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三十年鄂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3年08月12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鄂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建市三十年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1983年以来,国家加速了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坚持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搞好农副产品收购和工业品下乡,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提高了生产效益,鄂州实现了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1、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2年鄂州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49万吨,比1983年(下同)增加12。1万吨,增长54%;棉花产量达到7350吨,增加了11。68%;油料产量达到59602吨,增加了10。76倍;生猪出栏达到113。27万头,增加了11。68倍;家禽出笼1478。13万只,增加了12。4倍;肉类总产量达到11。03万吨,增加了11。83倍;水产品产量达到39。65万吨,增加了46。37倍;水果产量达到36060吨,增加了127。8倍;蔬菜产量达到94。68万吨,增加了1。72倍。
2、农产品品种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和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的传统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农作物复种指数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我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98。2%、97。5%、98。3%和95。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98。6%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983年236。4%提高到291%,提高了54。6个百分点。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改观
1、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近两年,除国家农机补贴外,市政府拨专款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解决农民抢播、抢收困难。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3年的17965万瓦特增加到2012年的62443万瓦特,增长了2。47倍。大中型拖拉机、农用动力机械、农用汽车等分别从1983年的2739台、1139台、176辆提高到2012年的5599台、58885台和2936辆。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2。13倍、0。86倍和15。68倍。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2012年农业机械完成对农作物耕作面积41万亩、播种面积25万亩、植保面积100万亩、收割面积46万亩、灌溉面积79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强了农业科技含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2、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鄂州现有水利设施8468处,电力排涝站205处,装机492台套,容量6。5万千瓦,总排水能力452立方米每秒;固定抗旱站705处,装机840台套,容量3。3万千瓦,提水能力178立方米每秒,排灌结合站32处,75台套,5009千瓦,流量44立方米每秒。到2012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75千公顷,比1983年增长了27。65%。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3。53千公顷,比1983年增长了29。75%。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以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大棚面积2。6万亩。大棚中种植蔬菜2。5万亩,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5。1%,产量21万吨,占蔬菜总产量22。5%,蔬菜的土地产出率提高了3倍;种植的水果和园艺苗木共3100亩,占全部果园面积的0。9%,瓜果产量3600吨,占总产量10%,瓜果的土地产出率提高了10倍。早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大中小型基地共育秧面积786亩,可栽插大田39468亩,工厂化育秧土地产出率提高了10。5倍。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特色农业的产业带进一步扩大。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鄂州市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提升农业竞争力,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1、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29。99%、1。38%、26。26%、42。08%,与1983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48。93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44、12。88和35。57个百分点。
2、区域板块和特色产业带不断凸显。在资源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经营组织达714家,目前畜牧小区发展到35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5%;水产板块已发展到50万亩;蔬菜板块发展到30万亩;水果板块发展到3万亩,与1983年相比,分别提高45%、51%、55%。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农产品生产能力、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1、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目前,我市公路村村通、电话、通电,实现100%全覆盖,接收电视信号和网络覆盖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1%,100%的乡镇有邮政储蓄所,75%的乡镇有综合市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9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100%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93%的镇实施集中供自来水,40%的村有垃圾处理站。
2、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鄂州市8。8万农村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8所乡镇卫生院,为24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1。2%;并在全市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95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五、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1、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鄂州在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重点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如“枫树”、“武昌鱼图形”“梁子岛”等商标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四海湖”猪肉、“武昌鱼”分别是湖北省畜牧、水产十大名牌产品。2012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比1983年增长739倍;实现利润总额10。15亿元,比1983年增长184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就业结构。
2、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高。作为全省“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突出“全域鄂州”理念、坚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构建了全域1596平方公里“1+4”五大功能区的城乡空间架构和格局,即以主城区为中心,以不同功能特点的四座新城为支撑,在交通节点、经贸较发达镇区建设10个特色镇,突破行政村界限规划建设106个中心村(新社区)。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主城、新城、特色镇、新社区网状结构的城镇体系,实现由一点发展到多点发展、一城带动到组群带动的跨越。截至去年底,我市城镇化率达62。08%,比1983年提高了40。1百分点。
六、农村劳动力就业呈现新格局
1、农村劳动力结构趋于优化。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截至目前,乡村劳动力为39。82万人,在农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83年的91。45%下降到45。7%,下降45。7百分点。
2、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格局。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比例增大。在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83年的2。71 %提高到14。84 %。上升了12。1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1983年的2。0%提高到15。85%。
建市三十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三农”工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鄂州市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部署,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三农”工作所作的论述、提出的要求、明确的任务加以深刻理解,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是要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要准确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四是要准确把握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迫切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五是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要求,坚持不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