改善工作环境。要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要与我市居民消费互相适应,政府相关部门要落实工资指导价位公布制度,适时调整各个行业的工资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