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3年03月14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2012年,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工程”建设,以“调结构,促增长”为主线,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省统计局反馈资料显示:2012年,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总产值265.2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增加值75.57亿元,增长21.5%(可比价,后同),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5.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州第五位。
  一、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特点
(一)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进一步增长。2012年,鄂州市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全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单位109家,比2011年净增30家。其中2012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3家,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由2011年109个增加到2012年的137个,净增28个。全年全市109家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单位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5.57亿元,增长21.5%,总量比2011年增加14.9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超省考目标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势较好。
(二)三大支柱产业成为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极。2012年,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先进制造三大产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23亿元,增长21.4%,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9.0%。其中:新材料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28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的42.7%;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4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5.7%;先进制造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51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5%。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得到好转。2012年第四季度,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交货值扭转了增长乏力的不利局面,摆脱了一至三季度的个位数增长,实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2年,全市15家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高新产品出口交货值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54.45%,分别比一、二、三季度提高51.64、50.01和48.86个百分点。
(四)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利税总额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14%,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42.7%,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提高27.09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鄂州市虽然已经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仍需要完善。目前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三大主导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产业发展良好,而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势头明显不足,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仅为11.0%。但从行业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市场空间拓展难度较大,而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农业等这些行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前景十分看好。
(二)品牌效应不突出
随着过剩经济产生,产品质量、品牌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和焦点,企业的品牌预示着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意味着企业发展后劲。近几年来,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仅仅局限于传统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鄂重公司、华中重工和金刚石产业群等为数不多的国内、省内名牌虽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但“商场如战场”,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应打破这种传统产品的思想,突出特色,突出品牌,这样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技术创新不够重视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但鄂州市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满足现状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受资金不足和科研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也严重阻碍了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几点建议
为了做大做强鄂州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和发展速度,建议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寻找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在保持新材料产业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结合鄂州市资源优势,发展鄂州市尚未涉及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不断扩大新材料等其他已经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特色产业。基于构建和完善鄂州市新经济产业体系思考,应该加大对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和农业产业的扩张,培育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使之做大、做强,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的目的。
(二)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从构成鄂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来看,主要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三大领域。这是鄂州市未来发展的“领航产业”,应把这三大产业作为鄂州市的投资重点,加以精心培植,对一些已初步形成气候的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市场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品牌拉动投资效应。
(三)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使自身尽快做大做强。目前90%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是小型企业,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研究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第一、“专—精—特”。“小”并不代表“弱”,“大”也不代表“强”,小型高新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精于某一、两个高新产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只会“贪多嚼不烂,消化不良”,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经营思想。第二、小型高新企业实行联合、互补方式。通过合作协议方式所结成的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合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产品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地域集中弥补高新企业规模小的劣势,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种种劣势,联合、互补就显得更为必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