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单位 : | 鄂州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3年08月12日 | 主题分类: | 经济建设 |
建市30年来,我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稳定发展,建设成就斐然。1983—2012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2。0亿元,年均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目标,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城市竞争力。
一、30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市30年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983年建市到1992年的第一个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29。1亿元,第二个10年为212。8亿元,第三个10年为1770。1 亿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投资增速不断加快,投资规模已从1983年的9524万元发展到2012年的450。0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0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额的98。9%。
2、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建市3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通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强化项目建设措施,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系数也逐年上升,由1983年的0。2上升到2012年的0。8,全市投资贡献率已从1983年的20。9%上升到2012年119。8%,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3、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市30年期间,全市进一步加大非公有经济投资力度,敞开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鄂州经济建设。同时对个体及私营企业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促使其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33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5。3%。
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30年期间,全市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一产业的投资领域拓展到了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投资上取得了快速发展,沼山胡柚、四海湖猪肉、神凤凰粉条、千秀谷跑山鸡、武昌鱼等农产品已跻身成为国内名牌,其中四海湖猪肉评为全省十大名牌产业;二产业的投资领域也拓展到信息技术、电子元件、制药等行业,华中数码、富邦昊泉、恒颖超科技、人福药业、中有制药等企业先后落户鄂州,对提高我市工业科技含量,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到2012年全市已经建成星级宾馆4 家;通村公路2761公里,通畅行政村320个,自然湾3247个;商品房开发面积2332。8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到2012年,行业投资的热点全面转向三产业,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8。8亿元,同比增长42。5%。其中房地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达11。7亿元,是2003年的5倍,年平均增长达5。7 %,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30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成就
1983年-2012年,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果丰硕,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2。0亿元。城镇以上完成投资1836。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 91。3 %,一大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农业投资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1983年以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和农技推广不断提高,林牧渔水利业投入不断扩大。着重开展了以治理水库、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等为重点的农林牧渔水利业建设,整险加固了长江干堤及内湖围堰,维修扩建了樊口大闸、樊口电排站大桥等工程,增强了防洪能力,增加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5。6亿元,占全社会的投资比重有所增加。
2、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我市在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建设的同时,对第二产业投资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把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作为支柱产业,成为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花湖开发区、华容创业园区、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三江港经济区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的建设,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而且促进了全市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了支柱产业发展,为我市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2012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06。7亿元,同比增长2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9 %。
3、交通运输建设高速发展,运输约束逐步缓解
建市初期,我市交通极不便利,经过30年的发展,全市交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公路通车里程由1983年的414。4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 3099。0公里,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鄂州经济有力的助推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以交通大发展为契机,突出抓好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继续在快车道上行驶,创造了交通建设史上的新辉煌。兴建了汉鄂高速、鄂黄长江大桥、 武汉新港三江港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了水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到2012年底,全市年末实有永久性桥梁294座,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3099。0公里。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整体功能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长期以来,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始终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更高层次上审时度势,认真贯彻落实城市化发展战略,先后新扩建了吴楚大道、鄂东大道、武黄鄂州互通、公铁立交及附属工程等道路工程,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建成了凤凰广场、火车站广场和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成为观光休闲的好处去。大力抓好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功能更加强化。2012年,全市公园广场13 处,公园绿地面积4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060公顷,绿化覆盖率40%;全市基础设施投资62。6亿元,同比增长38。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9%。
5、住宅建设步伐加快,居住水平不断提高
建市以来,鄂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从1990年的2403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1。7亿元,年均增长14。3%。随着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出台,住宅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住宅消费成为消费热点,特别是近十年达到高峰:房屋施工面积达到233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196。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1。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0。2万平方米,占全部竣工房屋面积的36。9%。在城市,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使得与住房相关的装修材料、家具、装修服务等行业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也带来家用电器、日用品零售等的较大幅度增长。
6、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再上台阶
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科教兴市”战略作为主体战略实施,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全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1983年--2012年,全市用于文教卫体科等方面的投资超过百亿元,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场馆,使人民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鄂州大剧院、鄂州市图书馆、鄂州大学、鄂州高中、鄂州市吴都中学、鄂州市中医医院、明塘体育场、凤凰广场、江滩公园等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纵观建市三十年以来,我市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发展新农村,要提高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要高强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方筹措资金等。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将继续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是努力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促进采矿、制造、冶金、旅游等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二是引导各区、各街办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产业,逐步淘汰和关闭能耗高、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优先改造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优先改造耗费自然资源少、容纳就业人口多的行业。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要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延伸产业链明显、带动力强的领域;另一方面,搞好对外来投资者的服务工作,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用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鄂州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