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鄂州市积极应对“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加快“五个鄂州”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对鄂州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呈现特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着力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既有看得见的实体变化,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无形转变。鄂州城镇化发展历经起步、调整、上升、发展、快速发展等阶段,并在改革开放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历程。历经战火洗礼,建国前夕,有着近两千年建城历史的吴王古都失去了她昔日的风采。当时,城区面积0。9平方公里,人口0。7万人,城镇化水平仅为1。5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州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城镇化历经“起步--调整--上升--发展--快速发展”过程,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建国伊始,鄂州城镇布局紊乱,基础设施极其简陋,1949年-1957年,全市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期间,全市城镇化率不足2%,到1957年全市城镇化率为1。66%,1949年-1957年间,年均仅提高0。02个百分点;1958年-1965年,经过“大跃进”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全市城镇化呈现曲折发展特征,城镇化水平在1。7%--2。3%之间起伏,表现为不稳定发展;1966年-1978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历练,虽然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但在人口自然增长的推动下,全市城镇化总体水平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城镇化水平由1966年的2。52%提高到1978年的14。16%,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1979-1984年,在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工业化推动下,全市城镇化呈现恢复发展状态,到198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3。98%。1985-1990年,随着省辖鄂州市成立,在制造业快速发展推动下,全市城镇化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30%,达到34。71%;1991年至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鄂州城镇化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市城镇化率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一步一个台阶,相继突破40%、50%关口。到2011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63。46万人,城市化率为60。38%,比1949年提高了58。84个百分点,是建市之初(1983年)的1。75倍。
建国以来鄂州市主要年份城乡人口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年 份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1949年
0。7
44。65
1957年
0。84
49。87
1965年
1。29
54。79
1978年
10。37
62。85
1990年
31。79
59。81
1995年
39。83
60。09
2000年
44。57
57。82
2005年
51。49
51。32
2010年
60。77
44。1
2011年
63。46
41。64
(二)基本特征。从上表可以看出,建国以来鄂州城镇化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城镇化起步晚、起点低。二是城镇化发展过程表现出曲折、反复和总体水平缓慢上升的态势。三是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迎来发展的春天。从发展速度上看,城镇化呈现出持续稳定上升的态势;从城镇人口增长方式看,机械增长取代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成为主要方式;从实现机制看,城镇化受市场和政府双重驱动,市场作用明显增强。
二、城镇化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1、量的突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鄂州城镇化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鄂州建成区面积达到55。8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54。9平方公里,增长61倍。2011年,鄂州城市化率达到60。38%,在全省17个市州林区中,续武汉市之后,第二个突破60%的市州,分别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8。55和5。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2、质的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给鄂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反映城镇化质量的具体指标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在全市市州中居第2位,是1986年(开始统计年份)的21。7倍;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64平方米,是1949年的2。3倍。二是城镇经济效益翻番。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城镇人均GDP 67743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净增66017元,增长38。2倍;城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4%,比1978年高18。2个百分点。三是生态环境优化。2011年,全市城市道路铺装面积达到916万平方米,是1949年的528。8倍;人均道路铺装面积19。9平方米,是1949年的7。1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66公顷,是1978年的12。6倍。
三、发展的新机遇
1、从全球发展看,亚洲和非洲将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期。4月5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城市展望》报告指出,目前世界70亿人口中约有一半生活在城市里,到2050年的未来四十年里,世界人口多达23亿的增长量将全部被城市吸收,城市地区在2050年容纳的人口相当于1950年的全球总人口。这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非洲和亚洲显得尤为突出。世界城市化发展一浪高过一浪,给鄂州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从全国规划看,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城市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随着国务院将湖北定位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城市发展将揭开新的一页。鄂州市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两纵两横”经济带京广线经济带、京九线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城市,以及长江中游南岸拥有独特深水岸线资源的城市,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3、从全省部署看,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助推城市跨越发展。8月10日,省政府召开城市工作专题座谈会,共商城市发展大计,将加强城市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十二五”时期,将是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期,鄂州市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城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发展平台,充分行使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权,将为推动鄂州市城镇科学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内部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从鄂州市情看,使命重大,基础坚实。省委、省政府确定鄂州为全省综改示范区,并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鄂州市“两型”社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综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按照“全域鄂州”的理念,鄂州市积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构建了以主城区为中心、三座新城为支撑、十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106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一主三新十特”的城镇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为“十二五”鄂州城镇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鄂州城镇化转型发展正迎来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
四、面临的新挑战
目前,鄂州城镇化正处在快速的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助推鄂州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但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到城镇,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就业、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鄂州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制约。鄂州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加大。2010年末,全市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658。1人,是全省平均水平(307。9人/平方公里)的1。14倍,在全省各市州和林区中,仅次于武汉市(1152人/平方公里),居第二位。人口的增长使得对土地资源占用随之增加,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末,全市人均耕地占有量0。039公顷,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6。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8。5%)18。7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745万吨,比2000年增长65。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4。39万吨,比2000年增长1。81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环保压力增大,淡水、能源等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加重,面临生产生活污染叠加,水、气、土污染相互影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城镇化成本高的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先行资本,更是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减少与城镇人口增加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如何实现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鄂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城镇供水、电、气、住房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巨额的公共财政投入。同时在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全市社会保障与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比重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基础设施投入,成为政府的核心支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成本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到城镇定居,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就业的主渠道。目前,鄂州市服务业以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以信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2011年,鄂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城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城镇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抑制了功能发挥和聚集效益。
五、加快鄂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建议
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鄂州城镇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必须转变城镇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一条切合鄂州实际、具有鄂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全域鄂州”建设步伐。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要按照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1311”四位一体的空间布局,要进一步加大主城区路网改造升级力度,不断提高主城区的辐射力;全力打造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生态旅游新城和花湖工贸新城,加快梧桐湖科技创意新城建设步伐,为鄂州城镇化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度开掘奇山秀水、风土人情,扎实推进特色镇建设;积极谋划好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在鄂州设立6个站点的规划建设,为鄂州城镇化发展增添后劲,努力保持鄂州城镇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位。
2、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破解“二元”体制制约。按照全市《关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葛店开发区社区管理办公室已经成立,“大湾社区”已经挂牌,要深入推进撤镇建社区试点工作,打造好城乡一体化集中展示区,不断破解难题,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城乡一体化、“两型”发展、同城化等改革方面积累经验,着力在农民市民化后如何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方面做好文章,让他们充分融入城镇,真正转化为市民。
3、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培育城镇化发展动力。“三化”同步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工业化的项目落地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城镇来供给;农业现代化中的土地规模经营也需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分流为前提。要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巩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从偏重型向轻重协调型转化,打造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特色产业集群,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培养城镇发展的动力。
4、加大投入,夯实城镇化发展平台。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自身要不断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引导国内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二是增加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投入,完善供应机制;健全和完善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不断推动鄂州城镇化发展向新型城镇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