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农村经济稳中求发展 调整见效益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3年02月21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鄂州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产业稳定两大目标,各级涉农部门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开拓、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竞争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运行平稳,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统计显示,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69.22亿元,比上年增加8.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4.8%,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四位。
  一、农村经济运行态势
  (一)种植业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平稳基础上得到发展
  1、粮棉油面积、产量平稳增长。今年,鄂州市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作为确保完成全年农业生产目标的主要任务,加大科技投入,粮棉油产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58.17千公顷,产量34.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1%和4.6%;棉花播种面积为5.51千公顷,产量0.7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99%和2.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30.04千公顷,产量5.9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7%。
  2、蔬菜生产呈“两增一大”趋势。目前蔬菜产量增加、生产大棚增多、面积扩大,并向绿色环保高质量增效益求发展。2012年蔬菜面积为21.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2%;产量为94.68万吨,增长4.1 %。与此同时,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绿色环保、有机栽培蔬菜和净菜得到大力提倡。2012年,全市蔬菜大棚面积达5.8万亩,是上年的近2倍。
  3、茶叶、水果、麻类、糖料生产呈现增长态势。2012年,全市茶园面积为0.17千公顷,产量103吨,与上年相比,面积、产量持平;果园面积为6.49千公顷,同比增长0.99%,园林水果产量为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5%。麻类、糖料产量分别为0.03万吨和0.69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和1.01%。
  4、特种作物发展迅速。2012年,全市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2.19千公顷,增长1.34%。在特种作物中,盆栽观赏植物、观赏苗木等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12年盆栽观赏植物2.37万盆,观赏苗木179万株,均较上年有一定幅度增长。
  (二)养殖业发展迅速,增加值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畜牧业发展稳定,总量呈现结构性增长态势。突出特点是规模化养殖不断扩大、品牌意识增强、不同畜禽品种的龙头企业区域化、规模化养殖不断发展,畜禽期末存栏比重和规模养殖比重明显提高。2012年,畜禽规模养殖单位有421家,畜牧业增加值为19.28亿元,增长5.6%;肉类总产量11.02万吨,增长7.8%,禽蛋产量5.09万吨,增长15.2%。其中家禽出笼达1478.13万只,增长7.5%;生猪出栏达113.27万头,增长7.8%。
  渔业生产紧紧围绕“项目强渔、名特促渔、资源养渔、依法治渔、科技兴渔、文化优鱼”的指导方针,并通过4年中央财政项目建设支持,积极推广高产高效模式,加快“当家塘”改造和“吨鱼塘万元池”建设,并对低洼湖田实行退田还鱼、精养鱼池连片,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全力促进渔业生产。依托梁子湖文化旅游节品牌,打造以渔为媒的休闲、娱乐与健身的旅游渔业。2012年渔业增加值为30.93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6.3%。水产品产量达39.65万吨,增长9.9%;获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品达36个。
  (三)林业发展迅速,造林成效显著
  今年,以科技兴林为支撑,以提高造林质量为重点,采取超常规措施推进造林工作,坚持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并积极利用国家鼓励发展林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扩大投入,使林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据统计,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伐坚实,林业产值稳定增加。2012年全市林业增加值为0.42亿元,比上年增加0.07亿元,增长6%;造林面积达2413公顷,比上年增长3.8%。其中:全年人造林木生长产值为1.4亿元、林产品产值为0.02亿元,竹木采伐产值0.03亿元。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主攻特色产品,扩大区域生产规模,使优势产品、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结构调整更加趋向市场化。二是调整养殖业结构。鄂州市全面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重点建设了樊湖线百里长港“两型”牧业示范区和华容区樊寺线家庭牧场精品展示区。三是调整区域结构。按照《鄂州市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启动了蔬菜、水产、板块基地建设并已初见成效,特色养殖区域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体系,以家庭农场种养循环模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乡镇企业效益回升
  2012年,鄂州市乡镇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个体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是推动鄂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据统计,2012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95.67亿元、营业收入67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3%和32.38%,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38亿元,较上年增长28.4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局部来看,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地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种植业看,一些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结构调整的引导缺思路、缺办法,服务跟不上,片面理解“以市场为导向”,别人种什么来钱自己种什么,去年种什么来钱快今年扩大种什么,对市场变化不敏锐,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容易造成一哄而起。
  2、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虽然国家和鄂州市对农业的投入量逐年增加,但与邻市相比显得不足,特别是工商资本介入农业以及农业外资的投入比重偏小,缺乏在全国、全省有知名度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缺乏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程度偏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不完善,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
  3、农业投入的渠道单一,贷款存在一定困难。农业信贷对于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资金来源。鄂州市农业投入的渠道比较单一,投入主体多元化虽有起步,但仍然未形成格局,贷款门槛高。农村信用社贷款主要贷给集体单位和经济组织用于农业的投入,重点用于种养业、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农机购置以及农业资源开发等,所以农户贷款存在一定困难。
  4、农资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农资价格高位运行是影响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的最大因素,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优惠政策的实惠相当一部分被农资涨价等因素冲减,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压缩了获利空间,尽管近年来粮食效益有明显提高,但与其它畜水产品相比,粮食的效益比较低,农民靠种粮增收仍很困难。
  三、几点建议
  1、继续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检查力度和提高资金发放透明度。一是要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把中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传达给农民;二是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及资金发放的检查力度,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隐藏,一查到底,彻底整改,防止惠农资金不能用到实处的问题发生。三是提高各项补贴资金发放情况的透明度。将补贴发放情况以各村组为单位进行公布,实行补贴发放情况全公开,让农民也能有效监督,防止骗取、套取补贴资金情况的发生。
  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化。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从鄂州市目前情况看,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大型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够,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充当龙头企业,并以“土地入股、农企联姻”的模式,使其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3、拓宽农产品购销渠道,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功能,拓宽农产品购销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主动对农产品市场前景、品种预期、经济效益、产品市场容量、供需状况、价格趋势等进行调查、预测并及时公布,引导农民有计划、有目的围绕市场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展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近年来,尽管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资金短缺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对此要拓宽渠道、着力解决。一是要“招”,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陈旧观念,瞄准国内外大型农业、加工、物流企业,招大商、引好商。二是要“带”,发挥政策杠杆的带动作用,采取贴息、匹配等有效办法,调动各类资金投向农业。三是要“建”,搭建多元投融资平台,稳妥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四是要“扩”,支持驻鄂州金融机构,扩展面向农村的服务领域,发展小额贷款,解决农民、农企贷款难问题。
  5、抓监管调控,确保农资价格平稳合理。一是紧密监管农资市场,加大市场监管和查处。对不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政府规定差价率和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的农资生产和经销商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从严查处、公开曝光。二是做好备耕农资市场调控,及时调配农资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农资市场供应稳定、品种齐全。三是以 “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载体,健全农村商业流通体系,让农民在获取农资的过程中降低成本。
  6、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继续抓好土地流转二轮延包的后续工作,正确引导和解决好土地纠纷与配套的服务、流转不够规模等问题,确保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逐步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为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