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作为千年古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市域面积159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08万,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鄂州确定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引领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近几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全市经济发展提速,产业结构优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成效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鄂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0.39亿元,是2008年的2倍;地方财政总收入为50.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58亿元,分别是2008年的1.98倍、 3.0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0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72.08元,收入差距比由2008年的2.40:1缩小到2.13:1。城镇化率达到62.09%,居全省第二(仅低于武汉市),比2008年高6.09个百分点。
(二)农村面貌新变化。鄂州紧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根据经济条件、人文特点和长远发展需要,鄂州将全市320个行政村规划并集为106个新社区,引导农民向新规划的106个农村新社区集中。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新社区达到63个,占规划的59%。
(三)农村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鄂州市以产业带动,大力夯实农村新社区建设基础。坚持把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支撑,不断提高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夯实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积极推广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土地租赁等5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办各类家庭农场160多个,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9家,新扩建农村特色产业园区22个。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全市通村、通农业基地的等级公路达1300公里。二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1个乡镇自来水管网全部连通,受益人口65万人。三是推进电话、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5%。四是推进城市天然气管道向村镇延伸,农村燃气使用率达到50%以上。五是推进农超对接,引进武汉中百、中商百货等商家在鄂州农村开设了85个直营店、加盟店。六是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建成7个电气化镇和90个电气化村。
(五)社会服务趋向均衡发展。一是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城乡居民参加医保可选择、可衔接、可转换,综合参保率99.4%。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农保参保率91%。二是建立普惠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将农民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实施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安置房“三个一万套”工程,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与“促进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支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无论从收入还是消费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据鄂州调查队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达2.13:1;从消费水平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20.8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285.47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值为5235.36元。鄂州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2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05亿元,乡村为17.22亿元,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为9.53:1。城乡居民的收支差距是目前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的一大障碍。
(二)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当前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民对土地流转热情不高,阻碍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城乡卫生和文教服务差距大。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区,而农村校点散小质差,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医疗保健设施落后,有技术职称的医生较少,技术力量薄弱,村级医疗卫生体系极不完善。另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现象还普遍存在。
(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待提高。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干扰规划、违反规划、违反程序擅自建设的个别现象。村庄规划由于存在量大、面广、管理人员少、群众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致使管理难以落实,严重制约着一体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缩小城乡收支差距。一是在农业上,继续加大鼓励政策力度。对耕种大片农业地面积的农民加大资金和物资支持,在农村家庭牲畜方面,鼓励个体户优化规模,尤其增加其养殖技术的培训。二是政府要引导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村的信息不流畅,而且农民群体往往不集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用工信息传达、相关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三是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把鼓励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小额贷款等融资支持,在创业审批上给予简化和帮助,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四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着力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其经营范围。组织商贸企业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更加直接地获得商品供给,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农村消费。
(二)进一步加大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力度。据调查,截至2012年,鄂州市土地流转面积22.16万亩,占总面积的31.46%;涉及农户2.2万户,占总农户的10.89%。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依然严重。要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一是借鉴先进地市的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二是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大普查,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城乡教育与医疗服务均衡发展。一是不断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强化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制定鼓励和支持城市中小学的优质师资到农村支教的优惠政策,促进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优质医疗资源到乡镇创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迅速扩大全市医疗资源总量,提高医疗资源质量,积极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向广大农村辐射,全面完成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条件。三是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范围,同时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四)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管理水平。要制定科学、严密的城乡建设工作规程,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尤其是加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力度)、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用法律法规约束规划建设行为,杜绝违规建设行为,规避一体化进程中受阻、扰乱等事件的发生,严格落实各项规划。确保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抓机遇、促进程。以“五个鄂州”( 即产业鄂州、创新鄂州、全域鄂州、灵秀鄂州和幸福鄂州)、“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借助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助推城乡全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