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 : | 鄂州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3年08月16日 | 主题分类: | 经济建设 |
一、能源生产与开发利用
(一)煤炭的开采。鄂州是个能源资源短缺地区,一次能源主要是储量较少的煤炭,也是鄂州唯一可供开采的能源,主要分布在碧石和泽林等地。建市初期,由于能源溃泛,这种小煤矿在乡镇村得到迅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全市共拥有小煤矿40多座,20年间共开采原煤约15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鄂州煤炭供需矛盾。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为了更好地监管煤炭工业的发展,对煤矿开采实施了从地下采矿到地表采矿、从劳动密集型到机械化等一系列重大调控措施,由此,鄂州小煤矿全部关停并转。
(二)电力的生产。建市30年,鄂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寻求可靠的能源保障渠道,一方面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建成投产了鄂州电厂,另一方面加大了能源的回收与利用。
鄂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两台300MW燃煤发电机组先后于1999年1月和1999年4月相继投产发电,这项工程总投资43.8亿元,二期工程两台600MW燃煤发电机组先后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相继投产发电,这项工程总投资36亿元。到2012年底,累计发电 393.41亿千瓦时。鄂州电厂的建成投产,成为鄂州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也是鄂东南地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武钢集团鄂钢公司以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干熄焦余热电机、TRT发电、烧结环冷余热发电和富余煤气发电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从2005年到2012年八年间共建成投产5台自备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15.56万KW,已累计发电91992.92万千瓦时。还有3台正在筹建之中,其中:2012年11月两台3.5万KW富余煤气发电机筹建,2013年4月,一台1.5万KW6#炉TRT发电机组筹建,三台机组分别于2013年2月和6月并网发电,8台机组的投产发电,将满足鄂钢全部生产的近80%产能供电需求。
(三)焦炭的生产。鄂钢是我市唯一的焦炭生产基地。鄂钢炼焦能力从1975年第一组32孔焦炉出焦(2.75万吨),到1983年已达28万吨,1985年提高到40万吨,“十一五”期初突破100万吨,2010年生产焦炭达160万吨,为历史之最,比建市的1983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5.76%。鄂钢焦炭的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其作为炼钢燃料的来源,解决了炼铁、炼钢的源头。
(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0年来,鄂州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从无到有,由少变多。最早拥有的是户用沼气池,到2012年底全市户用沼气池45234座,年产沼气120万立方米。
二十一世纪初,我市第一个太阳能光热利用建筑一体化建成,太阳能热水器开始应用,到2012年底全市拥有太阳能热水器10万台,太阳能使用面积达23万平方米。
2011年7月,硐山现代农业大棚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一期1.8MW动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0兆瓦,分别分布在市一医院、市政府大楼、华容区政府大楼等待建一体化建筑共20处。
生物质资源利用除了早期的沼气池之外,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还发展了生物质燃烧锅炉、垃圾和沼气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城市污水等能源资源化利用。到2012年底,全市共拥有烧谷壳代替煤炭的生物质燃料锅炉47台,年节能3.5万吨,有6家企业利用秸秆制成的炭化棒用于加热炉和退火炉,年利用6万吨,年节能2742吨标准煤。
城市生活垃圾已得到充分利用,鄂州市城市年有生活垃圾38.1万吨,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场,年发电能力800万千瓦时。
城市污水处理厂利用沼气和污水发电年发电量1080万千瓦时。城市污水排放地茅草塘,投资4亿元建立两座500立方米的沼气池用于发电,装机容量为2千瓦时。
利用地源低温热泵进行供冷供热、使用二甲醚汽车交通营运也在我市广泛应用。
到2012年底,鄂州可实行集中供热供冷的单位有各机关办公楼、医院、宾馆、豪华酒店及大型商场,总面积约98万平方米,地源热泵面积应用比例达71.4%。
到2012年底,我市共有22条公交线路340辆公交车,现有6条线路共85辆公交车使用天然气和二甲醚,其中有2条线路34辆公交车使用二甲醚,即2条新能源交通车运营线路。
二、能源消费现状
建市30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30年,是鄂州能源经济走向辉煌的30年。
(一)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建市30年,鄂州从一个人口81万人、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的县级市,发展到108万人以重化工行业为主的省辖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560.36亿元(现价),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10.23亿元,占全市55%。经济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迅速提高。2012年,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71.86万吨标准煤,比1983年(58.5万吨)增长9.48倍,年均递增 8.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527.04万吨标准煤,比1983年(49.7万吨)增长8.5倍,年均递增 8.45%。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建市30年,鄂州能源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能源消费品种也由单一向多元化扩张。建市之初,鄂州能源消费品种只有煤、电、油等,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且以工业为消费主体,居民消费占其次,到了90年代末期,煤炭消费格局开始发生变迁,特别是21世纪初期,工业用煤迅速扩张,新能源的产业革命将居民生活用煤逐渐用电和气取代,继而城乡居民生活用煤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能源消费品种由过去的单一走向多元,现在,能源消费格局以煤、电、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主体。
1、能源消费品种不断优化。建市30年,鄂州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能源消费品种也不断优化。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优质能源消费的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速度快于以煤炭、焦炭,煤炭、焦炭等污染较大的固体燃料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煤炭由1983年的47.5%下降到2012年的40.9%;焦炭由1983年的30.1%下降到2012年的22.5%。由于鄂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也不断加快,电力、成品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全市电力和成品油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6.3%和6.9%,比1983年分别上升8.2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比重由2005年的0.4%上升到2012年的1.4%。
2012年,全市工业煤炭消费量736.09万吨,比1983年增长12.1倍,年均递增9.55%;焦炭消费量155.95万吨,比1983年增长5.6倍,年均递增7.25%;电力消费量58.89亿千瓦时,比1983年增长15.6倍,年均递增10.39%;汽油消费量8.96万吨,比1983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6.43%;柴油消费量10.18万吨,比1983年增长7.4倍,年均递增8.04%,天然气消费量4480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41.1倍,年均递增71.18%,液化石油气消费量7.58 万吨,比1983年增长4.15倍,年均递增5.78%。
2、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市30年来,全市能源消费的产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积极变化。其中,第一产业能耗比重最低,第二产业能耗比重最高,但两者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能耗增长最快,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提高;生活消费相对比较稳定。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6.21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0.92%,与1983年相比,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589.39万吨,占全市的比重为87.72%,与1983年相比,下降3.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44.11万吨,占全市总量的比重6.57%,与1983年相比,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消费32.16万吨,比重4.79%,与1983年相比,上升1.2个百分点。
(三)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建市30年,鄂州以较低的能源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83年-2012年全市GDP年均增长速度12.9%,而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速度则为8.78%。30年来,鄂州能源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比建市初增长9.5倍,但能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1.31吨标准煤,比1983年的6.1吨标准煤下降了78.5%,年均下降5.17%,按照环比节能方法计算,累计节约能源2463.1万吨标准煤。
1、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建市30年来,鄂州能源经济的结构仍然是以工业能源为主导,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八成以上,所以说,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61吨标煤,比1983年的24.21吨标煤下降93.23%,年均下降8.92%,30年累计节约能源7250万吨标煤。其中:单位增加值煤耗2.29吨,比1983年的25.74吨下降91.1%,年均下降8.1%,节约煤炭7533万吨;单位增加值电耗1718.35千瓦时,比1983年的16481千瓦时下降89.57%,年均下降7.5%,节约电474万千瓦时。
2、二次能源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建市30年,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期鄂州电厂的建成投产,鄂州市二次能源产量在数量上明显增加,在质量上明显提高。2012年,鄂州市火力发电量88.5亿千瓦时,比建厂初期的1999年增长了4.8倍,年均递增15.88%,焦炭生产量140万吨,比投产初期的1995年增长了3.1倍,年均递增5.76%。火电转换效率35.97%,高于全省火力发电效率;炼焦转换效率达98.84%,接近全国先进水平,高出建市初期近20个百分点。
三、节能成果
(一)工业节能
规模工业是鄂州节能降耗的主导力量。鄂州工业用能约占全社会用能的88%左右,抓好工业节能降耗,既是缓解能源瓶颈制约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市30年,鄂州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虽在年度之间不均衡,但都慢于工业增加值的增幅,特别是在“十一五”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增幅逐年减缓,30年间,规模工业以年均8.45%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工业增加值年均19.07%的增长。
30年来,鄂州市规模工业节能降耗工作效果明显,成绩斐然。2012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48吨,比1983年的24.21吨标准煤下降93.89%,平均每年下降9.19%,累计节能7302万吨标准煤。
(二)重点企业节能
2005年,国家把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重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高耗能企业成为节能考核的重心。
武钢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千家节能行动考核的重点企业,该公司从2006年起在节能技术研发、节能技改、淘汰落后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等三个方面的节能降耗取得实效。
一是节能技术研发:焦化厂进行了制冷机蒸汽冷凝水回收改造,每年可回收蒸汽冷凝水7万多吨;炼铁厂开展了高炉节焦技术研究,通过提高高炉富氧率、热风炉增加焦炉煤气掺烧工艺、提高喷煤比来降低高炉入炉焦比;烧结厂进行了降低返矿率的课题研究,将返矿率控制在12.5%以下,达到提高产量、降低工序能耗的目的;焦化厂针对干熄焦排焦温度高的问题,将排焦温度降到190℃左右,大大提高了能源回收利用效率,节约了能源资源。
二是节能技改:2006年,鄂钢对高炉直排冷却水及高炉煤气洗涤水进行了循环改造,降低了水耗和供水电耗,提高了循环利用率。2007年,实施了烧结机直排冷却水循环改造项目,将烧结机生产系统的直接外排水进行回收利用,于2008年8月投入使用。2008年,实施了综合废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改造后,满足循环水系统补水的水质要求,降低了公司的工业新水用量。2007年,在1080m3高炉上安装了TRT发电机组,充分利用高炉煤气的余压余能,年发电2935万kWh。2009年7月原料厂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改造投入使用,改造后将功率因数从0.70提高到0.95以上,年创节电效益50多万元。2008年9月投入使用高线厂绿色照明项目,改造后年节电71.44万kWh,节电效益40.72万元。从2006年至2012年分别实施了干熄焦、高炉TRT发电、高炉直排水等20项节能技改项目,实现节能25.56万吨标煤,通过节能增效20849万元。
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建厂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水能回收电站工程:2007年10月尾水电站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9年8月并网运行,截至2010年底两台水轮发电机组共完成发电量约为1775万KWH,年节约标煤可达到11000吨。二是FW-1072t/hW型火焰炉F层二次风入射角优化项目引进:该项目的引进,锅炉效率明显提高3.2%,每台炉年节省标准煤7040吨,两台炉则可以节约标准煤一万多吨。三是二期少油点火项目:双强少油点火技术项目投产后,每台炉年节省柴油约730吨左右,年节约438万元。四是1、2炉空预器加装蓄热原件项目:改造后,年节约标准煤约2400吨,每年节省约144万元,此外能够保证脱硫烟道少受高温侵害,减少设备损坏的可能性。
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建厂以来,把节能降耗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淘汰落后水泥生产工艺。2007年,率先在全省关停6台机立窑,从而提高能源利用能力,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工业用水实现零排放。为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公司投资新建改造2座工业循环水池,生产用水实现循环再利用,工业和生活用水实现零排放。三是利用干法窑废气余热烘干矿渣。2010年,投资63万元,开发4.5MW和9WM纯低温余发电工程,利用公司现2005t/d和 4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废气余热,年节能2万吨标准煤。五年来累计节能4039吨标准煤,增效1000万元。
鄂州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8.4%,百家重点耗能企业占全市总能耗的60%左右,三家重点耗能企业占全市60%左右的能源。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的重大突破,为鄂州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采取铁腕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五年来,全市共关停淘汰机立窑生产企业(包括生产线)58家,淘汰落后产能1247.6万吨,关停旋窑生产线一条,淘汰产能80万吨;关停小炼铁、小炼钢企业44家,淘汰落后产能105.2万吨;关闭12家小造纸厂,淘汰落后产能6.62万吨;关闭落后印染企业生产线9条,淘汰落后产能1.58亿米。到目前为止,全市所有小炼钢、小炼铁、小水泥、小印染、小造纸、小粘土砖全部关停并转。
(四)节能意识明显增强
为扎实做好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充分调动全社会节能热情,近几年来,鄂州市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节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各用能单位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加大节能资金投入,狠抓节能科技攻关,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普及节能知识宣传教育等措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全市涌现了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鄂州发电有限公司、鄂州吴城钢铁有限公司、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节能工作先进典型,被市人民政府授予 “鄂州市节能示范单位”荣誉称号,节能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成为全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助推器。
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划节能工作,节能投入大幅增加,节能新产品、新工艺得到深度推广,全民参与、企业当先的节能意识以及多管齐下的节能工作新格局为鄂州建设绿色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未来发展看,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鄂州工业化、城市化将加速推进,“十二五”仍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仍将保持较高水平,资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将进一步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市的工业企业整体装备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单位工业产品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不多,绝大部分企业产品能耗水平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从工业结构看,2012年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高达82.9%,而增加值占比仅为45%,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抓节能,才能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度依赖,节能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