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30年鄂州人口与就业成绩显著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3年08月12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建市30年以来,鄂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发展和劳动就业的一连串数字见证了鄂州的轨迹。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人口的素质明显提高;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例上升,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呈现人口增长与劳动就业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纵观三十年,鄂州市总人口由1983年的80。71万人增长为2012年的109。37万人,增加28。66万人,增长35。5%,年平均递增1。05%。从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看,鄂州市 “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人口年均分别增长1。75%、0。91% 、0。69%和 0。40 %,人口总量增长总体上呈现逐期减缓的趋势。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2012年全市共计出生人口10973人,出生率为10。43‰;死亡人口5812人,死亡率为5。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1‰,与1983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下降 5。97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1。2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4。6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世纪80年代保持在15。0‰以内,在90年代以前由于刚建市不久,外来流动人口涌入较少,人口增长速度较慢;而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化速度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外来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第二个生育高峰期的到来,进入80年代后期,人口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达到了顶峰,全市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27。2‰和20。9‰。90年代后期到“十五”时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与第二个生育高峰期的过去,人口较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实现了全市人口总量的低速增长。2009年降到三十年来最低点3。02‰,从90年代后期到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4‰区间波动,并呈逐年回落之势。鄂州人口维持在较低的增长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为鄂州“两型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改革开放后率先在农村进行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允许农民进城办企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政策,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隔绝的局面,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转向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部门,这种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变化,使城镇地区的人口数量在持续不断地迅速增加。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的建立,全市城乡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尤其是城镇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也使农村地区实现了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重要补充,使城镇化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建市初期,鄂州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21。95%。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城镇与乡村之间发展差距巨大。1985-1990年,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城镇化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30%,达到34。71%;2012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65。41万人,城镇化率达62。09%,比1983年提高了40。14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8。55和5。83个百分点。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建市30年以来,鄂州十分注重教育,把教育作为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使人口总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升。
  据2010年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 资料显示,全市6岁及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达93。19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和1990年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时分别增长6。0%和 50。16%; 各类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88。9%,比“五普“和”四普“时分别上升2。99和20。43个百分点;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看,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5年,比 “五普”和“四普”时分别提高1。1和2。55年。
  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增长。“六普”资料显示:在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大学专科、高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930人、19471人、57067人、174718人、431821人、247864人。与 “五普”时相比,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148人上升为7387人,增长134。7%;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3031人上升为16661人,增长27。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990人上升为41178人,增长24。8%;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6394降至23636人,下降35。1%。与“四普”时相比,鄂州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5倍。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成效显著。与“五普”时相比,2012年鄂州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加了9。32万人,增长58。72%,也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速度,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五普”时的18。07%上升为25。75%。
  3、在业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1990-2000年的十年间,鄂州16岁以上在业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劳动力大幅下降,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保持着绝对比重,中专以上文化层次的劳动力提升较多。资料显示,高中(中专)以上劳动力比重由1990年的13。57%上升到2010年的24。05%。
  4、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比重大幅下降。“六普”资料显示: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22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4。75%,与“五普”时相比,文盲人数减少2。81万人,文盲率下降4。51个百分点;与“四普”时相比,文盲人数减少10。92万人,文盲率下降17。31个百分点。高学历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一级层次转化,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高学历人口比重会愈来愈高,又会加快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四、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日益优化
  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这条主线,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一是结合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三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通过市场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2012年全市从业人员已从1983年的 41万人增加到64。07万人,增加23。0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55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更趋向合理。1983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   23。2万人,占56。6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11。5万人,占28。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6。3万人,占15。4 %。2012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20。82万人,占32。5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0。57万人,占32。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2。68万人,占35。4   %。2012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67。5 %,比1983年的43。4 %提高24。1个百分点。
  五、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例上升
  30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有了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队伍迅速增加,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83年底,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97家。其中国有企业44家,集体所有企业253家,乡及乡以上工业全部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据,在经济结构中占主要位置,个体经济及其他经济虽有发展,但整体规模较小,还处于初创阶段,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国家鼓励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就业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个体、私营经济焕发生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制改革后逐步确立了主体地位,在全市经济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60。39亿元,民营经营增加值为337。24亿元,占GDP比重的60。18%。非国有经济继续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营经济活力越发显现。私营就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私营经济就业人员为10。5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达 16。53 %,比2006年的14。3 %提高2。23个百分点。
  鄂州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不仅对促进鄂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在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加,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三十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的不断深入,2012年全市城镇以上非私营单位职工人数由“十一五”初期的6。33万人,增加到9。44万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 3。11万人。在努力扩大就业的同时,全市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失业调控,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0-2012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省目标控制以内的水平,2012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8%,低于目标控制数4。5%。在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为构建和谐鄂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职工工资水平快速增长
  三十年来,随着工资分配制度不断改革完善,不合理的工资分配方式被摒弃,正常的增资机制得以确立。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长期惯用的等级工资制度被现行的结构工资制取代。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和个人劳动贡献紧密结合,收入档次拉开,广大干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收入稳步增加。2012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7769元,与1983年的754元相比,翻了近36倍,年均增长13。24%,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呈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良性增长态势。
  三十年来,鄂州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 1。05 %,就业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5 %,就业增长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和劳动者的素质均有提高,就业格局优化,就业渠道拓宽,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职工工资水平上升,呈现出人口和就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印证了只有不断改革、深化改革、继续改革,人口和劳动就业及各项社会事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