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人口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单位 : 鄂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年08月30日 主题分类: 经济建设
 经过5000多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艰苦努力,鄂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已初战告捷。通过对普查员入户登记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获得了2010年11月1日零时鄂州市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区域分布、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翔实人口信息。依据“六普”的机器汇总资料,我们组织撰写了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为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人口发展战略,加快“五个鄂州”建设,深入推进鄂州综改示范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1、总量增加,增速减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11月1日,鄂州市常住人口104.87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200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增加了2.54万人,年均增加0.254万人。2000-2010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25%,与“五普”、“四普”、“三普”和“二普”年均增长率相比,分别下降0.97、1.67、1.9和 0.97个百分点,是历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一个时期。在死亡率基本稳定情况下,出生人口减少是人口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年 份

人口数(万人)

增量(万人)

年均

增量(万人)

增长率(%)

1953

47.19

 --

 --

-- 

1964

53.92

6.73.

0.612

1.22

1982

79.10

25.18

1.399

2.15

1990

90.64

11.54

1.443

1.72

2000

102.33

11.69

1.169

1.22

2010

104.87

2.54

0.254

0.25

资料来源:鄂州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2、流动加快,省际迁移频繁。据“六普”资料,全市流动人口(2010年11月1日居住在鄂州市境内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12.67万人,与2000年全市流动人口相比,增加了2.03万人,增长19.1%。2010年,全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12.1%,比200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由外省流入人口数为0.97万人,比2000年外省流入人口数增加了0.52万人,增长1.16倍。
3、低龄人口比重下滑,年龄结构呈减少型。按照常用的人口分段标准,从0-14岁、15-49岁、5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看,2010年,全市0-14岁16.14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5.4%,比2000年减少10.23万人,比重降低10.37个百分点。而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6.96%升至2010年的24.66%,10年间比重上升7.7个百分点。这表明,鄂州市低龄人口比重下降,高龄人口比重上升加快,人口发展惯性小,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减少型”。
4、结婚年龄推迟,离婚呈现高龄化。“六普”长表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占21.78%,较2000年未婚人口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婚姻法》第六条“结婚年龄,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年满22周岁的男性未婚人口比重为1.82%,年满20周岁的女性未婚人口比重为1.98 %,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48和0.51个百分点。法定结婚年龄内的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组上。2000年到2010年,男性20-24岁、25-29岁组未婚人口占比分别由29.2%上升到36.2%、10.4%上升到12.3%,分别提高7.0个、1.9个百分点;女性20-24岁、25-29岁组未婚人口占比分别由27.9%上升到40.1%、4.74%上升到8.54%,分别提高12.2个、3.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人口占0.99%,比2000年上升0.33个百分点。全市离婚人口主要集中在40-44年龄组,其占全市离婚人口的比重24.2%,比2000年提高12.5个百分点;60岁以上离婚人口比重为7.1%,比2000年上升3.4个百分点,全市离婚人口呈现高龄化特征。
5、家庭户规模缩小,集体户人口扩大。“六普”汇总资料表明:2010年11月1日,全市总户数达到30.2万户,比2000年增加3.43万户,户均人口3.47人,比2000年减少0.35人,下降9.2%。其中家庭户29.45万户,比2000年增加3.2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为3.28人,比2000年减少0.4人。在家庭户中,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分别占11.57%、20.83%和26.89%,合计占比近六成,而四人户、五人户、六人及以上户分别占21.67%、11.57%和7.47%;与2000年相比,一人户、二人户和三人户所占比例分别上升4.72个、7.01个和0.87百分点,四人户、五人户、六人及以上户所占比例则分别下降4.78个、5.41个和2.41个百分点。2010年11月1日,全市拥有集体户7508户,集体户户均人口11.02人,比2000年增加1.01人。全市户均人数的缩小,除受原有生育子女的减少、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居以及居住条件改善等客观原因影响外,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鄂州经济快速发展,省际、市内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导致全市集体户人口显著增加。
6、文盲率降低,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据2010年人口普查登记,全市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22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4.75%,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数减少2.81万人,文盲率下降4.51个百分点。在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大学本科、大学专科、高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930人、19471人、57067人、174718人、431821人、247864人。与2000年普查数据相比,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148人上升为7387人,增长134.7%;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3031人上升为16661人,增长27.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990人上升为41178人,增长24.8%;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6394降至23636人,下降35.1%。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看,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5年,比2000年的7.75年提高了1.1年。
7、人口密度增大,产业布局优化。“六普”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密度达到658.1人/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16.3人。据人口普查长表统计,2010年,全市16岁及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为67.68%。在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40.89%、30.70%、28.41%,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9.2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2.93个、6.28个百分点。大量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为全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8、居民收入翻番,居住水平提高。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37943元,是2000年的3.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88元,是2000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645元,是2000年的1.6倍。全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59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3.38间,同2000年“五普”相比,人均居住面积扩大15.21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增加0.65间。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住房的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住房增多,居住平房的户数减少,住房内设施和条件进一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9、城镇化步伐加快,总体水平全省领先。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鄂州城镇人口数达到60.77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57.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3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州中,低于武汉市(77.07%),列全省第二位,与2000年相比,10年来,全市城市化水平年均实际提高1.13个百分点,是历次普查期内发展最快的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为鄂州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综改示范工作的深入推进创造了坚实平台。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压力
1、人口协调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以及流动的频繁性,在增加劳动力供给、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鄂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严峻的挑战,加重了在食品、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负担,影响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当前人口协调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2、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据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2437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7.86%,与2000年相比,老年人数增加25130人,所占比重上升2.2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系数由2000年的8.16%上升为10.24%。人口数量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冲击着目前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而且对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都将带来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
3、人口管理面临较大压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鄂州市普查登记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36.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4.09),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170.57虽有明显下降,但仍高出正常区间值。从分生育孩次情况看,2010年,全市第一孩、第二孩、第三孩及以上(多孩)占出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7.98%、37.18%和4.84%,一孩比例不足60%,二孩比例占比近四成,说明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计划外二孩生育和多孩生育,特别是在流动人口中计划外生育的比例要更高些,新形势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艰巨。
4、资源环境承载面临较大压力。鄂州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加大。2010年末,全市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658.1人,是全省平均水平(307.9人/平方公里)的1.14倍,在全省各市州和林区中,仅次于武汉市(1152人/平方公里),居第二位。人口的增长使得对土地资源占用随之增加,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末,全市人均耕地占有量0.039公顷,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6.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8.5%)  18.7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达到3745万吨,比2000年增长65.5%;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4.39万吨,比2000年增长1.81倍。随着人口攀升,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全市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凸显。
三、人口发展趋势及挑战
1、人口总量缓慢增加。依据鄂州市“五普”和“六普”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在不考虑迁移人口的影响下,我们初步测算出下一个普查期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见附表二)。未来10年,全市人口总量规模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 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将达到110万人左右,人口年龄结构再现新变化。
 

 

 2000-2020年鄂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

单位:万人

年龄组

2000

2010

2020

0-14

26.38

16.14

14.86

15-34

36.67

34.24

30.98

35-44

15.01

19.92

15.55

45-54

12.25

14.66

19.92

55-59

3.37

6.68

8.71

60岁及以上

8.65

13.23

19.98

 

  2、面临的巨大挑战。从上表可以看出:未来十年,全市少儿人口(0~14岁)、青年人口(15~34岁)、壮年人口(35~44岁)的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中年人口(45~54岁)、老年劳动力人口(5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由此将给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一是少儿人口的减少,将直接影响鄂州市未来几年的教育规模,也意味着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二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未来鄂州市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目前在鄂州市一些地区和企业已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在今后5~10年里,随着全市青壮年劳动人口持续减少,“招工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将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三是老龄化趋势的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也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200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5万人,2010年为13.23万人,增长52.9%。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会增加到19.98万人,比2010年增加6.75万人,增长51.0%,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8.2%,比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可见,未来十年鄂州将会面临巨大的老年人口压力,将对全市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带来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更多地注重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抢抓当前的“人口红利”机遇,努力实现鄂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用更大发展成果和切实可行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