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则是了解和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的主要手段,是监测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投资决策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因此,做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尤显重要。
一、当前投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力量与统计任务的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统计对象数量大量增加,使得基层统计人员工作量成倍增加,相比之下基层统计力量配置却相对薄弱。据调查,基层统计人员专职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除了负责统计部门报表的催报、录入和上报外,还要负责其他部门报表的上报工作,能够按时完成报表任务已经非常吃力。而作为效益主体的企业,“轻统计、重财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统计人员往往由会计人员兼任,而会计人员的精力则着重放在财务方面。
同时,由于投资报表指标相对复杂,基础数据的取得又涉及工程、设备、财务、销售等多个部门,加上报表上报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各企业在月底前必须上报相关数据。而月底又是各企业财务结算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月底的那几天,基层单位统计人员既要做统计报表,又要做财务报表,有些统计上的财务指标必须等财务报表出来才能填,这样时间就卡得非常紧。为了不影响上报,有的统计人员往往提前两三天,甚至更早就填表,没有的数据就只能进行粗略的预计和估算,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实际数与上报数有出入,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薄弱的统计力量与繁重的任务的矛盾成为投资统计工作的最大障碍。
2、基础工作与数据质量的矛盾突出
基础工作是投资统计的生命线。近年来,全省统计建设领域以抓投资统计基础建设为契机,狠抓数据质量,成效显著。但在基层工作、源头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还很难尽善尽美。首先,统计对象难以掌握,由于基层投资项目流动性大,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项目搜集整理难度比较大。例如:房地产项目统计人员一般由会计人员兼任,属财务部,工作量的数据需要工程部提供,销售数据需要营销部提供,每月的报表至少需要三个部门提供数据,在报告期内数据要收集整理齐全缺一个部门都不行,无形地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其次,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过硬,基础工作缺位现象时有发生,“源头”数据质量控制还很薄弱。例如:一些新开工建设项目,大多是由新成立的企业完成。新企业刚开始运转时,机构人员配备不健全,尽管项目的进度在正常推进,但投资数据很难取得,企业投资统计人员更是无法落实。即使有投资统计人员,可很多统计人员没有形成每月上报投资报表的意识,有的甚至视投资报表为份外工作,配合程度低。时间观念差,不能主动按时上报报表,工作缺乏主动性。且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齐全,难以实施规范化管理,搜集数字比较困难。加上现在实行新开工项目入库备案制度,项目能否入库统计需要相关的证明材料佐证。有的项目是边施工边办手续,往往是项目已经竣工而相关的要件还没办出来,影响项目的入库统计。
3、统计认识与实践的矛盾突出
由于部分人员对投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在实践中往往导致基层统计人员对该项工作随意性大,应付了事,致使投资数据存在问题。例如:统计部门是以工程形象进度为标准,在永久性工程破土动工以后开始统计,而一些地方,在项目永久性工程尚未开始施工,仅在进行施工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征地拆迁、土地平整、建围墙等活动)时,就开始上报。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按照规定必须是在设备运抵现场验收合格并且开始安装时才统计,而有的单位设备仅预付部分定金或设备在运输途中,就上报设备工器具投资完成额;有的连设备购买合同都未签,按照工程概算虚报设备投资。统计制度规定,征用土地费用应该按财务实际支出的金额计算投资。由于各地政府采取了优惠政策,因此建设单位购买土地时,实际价格比较低。有些单位按照所谓的市场价格、评估价格计算投资完成额,没有按实际的成效价格计算,高报投资额。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项目建设单位配合程度不高
目前投资额计算实行按项目进行统计的原则,一个项目自开工建设至竣工完成,就是它的上报周期。一个项目报完了以后,基本上与统计部门没什么联系了。因而投资统计单位不象工业、农业等专业的统计单位那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投资单位的临时性,造成基层单位人员对统计工作理解不深,配合程度低,视投资报表为额外负担,不能及时主动上报报表。加之没有手段限制,为了上报数据,一些地方就直接代填代报投资报表。
2、投资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投资统计指标专业性较强,计算较为复杂,基层投资统计报表填报质量往往不高,有的企业没有专职的投资统计人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怕麻烦、图省事,往往把数据填了了事,只要统计部门不找麻烦,就万事大吉,根本谈不上审核把关,导致报表质量不高。
3、计划目标考核压力大
投资指标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年初各级政府下达计划,各地层层加码,一部分乡镇、部门很难完成,压力很大。一些地方被逼或者为了迎合或满足当地政府考核政绩的需要,在数据上做文章,盲目追求投资增长的高速度。上报数据时对照计划,看领导意图眼色行事,不惜在投资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投资项目和投资额。
三、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策
1、坚持依法统计意识
一方面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提高统计法律意识,引起相关投资单位领导的重视,增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支持配合投资统计工作;另一方面,坚持依法统计,杜绝人为干扰统计数据,以确保数据质量。
2、严格执行投资统计制度
投资项目的统计和管理是投资统计的基石。能否准确掌握投资项目,事关投资统计的数据质量,是投资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投资完成额”计算必须坚持依据“工作量”统计的原则,不得用计划进度或财务支出数代替工作量。二是要建立项目连续统计制度,一旦开工,就必须连续统计,一旦竣工,就不得再列入统计。三是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报送基层报表,且应加盖项目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填报人签字。四是基层表的内容必须填报完整,表中各类分组指标没有填报的,必须由项目单位的统计人员补报,政府统计部门不得代填或估报。
3、建立投资项目的开工备案制度
凡是由发改委、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均应抄送统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以便我们及时掌握项目个数,现场核实虚实,按照省局要求,分级上报项目审核证明材料,按时入库统计。
4、加强业务培训
上级统计部门要搞好集中培训,系统全面地就投资统计知识和投资程序进行讲解,印发有关投资统计方面的学习资料,提高投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基层统计部门也要对各基层投资单位统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准确掌握投资统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对基层统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基层单位统计队伍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