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三十年交通运输展雄姿
发布单位 : |
鄂州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 |
2013年08月12日 |
主题分类: |
经济建设 |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0年来鄂州市按照国家的部署,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全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大大增强,运输格局更趋合理。特别是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以及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公、水、铁联运,江、湖、海直达”的现代交通网络。随着过境运输量的日益增加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鄂州逐渐成为鄂东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为加速鄂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量的突破、质的飞跃
交通建设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鄂州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建市前,由于投入不足,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异常薄弱,运输条件十分落后,运输事业凋零萧条。七五期间,鄂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只有1.05亿元。建市后,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交通运输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由纵横交错的铁路、四通八达的公路、通江达海的水运所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30年里,全市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累计投资由建市初期3亿元猛增到现在的260亿元,是建市初期的8.6倍。
1、公路建设日新月异,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建市初期,鄂州市公路通车里程只有414公里,经过近10年的建设,2003年公路里程增加到1764公里,但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1992年,随着鄂州第一条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从此我市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随后的十几年里,我市重点以汉鄂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发挥其"一线穿珠"的带动作用,全力配合支持大广南高速公路、鄂东长江大桥建设,积极谋划鄂州至黄冈城际高速公路建设,加快主城区、葛华科技新城、三江港口经济区等与武汉、黄石、黄冈甚至全国大都市的对接。目前鄂州境内高速公路主要有4条,即东西向的武黄高速、汉鄂高速和南北向的大广高速,一条在建的鄂州至黄州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24公里。
鄂州国省道干线路网主要承担鄂州、黄冈、黄石、武汉区域间中长距离客、货运交通运输以及鄂州市内各行政区之间的交通运输。经过30年的建设,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纵横交织,与铁路、水路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09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90公里、二级公路179公里、三级公路286公里、四级公路2048公里、等外级公路496公里,实现了全市公路由主骨架向农村经济版块的延伸。公路密度按土地面积计算为206.05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为29.49公里/万人,全市32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水泥路面普及率达100%,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2、水运建设全面提速,内河港口面貌焕然一新。鄂州港是湖北省十九个重要港口之一,上游紧邻武汉港,下游为黄石港,是武汉新港重要组成部分。建市之初,鄂州水运码头设施简陋、内河航道淤泥阻塞、港口建设几近空白。建市后,我市积极疏浚航道,建设港口,水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梁子湖内河航道,鄂州市先后投入了2500万元进行了疏浚,航道疏浚后,干流航道由Ⅵ级航道提高到Ⅴ(3)级航道,通航率在95%以上,实现了梁子湖昼夜通航,极大地满足了湖区旅游运输业发展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又加快了沿江港口和长江主要支流航道建设,推进内河水系航道整治,重点建设了三江、五丈港等5个骨干港区干支联动工程。目前,鄂州境内长江航道总长80.1公里,为国家I级航道,最小维护尺度为4.0×100×1050米,可通航5000吨级海船。宜港岸线全长36.6公里,有各类泊位111个,其中1000-3000吨级泊位14个;3000吨级以上泊位15个。
3、铁路建设大发展,现代铁路网初具规模。建市初期,鄂州铁路只有到武昌和南昌2条线路,途经停列的客车渺渺无几。30年来,随着国家对铁路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铁路建设迈开新步伐,现有武(昌)九(江)一条铁路,横贯鄂州主城区,与规划的铜九铁路贯通,线路全长258公里,铁路等级为一级复线。铁路支线现有武钢鄂州球团厂铁路专线和鄂州电厂铁路专线。规划在建的城际铁路在鄂州市有二条线路经过,全线以高架桥梁为主,全长74.6公里。鄂州站经停列车共48列,其中动车4列,占列车总量的8.3%,直达、特快11列,占列车总量的23%。
4、运能显著增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建市前,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导致鄂州运能相当紧张,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公路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公路运输设备大幅度增加,运力结构大大完善。2012年,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9495辆,是1983年的20.5倍;共有营运客车620辆,营运货车2196辆,公交车314辆,出租车399辆,承载着109万人的交通出行。在运能大幅增加的同时,我市交通设备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运输结构日趋合理,运力结构也逐步调整。铁路方面,牵引动力全部实现内燃动力化;公路方面,客车向快捷、舒适、高档、安全的大、中、小型,货车向大小吨位、集装箱发展;水运方面,重点是改善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目前木帆船、蒸汽机船、水泥船已全部淘汰,长江主要干支流基本实现了船舶标准化的目标。
二、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发展,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市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
1、公路运输蒸蒸日上,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随着公路运输网络建设步伐稳步加快,高速公路不断延伸,路面状况日趋完善,加之“村村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公路运输呈现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之势,主导地位日益增强。2012年,公路货运量1718万吨,货物周转量164937万吨公里,分别是1983年的12.9倍和34.4倍;公路客运量2087万人,旅客周转量125429万人公里,分别是1983年的2.3倍和 10.4倍;极大地满足了鄂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水路运输高速发展,港口生产增势强劲。鄂州市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亿吨大港、千万标箱”航母级港口群武汉新港建设的东风,以倾力打造鄂州三江港区为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区为定位,深度推进鄂州港开发,大力发展临港、沿江经济,拉动了水路运输快速增长。2012年,水路货运量399万吨,货物周转量170781万吨公里,分别是1983年的9.1倍和12倍;水路客运量61万人,旅客周转量592万人公里,分别是1983年的5.9倍和11.6倍;港口货物吞吐量由建市初期的126万吨猛增到2012年的1800万吨,增长14.3倍。
3、铁路提速见成效,客货运输同步上升。近年来,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路部门陆续淘汰了一批小功率蒸汽机车,新增大型国产蒸汽机车及内燃机车,特别是通过先进机车的引进,铁路提速战略的实施,我市铁路技术装备、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为客货营销运输拓展了新的更大发展空间。2012年,全市铁路货运量488万吨、客运量111万人,分别是1983年的2.2倍和3.4倍。
三、鄂州交通发展展望
根据鄂州实际情况,以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鄂州市区位和交通优势,构建鄂州综合运输通道,突出水运优势,促进临港开发,加快鄂州交通战略转型发展,最终实现“以港兴城、港城互动”的战略发展目标,形成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格局。
1、对外综合运输网:通过丰富鄂州与武汉、安徽、江西、河南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通道,加强鄂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123小时交通圈:以1小时左右行程为半径的交通圈覆盖武汉城市圈;以2小时左右行程为半径的交通覆盖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即次外围交通圈);以3小时左右行程为半径的交通圈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部分地区(即外围交通圈)
3、区域干线路网:加强鄂州市五大功能区及重点镇之间的联系,同时进一步加强鄂州与武汉、黄石、黄冈、咸宁等相邻周边地区交流,以五大功能区为节点,构筑鄂州及武鄂黄黄咸区域干线交通网络,服务于鄂东地区经济联合共同体。
4、432城乡交通快畅系统:以主城区为起点,以各镇为终点,实现城区到边远镇40分钟车程;以各镇为节点,镇与镇之间形成小循环,实现相邻镇际30分钟车程;镇内建成小循环,实现镇内20分钟车程。
5、城乡交通一体化:依托城际铁路、干线公路,建设客货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实现公铁客运零距离换乘,公铁、公水无缝衔接。
6、信息指挥网络化:建立一个技术先进、互联互通、应用广泛的交通信息系统,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
经过30年的建设,我市交通运输业步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一个以公路、铁路、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逐步完善,鄂州交通运输业不仅支撑了产业发展、加快了资源开发、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也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十二五”是我市实施“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发展战略的攻坚时期,随着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深入、投资力度的加大、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将更加完善,技术和管理水平会显著提高,鄂州交通运输业将会发展成荆楚大地上一朵奇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