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纲要根据《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鄂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鄂州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加快“三城一化”建设的深化期,也是谱写鄂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国家宏观形势变化和鄂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巩固鄂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为全省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前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鄂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三城一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顺利,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共同构成航空客货门户“双枢纽”;成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优势凸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鄂州在“1+8”武汉城市圈中率先与武汉进入同城化发展阶段,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开通运营,成为全省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地级市;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与东湖高新区产业协同性增强。国家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实验设施沼山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武汉创新要素进驻步伐加快,鄂州跻身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百强。武鄂共同保护梁子湖,生态价值工程实践全国瞩目。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迈过千亿元门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1%,化解钢铁产能406万吨、水泥产能500万吨。工业技改投资累计约300亿元;冶金、建材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由44.3%下降到36.6%;37家企业获评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枫树线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5G网络率先迈入商用化时代;三安光电、容百锂电、华怡大数据、南都新能源、虹润高科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集中落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8:51.6:37.6调整为2019年的8.8:48.3:42.9。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件,是“十二五”末的2.9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14.6亿元增长到1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53家提升至133家,R&D支出占GDP比重由0.61%提升至1.15%。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华中冷链港、苏宁云商、富春网营物联、佛罗伦萨小镇等项目建成运营,恒大文旅项目、华润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湖北)成功获批,葛店中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开工、配套工程有序推进,机场高速、武阳高速、S203改造等进展顺利。要素保障能力增强。鄂州电厂三期并网发电,市内首个500千伏智能变电站投产送电;全市贷款余额突破700亿元,较“十二五”末实现翻番;争取建设用地指标8945亩,筹措增减挂钩指标10891亩、耕地占补指标30000余亩,设立政府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多措并举破解项目建设要素瓶颈。
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主城区完成建设项目500余个,城市展示馆、吴都中央生态廊道、东洋澜湖湿地公园、樊口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陆续建成开放,马鞍山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功能布局不断完善。葛店开发区在218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升至43位,省级临空经济区正式成立,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一期建成投产并实现铁水联运;红莲湖、梧桐湖、花湖等区域产城一体化全面提速。乡村振兴稳步实施。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建成“四好农村路”410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镇3个。改建农村户厕近10万座、农村公厕601座;“三精”农业渐成特色,四峰山乡村风情体验园、台湾杏福农业生态园、湖北泉天牡丹园等田园综合体示范作用日益显现,8个乡镇、村获评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农旅融合发展已成新趋势。喜摘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称号,市民中心工程荣获鲁班奖。
生态颜值更加靓丽。环境治理力度空前。全力推进环保突出问题整改,葛店医药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进展顺利;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提高到87.4%,PM2.5下降47.7%;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基本实现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更新改造民信闸、新建樊口二站、建成花马湖二站;精准灭荒造林12550.4亩,生态修复矿山11处,关闭采石场27家。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创新绿色考评体系,全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鄂钢公司实施绿色城市钢厂改造,入选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公交都市”,更新新能源公交275辆;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梁子湖获评“湖北省幸福河湖示范”。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市5.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低保和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提升,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城乡统筹、门诊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6.53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27户。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完成269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工程,新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38所;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建成各类养老设施247处。文化惠民服务深入实施。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少儿京剧《梁子湖传说》在京上演,优秀青年演员受邀参加G20峰会演出。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连续五年全覆盖,全面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出台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等,分批分步解决房地产领域信访积案;物业管理三年提升行动圆满完成;“霹雳行动”“数据警务、智慧公安”“派出所质量提升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战胜2016年和2020年两场大汛,有效应对干旱、雨雪冰冻、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立健全“1+N”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推动治理方式变革。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一岗双责”,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着力整治“三不”“四客”问题。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市级层面设置政府机构32个,凤凰、古楼、西山、樊口四个街道回归鄂城区,城市社区精简优化为33个。重点改革蹄疾步稳。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试点任务,“莲花模式”入选全国村级典型案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打造“88政务”模式;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点名表扬,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剥离。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三江港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及国家一类水运口岸,鄂州海关获批,机场口岸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与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
未来五年,是鄂州确定城市性质的关键期,是推动产业再造的窗口期,是多重机遇叠加的黄金期。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使鄂州积累多年的潜在优势进一步彰显:省委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为鄂州加快武鄂同城化进程提供了契机,依托武汉“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有利于鄂州另辟蹊径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使鄂州具备了中部出海口功能,赋予了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拥有了通向世界的机会,有利于鄂州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为鄂州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城市提供了契机,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通过要素资源差异化配置和新型基础设施引领性布局,有利于鄂州实现科技创新的“换道超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鄂州更好利用生态空间、发展高端产业提供了契机,依托长江、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生态资源探索江南湖泊保护新模式,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鄂州。“十四五”时期,鄂州要聚焦聚力“好山好水好区位”资源优势,坚持“三城一化”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聚焦聚力交通、产业、民生、机制等重点领域,坚持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建设,坚持“航空城”建设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段建设,坚持“科学城”建设目标不动摇;聚焦聚力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坚持“生态城”建设目标不动摇。
同时,鄂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产业发展势强力弱。前沿重大产业项目支撑不够,产业集群还未做大做强,产业分工整体仍处于中低端,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传统制造业,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要素制约明显趋紧。城市功能要素不齐、标准不高,对人才的吸附力较弱,以“产”引才的基础仍较薄弱,特别是缺乏航空物流、大数据、电子商务、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且土地指标趋紧、用地成本偏高。三是城镇化发展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匹配。城市配套功能有待加强,机场周边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对吸引高端要素、集聚高端项目形成制约。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系列社会民生问题不容忽视。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仍然薄弱。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等短板亟待补齐。四是改革开放力度有待提高。对外开放渠道不畅,开放平台建设滞后,适应机场建设与运营、产业吸引与发展、区域开放与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尚不能满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形成区域开放协同格局,与鄂州发展定位不匹配。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存在短板,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夜间声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土壤污染防治仍需加强,单位GDP地耗、水耗、能耗较高,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六是综合交通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当前,机场集疏运方式单一,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滞后,与高铁站、港口的快速交通联系尚未形成,枢纽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鄂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加快推进武鄂同城化为主题,以全域推进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三城一化”建设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当标兵,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作支撑,争当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不懈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切实破除制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处理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等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部署,落实省委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阶段性安排,展望2035年,鄂州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全面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全省前列;整体智治体系科学完善,法治鄂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建成江南美丽田园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鄂州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物流枢纽、现代制造基地、重要市场节点、绿色发展示范、中部开放前沿基本建成。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人口净流入进程加快,重点区域要素聚集能力加强。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越。
——区域协同达到新高度。武鄂同城化发展进入更高层次,两地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生态环保、政策协调等沟通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在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武鄂黄黄联动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双向互动、融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航空枢纽形成新引擎。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如期建成,多式联运实现无缝衔接,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健全,货运机场辐射带动作用充分释放,临空经济全面发展,航空枢纽、公共平台、开放门户功能基本形成,支撑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释放新动能。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创新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传统优势产业更优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提质增效,数字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形成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圈,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
——绿色发展绘就新画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价值工程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梁子湖建成国家重要湿地。
——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鄂州样板”,生活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市域治理取得新进步。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处于中部前列。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效能进一步释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可靠。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三城一化”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细化实化量化“十四五”的奋斗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匹配鄂州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底线思维,设置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五大类指标(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预计 |
2025年 |
年均 增速 |
属性 |
经济 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 |
- |
- |
7左右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7 |
预期性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6.8 |
70 |
- |
预期性 |
|
创新 能力 |
4 |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
- |
>10 |
预期性 |
5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 |
8 |
- |
预期性 |
|
6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10 |
|
预期性 |
|
民生 福祉 |
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
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
预期性 |
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 |
<5 |
- |
预期性 |
|
9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2 |
11.5 |
- |
约束性 |
|
10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49 |
3.1 |
- |
预期性 |
|
1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2.1 |
95 |
- |
预期性 |
|
12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02 |
2 |
- |
预期性 |
|
13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 |
79 |
- |
预期性 |
|
生态 环境 |
14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 |
- |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
约束性 |
15 |
单位GDPCO2排放降低(%) |
- |
- |
约束性 |
||
16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
达标 |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
- |
约束性 |
|
17 |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达标 |
- |
约束性 |
||
18 |
森林覆盖率(%) |
10.39 |
10.64 |
- |
约束性 |
|
安全 保障 |
19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
>5 |
>5 |
- |
约束性 |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大力推进武鄂同城化,加强与黄冈黄石联动,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生态环保共保联治的体制机制,促进武鄂黄黄联动发展,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加强与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的对接衔接,构成深度融合、区域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梧桐湖轨道交通纳入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点推进机场高铁(空高联运枢纽)、武汉地铁30号线红莲湖段、光谷至花湖机场市域通勤轨道交通建设,实现轨道交通连接武鄂黄三市。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道路连通工程,提升武鄂区域公路通达能力,重点推进武阳高速、新港高速等道路联通工程,加快推动新城大道、高新四路、S121武梁线连通工程以及G316鄂州段提档升级,实现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梧桐湖等重点地区与武汉市的融合发展,打造武鄂“1小时通勤圈”。共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点打造三江港货运枢纽,重点推进疏港公路、吴楚大道、S203改造等关键连接通道建设,加快机场高速、鄂州长江大桥连接线、大广高速新增互通、G106鄂城区泽林至铁山段改造等工程建设,提升武鄂黄黄区域公路通达能力。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武汉城市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信息、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水平。
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优化“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布局,共同打造基础共享、融通互促、共链协作的产业生态。推动区域产业政策协同联动,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促进要素跨区域配置、产业一体化布局。加强前沿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合作,重点加快光谷科学岛在鄂州扩容布局,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与东湖高新区联手共建合作园区,推进产业共引、设施共建、政策共济、利益共享。围绕“双枢纽”大通道发展通道经济,以大力发展电商、航空物流等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合作,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加快完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河湖管理机制,落实权属部门和地方的河湖保护主体责任,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梁子湖、五四湖水系生态共保联治,筑牢生态屏障。推动武鄂共同成立梁子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梁子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争取省人大立法出台《湖北省梁子湖湖泊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强化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执行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评价、考核和奖惩管理体系。共建长江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应急统一管理平台,实现灾害应急信息互通共享。
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武鄂同城化体验。承接吸引武汉优质科教资源外溢,大力引进优质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落户鄂州。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作机制,探索开展跨区域医疗专科联盟和多模式医联体建设,采取合作办院、新建院区、组建医联体等形式,推进医疗资源共建共享,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共建国家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基地。推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标准对接,逐步消除政策落差。强化武鄂人力资源协作,创新高层次人才协同管理模式,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社保医保同城发展、武鄂两市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互认,完善异地就医协同监管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产品实现同城待遇。打造优质生活圈,建设武汉“后花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娱乐、高端居住、周末经济等特色消费,不断满足现代都市消费新需求。
发挥鄂州在鄂东城市群区位居中优势,深化与黄冈、黄石战略合作,实现竞合抱团、优势互补。建立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共同建设城市功能互补、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分工协调、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圈,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依托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武汉新港建设,推动临空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梯度合理布局,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健全工作对接机制,推动建立武鄂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探索建立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负责区域统一标准的立项、发布、实施、评价和监督。推动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地方立法、政务服务等领域合作,推动地方立法执法工作协同常态化,加强环境联防联治、公共信息互通互认。推动建立跨区域税收分成共享机制,探索“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区域利益分享模式,有序引导两地企业转移、转型。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依法合规扩大发行专项债券,推行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区域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探索武鄂两地政府联合设立发展投资专项基金,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等投入。
坚持航空城、科学城、生态城整体规划、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市域国土空间治理,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整合资源、聚集发展要素,提升全域持续发展张力和支撑力。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城区、功能区、生态区、中心镇多点支撑的组群式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优化调整全市国土空间结构,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在严格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的基础上,拓展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生态修复区”,引导开展农田复垦、生态修复等实施工作,形成完善的自然资源“保护-治理”体系。统筹考虑市域普通国省道建设需要,在“三区三线”范围预留通道,实现普通国省道空间资源有效储备。统筹市域城镇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城镇空间结构。严格生态保护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构建“三楔入江、两带联城、多点协调”的全域生态保护格局。
专栏2-1 全域生态保护格局 |
三楔入江:梁子湖生态保育绿楔、天平山生态郊野绿楔、长港生态休闲绿楔。 两带联城:长江生态带、南园北城生态隔离带。 多点协调:梁子湖、梧桐湖、红莲湖、五四湖、南迹湖等湖泊,天平山、白雉山、沼山等山体,长港、薛家沟、鸭畈港等港渠为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 |
突出主城区宜居宜业定位,做实做强吴楚大道城市中轴线,围绕市民需求侧提升生活消费服务档次,补齐公共设施功能短板,加快高端写字楼、五星级宾馆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塑造城市风貌,打造精致城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政治、文化、教育、金融中心地位,增强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主城区。提升主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城市大脑”,全面构建与城市物理空间全面映射的虚拟信息空间,建立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有序实施城市双修和城市更新,加快老旧社区改造,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展现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改善城区居住环境,以“改善环境、降低密度”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景观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加快完善文化、艺术、体育、会展、科技等设施,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公交都市项目,新建公交停保场、公交首末站,购置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及公交调度系统、维修保养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优化市政设施网络、绿地系统和街区路网结构,让群众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着力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加速主城区“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化旅游及特色地产项目,重点推动火车站商圈建设,打造现代休闲商务区(RBD)。
突出经济功能区产业定位,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完善生活性服务设施,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
葛店开发区。全面承接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扩,培育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高端产业,建设国家新一代光电显示技术产业基地、百亿级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中部电商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以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五馆一谷一园”、华润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为带动,完善商贸、教科文卫体、居住等功能,培育投资兴业沃土,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加速工业园区城市化进程,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临空经济区。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以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体两翼两引擎”布局发展空港经济。“一体”即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两翼”即突出发展医疗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两引擎”即以大物流和大数据为动力,通过大物流和大数据驱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建智能制造、航空物流、医疗健康、光电子四大产业园,积极申报和建设全国唯一“水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打造中部地区临空经济高地。按照集约紧凑、产城融合理念,优化功能分区,规范开发秩序,科学确定开发强度,构建“一港五区”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推进国际化城市生态、文化、教育、医疗等综合功能配套,实现产业、人居环境协调融合发展。
花湖开发区。发挥临空优势,加快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航空物流、飞机改装维修等高附加值产业,建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先行区。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总体布局,实现生活、生产、生态三生共融,提升生活空间综合配套,强化生产空间集聚集约,创新“商贸+工业+生态宜居”融合模式,打造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增长极。
三江港新区。发挥三江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一级航道、铁路物流基地等交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紧密对接鄂州航空枢纽、武汉长江航运中心,着力推动武鄂同城化发展,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布局,推动“水港、陆港、空港”三港联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接全球供应链管理网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按照“港产城”一体化开发理念,建设进口产品目的地、大宗商品集散地、出口产品通关地、大型装备生产地和绿色生态宜居地,努力成为中部大通道大枢纽基地、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枢纽节点、武鄂同城化发展示范、“港产城”一体化开发示范基地。
红莲湖新区。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国家存储器基地,大力发展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租赁经济,重点打造红莲湖大数据产业园。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发展以数字创意产业、体育运动、生态休闲为主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国际水准的滨湖文化旅游新城、生态宜居新城、科技智慧新城。
梧桐湖新区。以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为承载,积极对接武汉高校、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工业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端电子装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精密材料等高成长性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打造高质量的现代化轻工业集群。
突出生态区生态优先定位,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创建生态文明上,涵养山水诗意美丽田园风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三楔入江、两带联城、多点协调”的生态保护格局,统筹分类划定重点生态区,把保护和修复生态区环境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实施梁子湖、三山湖、严家湖、洋澜湖、花马湖及长港、新港等湖泊水系生态修复工程。以对接武汉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地域特色,大力发展以康养为主题、农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新农业业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着力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切实把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价值转换提升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价值,建设造福鄂州、润泽长江的“幸福河湖”,形成涵养“山水诗意”美丽田园风光。
发挥中心镇联结作用,推进“城关镇”改造升级,培育一批精致精美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产业板块。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立足于城镇发展与疏解城市功能,依托各区乡镇龙头企业和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提升各区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重点支持梧桐湖科技小镇、庙岭双创小镇、葛店地铁商圈双创谷等特色小(城)镇建设。以“擦亮小城镇”工程为重点,开展“一加强三整治三提升”行动,实现全市21个乡镇中心集镇提档升级。改革城镇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城乡融合典型项目、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等。
加快完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完善清洁高效智慧能源设施。扎实做好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加快实施智能电网工程。进一步打通吴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供通道,完善鄂州电厂和吴都500千伏变电站的双电源双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西电东站、东西互供”的主网结构。适度超前,增强220千伏布点,确保华容220千伏增容工程、罗庄220千伏扩建工程、官塘220千伏新建工程等顺利投产,实施钢光鄂电网优化工程、官塘变π入都沙二回,进一步优化220千伏主网网架。适时超前,增加110千伏布点,确保太和110千伏新建工程、将军110千伏新建工程、新城110千伏新建工程等开工建设,衔接官塘220千伏变电站、鸭儿湖110千伏变电站,将110千伏T接线路逐步过渡为链式结构,进一步改善110千伏网架结构。
专栏2-2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
电源保障工程:三峡集团湖北能源鄂州电厂2X680MW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怡鄂城区泽林镇30MWp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程潮矿业99MWp生态光伏项目、临空经济区智能电网提升工程、新能源充电桩。 输变电建设工程: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油气建设工程:机场航油码头及配套工程项目。 |
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长江崩岸治理,畅通梁子湖流域出江排洪通道,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加强内湖湖堤建设,推进水库除险清淤,提升城区排涝能力,建立智慧水务平台,加强水利工程调度管理,最大力度增强防范水旱灾害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城乡饮水安全保障能力,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至85%以上,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下,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
专栏2-3 重大水利基础施设工程 |
防洪减灾工程:花马湖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洋澜湖泵站改扩建工程、长港河系统治理工程。 水资源配置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城乡供水管网工程、华容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消防设施达标创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园林绿化等重点项目。完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泵站、调蓄设施、易涝点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武汉东、石山涵洞等区域排水能力建设和老旧小区排水设施建设,着力消除城市内涝。城市新区以及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整治等项目,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易涝片区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逐步实施。增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配套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污泥处理处置、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项目。优化城镇垃圾分类处理方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厨余(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老旧填埋场整治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城市供水供气设施能力,推进城市供水厂改造、老旧供水供气管网改造、供水分区计量、备用水源地建设、城市燃气储备调峰设施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居民用电安全性、可靠性、方便性,推进全市范围内非直供小区电力改造工作,实现全市居民用电抄表到户,让居民享受优惠的电价政策。完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管沟等重点项目。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同步建设综合管廊,对老城区管网进行综合改造。补齐城镇道路交通短板,推进城市道路消防“生命通道”、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公共停车场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平战结合要求,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创新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专栏2-4 新型城镇化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
老旧小区改造:集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工程等。 城镇雨污处理:红莲湖新区污水管网工程、葛华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临空经济区再生水厂、梧桐湖新区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造与建设工程、武汉东问题管网整治一期工程、鄂州污水处理厂搬迁改造工程。 城镇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统筹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交投网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中分拣中心和集散地;垃圾分类收运系统项目;老填埋场存量垃圾治理项目;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收运、临时存放设施建设项目;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项目。 城镇供水供气:主城区供水管网及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城东水厂工程、梁子湖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万户电改: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万户电改工程。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吴都大道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文苑南路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燕沙东路及地下综合管廊。 市政交通:燕花路(鄂东大道-吴都大道)道路工程、吴楚大道(燕沙路-燕花路)道路工程、将军大道(孙权大道-保税区)道路工程、吴都大道东段、吴楚大道高架桥、沿江大道东段、葛山大道东延、葛店大道疏港二路、三六大道、杜山镇危桥加固、旭光大桥建设、武阳高速杜山互通连接线、骨干道路破损维修。 环境综合整治:鄂黄大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桥头森林公园)、滨江防洪及江滩综合整治项目、樊口街道(鄂州经济开发区)杨湖路北部片区PPP项目、葛店长江岸线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项目。 |
以国内首个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为牵引,着力建设大通道、打造大平台、促进大开放,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重要支撑。
以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为核心建立全球航线网络,以三江港一类水运口岸为基础衔接“一带一路”,构建外联内畅、区域循环、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体系,畅通国际国内陆海空贸易大通道,逐步形成沟通全国、联通世界的国际综合物流枢纽。
加快机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力争2021年大飞机起飞,推进早日投入运营。加快公共仓储、国际货站、关检设施、查验场地、机场消防站等设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基础设施体系。全力申报开放第五及以上航权,打造连接全球、辐射全国的轮辐式航线网络。加快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之间快速通道建设,协同打造航空客货门户“双枢纽”。强化与国内外大型枢纽机场合作,全力支持顺丰速运主导建立国内航空货运联盟。提升机场货运服务品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场运行和服务流程深度嵌合,努力打造民航新基建“四型机场”示范标杆。加强机场内外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和体制创新,积极争取航空货物分类安检试点。全面加快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机场在建设规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协调互动,推进配套服务、临空产业导入等全方位联动。适时启动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加快推进顺丰物流产业园设施建设和产业引进。
完善公路港功能。紧密衔接武汉都市区环线,积极谋划新增对外高速通道,共同形成串联武汉、鄂州和黄石的武鄂黄新通道,构建全市“四横三纵二联”高速公路骨架网。加快临空经济区路网建设,逐步消除路网薄弱环节,增强路网的应急保通能力,提升路网分布的均衡水平,全面实现对外与武汉、黄冈、黄石等地的快速联通,市域内各区和重要枢纽节点的全面通达和覆盖,全面融入国家骨干公路网,重点推进“五横六纵七联”普通干线公路网建设。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枢纽干线集疏运网络,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乡联通、空港畅达”的干线网,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
完善铁路港功能。大力构筑全市“三干四轨六专”铁路网布局,推进机场高铁专用线建设,加快机场空高联运系统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推进机场空高联运系统与京港、杭武、福银高铁接轨。启动光谷至花湖机场市域通勤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进花湖机场与三江港物流基地联通。加快推进疏港铁路、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建设及企业专用线改造利用,完善境内铁路网布局,扩大铁路网的覆盖和服务范围,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有效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和铁路货运服务水平。
完善水运港功能。加快以三江港为中心,以葛店港、杨叶港为两翼的现代化港口建设,实现港口与机场有效衔接。积极对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协调推进长江“645”航道鄂州段整治工程,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着力打造畅通绿色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
持续推进空港、陆港、水港“三港联动”。以花湖机场为中心,打造以空港为核心、以航空为牵引,铁水公空高效联动、广域覆盖的多式联运格局。加快实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综合交通规划,完善枢纽集疏运功能,实现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之间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探索构建铁空快捷联运体系。加快三江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公路、水运和铁路之间的无缝衔接。
紧密对接“一带一路”陆海通道。打通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大通道,加快推进花湖机场、三江港铁路物流基地与武九铁路、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吴家山站的联通,创新实现“中欧班列+国际货运航班”、“高速货运动车组+航空货机”,打通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大通道。增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衔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及三江港、五丈港,向东开通经上海至全球的国际集装箱快线及江海直达航线,努力培育国际多式联运航线;向南衔接陆海新通道,通过开行铁路班列加强与重庆枢纽联系,融入陆海新通道,开辟鄂州出海南向通道,将鄂州打造为中部重要出海口。
专栏3-1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项目 |
(一)公路 高速公路:重点实施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武汉新港高速公路鄂州段、鄂州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机场高速公路一期、机场高速公路二期、武汉都市区环线(南环)鄂州段,改扩建武黄高速公路鄂州段,规划建设鄂咸高速与大广高速联络线、梁子湖大道与鄂咸高速连接线工程。 普通公路:重点实施三江港至机场国防公路、G316鄂州长港段改造工程、S203机场快速通道工程,谋划G316鄂州杜山至葛店段、S347新庙至杨叶、S348碧石至花湖段、G106鄂州碧石至铁山段等改扩建工程、大广高速至G106鄂州段连接线等公路建设。 (二)铁路 国铁线网:推动花湖机场高铁项目建设。 货运铁路:重点建设三江港集装箱铁路专用线等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推动武鄂黄市域铁路鄂州段、武汉轨道交通30号线红莲湖东段项目建设。 (三)水路 航运建设:配合推进长江航道“645”工程(安庆至武汉6米水深、武汉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鄂州段航道整治。 港口建设:全面推进武汉新港三江港区一期综合码头5-8#泊位、机场供油工程航油码头、湖北交投商贸物流沥青建设项目部码头、长江码头二期工程、湖北合力散货码头、武汉港航发展集团鄂州分公司散货码头等项目建设。 (四)航空 民用航空:鄂州花湖机场项目。 |
突出花湖机场公共平台功能,导入多元化物流服务商,积极构建服务全国、通达世界的大物流体系,打造快进快出空港产业示范区。加强与国际物流集成商、国内外货航公司战略合作,布局大型物流集散中心、运营中心、打造全球物流体系支撑节点。创新“航空+高铁”、“航空+中欧班列”、“航空+卡车航班”、“航空+水运+增值加工”等联运发展模式,提升物流节点增值服务能力。大力引进第三方营运商,建设空港跨境邮政快递监管中心、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器官血液细胞库、药品疫苗医械配送中心、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增强专业物流、特种物流服务功能。建设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及集配中心,形成快速战略投送能力。积极开展航空电子货运试点,提升航空货运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实现“一单到底、通达全球”。
加快港口物流集群建设。以三江港为核心,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大宗商品物流基地、集装箱物流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集聚临港物流产业,打造以水港为核心的物流集群。推动临空物流集群建设,围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合理规划利用周边物流用地,重点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电商仓储中心、医药物流中心、陆空联运中心等航空导向物流设施,整合五丈港、杨叶港等港口资源,推进临空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实现港口、机场无缝衔接,打造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综合性物流集群。加快电商物流集群建设,以葛店中部电子商务基地为核心,加快完善快运物流集配基地、电商物流基地建设,打造以电子商务物流、公路货运、智慧物流为主体的物流集群。
专栏3-2物流设施及客运站场重点建设项目 |
物流设施:打造湖北长江现代物流产业集聚示范区,新建华中商品车枢纽中心、三江港枢纽集疏运基地、顺丰速递国际核心枢纽现代物流园区、武汉万吨华中冷链港二期和三期工程、梁子湖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城东物流中心。 |
依托中部强大市场,以构建国际贸易特色的重要市场节点为目标,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完善高端商贸综合配套功能。
大力发展国际化临空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商事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机构入驻,增强国际集货、跨境货代、国际保理、国际结算、贸易金融、证单服务、仓储管理、信息咨询等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商事服务能力,打造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以扩大经贸投资为重点,深化人文交流为纽带,推动与世界主要航空枢纽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承办和参与国际经贸会议、论坛,广泛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朋友圈。积极争取在鄂州举办“鄂港澳粤”“华创会”“台湾周”“楚商大会”等活动,提高外资项目引进质量和成功率。
打造国际一流通关效率,推动建立一体化“大口岸”体系,推动区域口岸通关协作,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开展定制化海关监管服务,推行“7×24小时”通关机制,实施嵌入式监管、提前报关、以信用为基础的抽检免检等监管制度,缩短货物平均放行和结关时间,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建立与综合保税区相衔接的机场保障服务体系,推进场内航线维护、航材供应、机身服务、国际航班保税航油等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确保与机场同步运营。深化临空经济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与商贸服务发展相适应的政务服务和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积极争取设立国际贸易仲裁机构和国际法庭。建立完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跨部门协调机制,探索服务贸易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改革。探索建设服务贸易境外促进中心。支持建设境内外跨境电商企业转运基地。
全面整合数据资源,发挥综合物流枢纽优势,拓展金融贸易服务功能,打造全球资源要素配置核心节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交易链全方位信息数据,建设智能共享底层数据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球商品集采交易平台、数字贸易中心、航空运力运价交易平台。推进物流服务向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增值环节延伸,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新业态。争取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空港离岸金融试点,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吸引国际供应链服务巨头落户鄂州,支持开展战略采购、生产外包、风险管理、供应链协作,实现供应链核心业务本土化运营,推动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引进国际贸易服务高端人才,开展航空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提供实用人才支撑。探索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依法放宽聘雇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外籍专业人才条件限制,畅通外籍人士社会公共服务渠道。积极打造国际化生活服务环境,为外籍航空商务人员出入境和工作居留提供便利。整合建设文化教育中心、外事服务中心、涉外生活服务中心等涉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平台载体,重点培育服务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会计、审计、信贷、法务、保险、信息、监管等领域的知识型营商服务机构,为企业和人员提供“一站式”国际化服务。
发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优势,紧密结合“两枢纽一产业带”规划布局,按照“强核、促带、兴城”产业布局原则,构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空港经济体系。
围绕空港、服务空港,重点培育具有较强临空属性的航空产业链重点产业,全面提升核心枢纽服务能级。
航空客货运输。全面发展货物运输服务,着力提升机场航空货站仓储与货物处理能力,丰富航空货运配套服务业务。兼顾客运需求,积极发展公务飞行、飞行保障等业务。
航空物流。结合生物医药和生鲜农贸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航空物流服务,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航空物流基地建设。择机发展保税物流,开展保税仓储、保税加工、转口贸易等业务。加快建设传统零售、医药、快递等综合仓储物流及分拨中心。大力发展全过程供应链物流,围绕生物制药、疫苗、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中部医疗供应链中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5G技术与物流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大数据及供应链管理中心。
飞机改装维修及零部件制造。重点引进新科宇航等与机场关联性强的产业,开展飞机维修、航材维护、附件维修、改装及再利用等飞机维修改装业务。
航空服务保障。围绕机场运行,面向航空公司、物流企业、飞机维修企业等主体开展业务所需,提供航油供给、航食配餐等机场配套服务,飞机维修、技术支持、后期保障等客户支援服务,信息共享、仓储管理等物流综合服务。
围绕廊道、服务廊道,培育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高科技产业链,着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高端智能制造。结合先进物流装备应用需求,培育光电子、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产品、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链条,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产业中心。
高端医疗健康。重点发展器官组织移植储备中心、尖端医疗技术、高新生物医药研发产业、生物制剂、检验检测试剂、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为主的医疗健康产业,加快构建临空特色鲜明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中部国际医学中心。
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培育具有城市现代服务功能的产业链,提升和改善航空城功能品质。
生鲜供应链服务。重点完善鲜花交易、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等产业链条,采用“互联网+物流+商贸+金融”模式,提供专业化的生鲜产品加工处理、低温配送、仓库管理、网络交易等服务,打造产地直采、全球采购、统一配送的生鲜供应链网络。
时尚消费服务。发挥机场周边航空物流和保税优势,发展快时尚零售全产业链,重点引进时尚消费品牌企业,打造内陆地区集时尚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生产、消费体验、时装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消费体验基地。积极发展免税行业,推动设置免税旅游区,支持引入全球免税零售商,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教育培训。结合临空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及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培训,重点建设科研院所分区、职业大学分区、高校院所科研产业化平台、创业孵化中心在内的科教聚集区。引进华师等高水平院校优质资源,推动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与国际优质学校相结合。
会议会展。依托花湖机场对外交流的窗口功能,建设集城市客厅、文化创意、会议、商务、展览、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和会展中心,重点承接国内外高端论坛和行业知名会展,建设高规格展览馆和会展中心。
金融服务。面向航空物流服务、航空高科技产业发展诉求,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
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大平台支撑作用,创新对外开放制度,全方位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中部地区开放前沿。
强化机场开放功能,推动机场、枢纽、口岸、保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链接。推动机场片区、中部电商基地、三江港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体系。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加快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搭建功能设施,建立多式联运转运中心。
强化口岸功能,加快机场口岸和三江港口岸规划建设,争取设立水果、冰鲜水产品、药品、植物种苗等全品类功能口岸。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创新“保税+”多种业态,推进“保税+新零售”、“保税+维修”、“保税+总部贸易及转口贸易”、“保税+融资租赁”等多种业态集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拓展开放平台优势。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支持外资金融保险担保等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努力开拓外资并购、BOT、转让经营权、海外上市、产业基金等利用外资新形式,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有效地使用国际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优化外资投资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促进、项目跟踪服务和投诉工作机制。试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引导全市冶金、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优质富余产能向西部、“一带一路”市场转移,着力提高“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鼓励技术服务“走出去”,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建设营运一体化模式,开展对外劳务合作。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经贸合作区。鼓励积极参与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采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
坚持把创新摆在鄂州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驱动,带动产业体系重构,加快建设数字鄂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承应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扩,以重大科研设施和高新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形成“一轴一带多点支撑”的科技创新布局,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体系。
打造“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旅游度假区-梧桐湖新区”科技创新轴。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武鄂同城化发展,重点布局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城融合创新,加快形成应用创新和前沿科技创新的引领力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打造“葛店开发区-三江港-樊口街道-临空经济区”产业创新带。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导入临空偏好型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建成湖北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全国知名先进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园区。瞄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突出产业发展地域特色,加强集群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重点推进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智能制造航空物流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等符合“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条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金刚石刀具产业园等传统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形成多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
高标准建设葛店南部生态岛科学城和南站特色科技小镇,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中科院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建设,争取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力争一批大科学装置落户鄂州。依托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开展企校合作,在光电信息、智能装备、基因检测、新能源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引导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开展长期制约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技术攻关,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及技术升级集成服务,将鄂州建设成为重要创新策源地。引进、整合高层次科技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建设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支持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围绕“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跟踪前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国家科技创新2030年以及全省重大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在鄂州转化,承接重大科技“攻尖”项目。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加强与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推进体系。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主体,推进武鄂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重点围绕生命科学、量子信息、光电信息、现代中药等领域,打造集成果转化、中试熟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科技成果应用示范。
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加快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间资本建设科技项目投资基金,运用市场化、金融化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估值交易平台、信息发布平台、融资路演平台,重点引进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建立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机制,建设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技术交易大市场”,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创投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政企合作、社会监管、协同保护等措施,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
专栏4-1 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工程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战略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沼山长基线原子干涉科学观测设施。 重点实验室:依托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加快与中科院武汉分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合作,在“光芯屏端网”、智能装备、基因检测、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力争创建2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突破。 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南都新能源研究院,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研发和检测平台。支持顺丰公司牵头组建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无人配送、大数据与区块链、绿色包装等技术,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到2025年,争取新增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0家省级创新平台、50家市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型研究所(公司)、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省级、市级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湖北省鄂州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中科院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省中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依托万度光能公司,推动“钙钛光电子产业联盟”发展。到2025年,创建研发机构5家以上,衍生孵化企业80家以上,转移转化先进技术150项以上。 |
抢抓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契机,充分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协同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头部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着力培育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的企业群体。探索企业主导、校企协作、军民融合、多元投资新模式,打造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完善企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科技服务外包市场,运用市场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资金、人才等资源的融合转化。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队伍。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配套服务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宜居宜业高地,规划建设科技型企业富集的新型园区。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长江众创、光谷联合科技城、东湖高新智慧城、双创谷等项目建设,落实各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探索形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区域典型经验示范。依托临空经济区、葛店开发区、花湖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等区域产业孵化器、专业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平台,提升双创平台建设运营管理水平。推进双创示范基地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宜居宜旅的特色小镇。鼓励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国有企业探索以子公司形式设立创新创业平台。
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探索完善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核心团队持股跟投等中长期激励方案。精准实施“333”、“121”、企业“千名引硕”等重大引才工程,积极探索“招商+招才”、“人才+项目”、“人才+成果”等招才引智模式。重点引进发展规划、临空产业、港口经济、国际贸易、智慧物流、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现代金融、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等领域临空偏好型“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努力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加强多层次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金蓝领”技能型工匠人才。鼓励用人单位采取项目合作、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院士专家鄂州行”等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加快推进蒲团航空技术学校职教园、鄂州大学航空学院科创园、临空经济区方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鄂州中专3D打印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等“三园一基地”建设,办好“鄂州技能大赛”,以赛引才,形成品牌,为临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
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以人才需求为第一导向,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创新创业等方面提供便捷化、定制化服务,努力打造适应各类人才生活创业需求的宜居宜业环境。确定“人才日”,建设“人才主题公园”,设立“人才灯箱”,开展人才宣传进园区、进厂区等活动,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打造“精致城市”“有温度的城市”“人才有获得感的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荣誉度。实施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计划,研究出台《高端人才、重大项目“一事一议”规则》。着力破除人才引进、培训、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政策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吸引力和鲜明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
专栏4-2 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工程 |
创新创业平台:巩固提升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重点推进长江众创、光谷联合科技城、东湖高新智慧城、临空经济区产业孵化器、葛店双创谷等项目建设。 人才引进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通用航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生物制药、生命健康等城市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重点加快海归创业园、台商产业园建设,打造开发区双创谷、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达7万人。 |
强化金融支撑政策。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建立由政府出资、风险投资、机构融资、企业注资、社会筹资协同发力、高效运行、持续健康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科研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湖北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壮大市级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主体。推进科技计划项目验收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库、创业投资基金库“三库”融通,促进金融资本与企业、技术精准对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引导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产业招商激励政策,围绕高科技行业领军企业,引进配套上下游产业项目落户。
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扶持科技企业各项贴息、奖补、减税、降费政策,量身定制和叠加使用特殊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重大科技型项目落户,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逐步打造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
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型显示、高端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发力,重点推进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葛店光电产业园与光谷产业园区相互支撑、融合互动,按照招龙头、强链条、集群化的思路,一手引进产业“链主”,一手导入产业链生态,推动“光芯屏端网”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擦亮“中国药谷”金字招牌,积极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局部优势,加强与光谷生物城产业协作,发展壮大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高质量布局大健康产业集群。依托葛店新能源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规模化集聚,谋划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产业。着力从“算法+硬件+应用”三位一体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动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开发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智能经济板块。
抢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积极引进和培育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器等设备制造商以及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提供商,发挥鄂州中科量子技术工业研究院技术优势,吸引国际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加强量子技术前瞻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探索量子计算在人工智能、材料模拟、云计算、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专栏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5G通信设备、物联网、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北斗车载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核心技术攻关和设备开发,以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实施三安光电Mini/MicroLED芯片、灿光光电、富鸿鑫电子精密制造、金龙机电、深紫科技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智能制造: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环保装备、3D打印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细分领域,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化,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重点实施千瑞达工业自动化机械设备、沃迪机器人、逸飞激光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生物医药:重点打造武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核心区,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新药研发机构,重点推进生物制药、天然组分药、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新型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实施铂华基因测序及核酸检测、葛店大健康产业园、湖北锐世PET-CT、中部医疗、爱民制药中药创新数字化绿色产业升级及医药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布局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电机电控、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构建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重点实施不锈钢供水及流体管材及管件管道系统生产、虹润新能源材料(二期)、万度光能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基地、年产100万根复合材料轨枕材料、容百锂电五期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 量子信息产业:依托鄂州中科量子技术工业研究院,发展高精度重力、转动、长度及频率测量技术,研制量子精密测量仪器,满足国家需求。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
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机电、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积极对接落实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大力鼓励传统产业企业积极运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流程实施技术改造,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专项行动,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再制造产业。坚持“关改搬转治绿”,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开展产业链整合、转型、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强标准、研发、专利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平台,推动企业营运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创新变革,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到2025年,传统优势产业规模达到1250亿元。
专栏4-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 |
冶金:加快钢铁冶金技术创新和设备工艺更新,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销产联动高效供应链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建设低耗高效的智能工厂,打造长江中游地区优质桥梁用钢、压力容器板材、机械加工优质钢基地,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冶金产业基地。重点实施鄂钢绿色钢厂改造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新型建材:以新型不锈钢流体管、大口径钢丝缠绕骨架波纹管、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高分子复合管材、高端低能耗管桩、新型墙体材料为突破口,支持金牛管业、顾地塑胶、兴欣建材等加快技术创新,建设现代智能工厂,实现工程管材、管桩、新型建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实施兴欣建材多重增强钢塑复合压力管产业化、三和管桩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宝业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产业链重构为主线,推动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提档升级,通过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拓展技术链和价值链,重点打造以华工科技为龙头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华电工程装备、华中数控、华中重机为龙头的重型装备供应链,以国铁高新、合强机械为龙头的铁路轨道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轻工机电:以品牌培育为突破口,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磨具、塑料制品、金刚石等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核心产业竞争力。重点实施枫树纺织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食品加工:重点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休闲食品、天然果汁、航空食品、养生食品。加强生态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构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采购、商贸为一体的绿色产品集群化发展模式,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安全岛”,重点实施绿色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杏福农业冷链、机场特供食品基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
以数字化为牵引,大力发展临空临港现代服务业,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平台的龙头引领作用,推进建立湖北工业设计联盟,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与国家标准融合应用,加快建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升级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健康、生活服务业,创新市场供给,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新型业态商圈,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到2025年,建成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增长极。
专栏4-5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
现代物流业。围绕物流服务、全球贸易、智能定制,大力发展全过程供应链物流。积极发展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加工和增值服务、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等重点环节的保税物流。积极培育以医药制品、疫苗、果蔬、水产、肉制品、乳制品等为主的冷链物流,着力培育安星泰药业药品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发挥口岸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鄂州设立分拨和配送中心,争取打造中国快递示范城市、中部地区高端产业供应链管理中心。加快搭建区域智慧物流平台和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打造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重点实施湖北长港智慧物流园、超凡智能化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三江港冷链物流基地、花湖机场转运中心工程、国家航空物流快速投送中心、华中商品车枢纽中心、现代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智能转运物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 电子商务。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资源优势,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建立存货分拨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监管模式,优化跨境电子商务海关进出口通关作业流程。以精密制造、大健康、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为着力点,深入拓展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做大做强葛店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建设中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工程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重点实施市电商线下展示展销体验中心、市区域性会展中心、市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大麦电商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 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结算、大型装备融资租赁、飞机租赁、电子金融服务、物流金融、金融后台服务、金融服务外包、第三方支付等现代金融产业。积极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落户,引导各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在鄂州设立区域分部。规范发展中介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险、担保公司等机构。加快基金聚集,设立航空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实施鄂州金融港等项目。 大健康产业。积极对接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与环梁子湖生态健康产业,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指引,聚焦健康产业、医养融合和文化体育旅游等三大领域,革新康养模式和产品,优化康养产业结构。推动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融合创新,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加快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模式创新,发展个性化的智慧预防、康复、健康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以及远程健康管理、移动健身等移动健康服务。加快开发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研制数字医疗系统和保健康复等产品。加快红莲湖国际医疗中心、梧桐湖国际健康物联网、三江港健康生态养老园基地、黄龙水库旅游医药谷建设。重点实施鄂州市康养小镇、凤凰山康养基地、市中医康养中心、医养中心、两湖国际慢城、梁子湖区野湖咀文化综合体、台湾杏福生态园、白稚山生态旅游等项目。 生活服务业。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夜间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体育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推进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研发设计。依托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聚集发展,重点建设鄂州市毒理检测中心、湖北中部检测检疫技术服务中心、鄂州市珠宝检测服务中心等。 |
以推动“数字鄂州”为主线,以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为载体、智能化为目标,系统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渗透,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构建具有鄂州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将鄂州市打造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扩大5G基站建站规模,提升5G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优先覆盖重点园区、机场、高铁车站、综合客运枢纽、重要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5G信号在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中心城区和各区、葛店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城区5G全覆盖。加大公共资源向5G基站建设开放力度,在中心城区、葛店开发区开放共享试点。
加快新一代宽带网络升级。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千兆固网接入网络建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加快部署和应用IPv6,推动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建设智能、便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
打造高水平大数据中心。抢抓新基建先机,科学布局IDC大数据中心、AI超算中心、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应用。加快数字产业培育。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快推动鄂州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提升大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开放共享能力,构建数据接入、治理、管理、服务、可视五大功能区,打造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三大体系,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持。推动鄂州移动5G公共大数据中心、鄂州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信息支撑能力。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积极搭建数字经济平台与场景,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基础软件等基础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紧密对接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鼓励数字产业在各功能区、产业园区发展,前瞻布局大数据与云计算,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支持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以城市大脑数字底座为基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行业云服务平台,推动行业数据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前沿产业布局,重点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上云、数据赋能”行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着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鄂州)建设,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打造中部数字临空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化应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重点支持宝武集团鄂钢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开展北斗导航在农机中的应用,搭建农业遥感监测和应用,推动农业机械设备和生产设施智能化改造,创建一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依托临空经济区和中部电商基地,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咨询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创新,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生产”、“互联网+创业创新”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推进物流资源共享,搭建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城市共同配送,支持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零售模式。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实体办公空间等开展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科创资源共享,打造开放式共享生态圈。
加快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民生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着力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智慧城市。以“城市大脑”为理念与载体,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技术成果,通过城市数据资源的汇聚、数据资产的管理、数据分析、共享交换能力的构建,助力鄂州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努力构建“一脑通治、一屏通览、一网通办”城市治理新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市域智慧城市鄂州样板。提供智慧便捷公共服务,以拓展场景为重点发展新业态,推动5G融合应用发展,打造5G与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公安、智慧文旅、智慧水务、智慧消防等领域融合应用示范。
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补齐互联网设施短板,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华容区创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探索建立数据资产交易中心,扎实做好数据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加快推进5G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建设部署,加快实现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全面覆盖,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升农民网络技能,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建设一批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示范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开展“智慧扶贫”工程,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在巩固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专栏4-6 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工程 |
数字基础设施工程:到2025年,全市建设5G基站5000个,实现全域连续覆盖,打造国内领先的5G精品网络;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00G,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均达到1Gbps,IPv6活跃用户占互联网用户超过95%;实现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建成投入运行,建设高水平大数据产业园3家以上。 数字经济培育工程:到2025年底,培育10家以上5G+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实现2000家以上的企业上云,实施两化融合项目50个;创建一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实现农业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在大宗作物上全面应用,农业物联网试点基地5个以上,电商企业达到2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加快新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数字医疗、数字文旅等新业态,重点实施葛店动漫文化小镇等项目。 数字城市底座工程:重点实施鄂州城市大脑底座(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人工智能能力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孪生平台建设、应用中枢平台建设、区块链中枢平台建设、数据资产创新运营中心)项目。 智慧交通工程:到2025年,建设智慧高速公路13公里,智慧机场1个,智慧港口2个,依托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全面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实现全市交通数据资产统一治理与应用,全面实现“智慧交通综合化、综合交通智能化”,全面提升交通治理能力。 智慧能源工程:到2025年,全市智慧电网覆盖率全省领先,初步完成能源互联网建设,基本实现电力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000个以上,智能充电服务示范小区达到15个以上。 智慧医疗工程:到2025年,全面实现市、区、乡镇、村(社区)及所有医疗机构全民健康信息全覆盖,建设智慧医院2家,互联网医院3家,大型智慧康养中心1个。 智慧政务工程:到2025年,“一网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覆盖。政务和民生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实现马上办、就近办、掌上办。针对大部分民生服务及与群众生活相关事项,实现“自助服务”进社区,覆盖全市主要社区。 智慧教育工程:到2025年,实现全市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网络学习空间普及率100%,线上线下教学实现深度整合,智慧校园示范建设达省级标准,建成鄂州市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水平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智慧公安工程:到2025年,重点建设鄂州公安大数据中心和鄂州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大力推进特警训练基地、公安实战培训基地、警犬驯养基地“三基地一体化”,实现鄂州智慧公安建设应用的整体提升,应用能力保持全省一流行列。 智慧文旅工程:到2025年,重点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创建智慧景区,打造一批智慧场馆,推动恒大文化旅游城建设大型智慧旅游综合体,发展一批智慧乡村游示范工程,打造智慧文化场馆3家,智慧文旅综合体1家,创建智慧景区2家、智慧乡村游示范工程3个。 智慧水务工程:到2025年,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依托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建成高度共享的水利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全市水利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转型。重点建设“梁子湖云”智慧水务工程。 智慧社区工程:到2025年,全面实现全市社区智慧化治理,实现“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的智慧吹哨体系,纵深推进“社区吹哨、党员报到”,确保党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全覆盖,全面落实“四项清单”,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统一集成和智能化应用,真正实现社区工作“减负、提效”。 智慧城管工程:到2025年,全面完成业务指导系统、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公众服务系统、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搭建形成完备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变被动为主动,打造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系统。 城市智能感知工程:到2025年,布局城市智能感知终端2万个以上,建设智慧城市重点应用场景10个、智慧综合管廊示范线2条、智能停车场5个,创建智慧示范社区10个。智能感知设备全面接入城市大脑,依托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实现智慧化城市感知和辅助决策。 智慧消防工程:在鄂州市“城市大脑”项目整体框架下,开展智慧消防工程建设,实现智慧防控、智慧作战、智慧执法、智慧管理,助力鄂州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合理实现生态价值,争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美丽田园城市。
坚持全方位保护、全社会参与,实行点线面结合、江河湖库共治,统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巩固扩大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三非”整治、岸线修复等成果,持续实施沿江干堤及江滩环境综合整治。巩固禁捕禁养成果,持续实施长江流域、梁子湖、花马湖全面禁捕,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强化岸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实施流域控制单元精细化管理。严查整治排污口,推动水陆统一监管,因地制宜实施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湖)口等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防范船舶港口环境风险。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开展水生生物保护监督检查。全面提升智慧水利监管能力与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长江大保护,强化工业、农业、生活、航运污染防治,留白增绿修复岸线生态。
以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为抓手,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水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水质提升为总目标,对洋澜湖、严家湖等水质较差湖泊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运用河湖清淤、水系连通、生态水位(流量)调度等措施,恢复河湖之间联系,实现水体流动、水质良好的治理目标。大力实施梁子湖、花马湖等重点湖泊水系连通、防洪能力提升及生态治理工程,逐步完善全域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洋澜湖清淤疏浚工程,加强港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科学确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梁子湖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示范湖泊、国家重要湿地,积极申报长江经济带“两山理论”成果转化试点。持续推进水文化建设,依托滨江岸线,深入挖掘荆楚古都文化内涵,结合滨江公园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堤防改造、洲滩湿地建设、滨水景观提升等措施,沿江村庄应绿尽绿,打造最美长江岸线。通过梁子湖水系、长港水系、洋澜湖水系等文化廊道串联整合文物遗迹、外围古镇古村等历史景观,形成多种文化连绵、交融的文化空间,重点打造红莲湖-梧桐湖文化乐活区、洋澜湖综合文化展示区等,推进鄂州水文化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深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完善噪声污染防治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声环境质量。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推动河湖长制高效落实,改善水环境质量,重点实施梁子湖跟踪研究和治理试点,强化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河湖生态水量基本保障。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调查、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回收利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开展高污染风险地块综合治理与修复工作,重点实施沿江化工企业腾退污染地块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废弃物收集处理和新污染物治理,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措施,推进“变废为宝”,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强高毒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治理。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智慧环保”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开展大数据应用,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通、融合环境污染投诉、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现场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开展大气污染气象成因解析和评估。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一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严格保护森林、湿地资源,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守住资源保护红线。加强矿山土地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健全耕地草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持续推进梁子湖、洋澜湖、白雉山、沼山、葛山自然保护地规范建设和优化调整,积极创建森林城市。稳步推进汀祖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
专栏5-1 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 |
蓝天工程:重点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项目、鄂州市钢铁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气污染成因与精细化管控等项目、鄂州球团厂搬迁改造。 碧水工程:鄂州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洋澜湖清淤疏浚工程、梁子湖区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梁子湖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严家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鄂州部分)、临空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净土工程:华容区龙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鄂城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幸福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谢埠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百洪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提升工程。梁子湖区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示范项目,鄂城区采选矿行业废弃地块土壤治理修复、综合利用项目,华容区鸭儿湖氧化塘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实施国土绿化工程、绿色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工程、梁子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市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
强化资源环境承载约束,促进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内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倡导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继续推进生态、大气、水、土壤等要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生态环境要素空间全覆盖管控;构建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空间管控清单准入、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空间监管与绩效考核为主要抓手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政策体系,协调好发展与底线关系,确保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功能分区+指标控制+政策管控”管控模式,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战略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开发布局。重点保障临空经济区、武鄂同城化区域空间资源投放。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优先保证用地指标。加强城市更新、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和存量工矿用地再利用。以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恢复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以省级乡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试点为示范,对闲置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高国土空间综合利用效率。
建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为基础,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搭建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检、评估和预警等规划全过程的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确保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高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加强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组织开展一批清洁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和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攻关,争创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落实优质煤炭资源、天然气供应保障,提高重点行业的重点产品资源产出效率和能效水平。建设城市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提高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快递。严格执行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新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普及率持续提高。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家电回收新消费。
全面落实《鄂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倡导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努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支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行动。推动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利用绿色标识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深入推进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加大绿色流通培训,推进绿色采购,加大限塑力度,做好绿色商场宣传。全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严格落实目标责任,设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总结推广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经验,合理实现生态价值,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河湖长制、长江岸线管理员、林长制等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促进自然资源核算由实物核算向价值核算过渡,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考核。强化排污者责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健全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从国土规划源头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围绕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继续开展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行动等方面改革。强化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齐抓共管,逐步从政府主导模式变为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全社会共治。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涵盖天-空-地一体化的国土空间监测系统,将生态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市场化运行,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后一公里。制定出台《生态指标配额核定计算办法》和《生态消耗型/友好型企业认定办法》,完成生态指标配额交易制度设计,搭建交易平台。努力完善生态指标配额融资办法,发布生态指标配额基准价格,购买政府储备配额等工作,选定试点企业开展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运行。在试运行基础上,对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各环节进行优化,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正式市场化运行。积极推动制定鄂州市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运行保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纵深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多元化生态补偿。积极试点“生态银行”,探索开展生态资产收益权融资等方式,引导激励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产业基金等金融工具,创新生态金融产品,支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通过对生态薄弱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建设,提升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探索通过资源置换、权属转让、资金补偿、人才培养输送等方式推进生态补偿多元化,调动保护生态系统的积极性。按照价值规律和“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推进长港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畅通城乡要
素循环为重点,健全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以绿色、生态、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引,守住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底线,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江南美丽田园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5年,初步形成“一城、一心、四带、五基地”的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以蒲团、杜山为中心,依托长江水生研究所、中油所、湖北省农科院、武昌鱼原种场、盛丰渔业等机构,加快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建设现代化种业新城。以葛店、三江港为依托,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重点建设绿色农产品产地仓和中转仓,把鄂州打造为绿色农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围绕江南都市美丽田园经济发展方向,建立“沿江、沿湖、沿港、沿山”四大区域差异化农旅康养融合产业带。以科技创新引领、农旅康养融合、特色种养主导产业为方向,打造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基地、武汉城市圈农文康旅融合打卡基地、临空双循环农业产业基地、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五大示范基地。
专栏6-1 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
一城: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以蒲团、杜山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新城,主要对水稻、油料作物、蔬菜、水产进行育种实验,开展研学一体化活动,建设以科研为主体的现代农业试种、试养实验基地及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专家实验楼、专家生活社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最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与集成新高地。 一心:以临空经济区为中心,以葛店、三江港为依托,建设绿色农产品、健康食品产地仓和中转仓,以综合性空港大物流发展为契机,加快建设鄂州绿色农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以一心为主体,实现全市各区联动发展乡村冷链物流业。 四带:以长江沿线村镇为主体,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现代园艺、创意产业,形成乡村果蔬体验休闲旅游产业带;以四峰山、白雉山、沼山、青山等山体为中心,打造特色林果、花卉、民宿康养旅游产业带;以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等美丽湖泊为中心,打造秀水乡愁民宿康养旅游产业带;以长港为纽带,着力建设“百里长港画廊”,打造百里长港美丽田园康养产业和田园体育运动休闲游产业带。 五基地:以现代农业科技新城发展建设为基础,依托湖北省农科院,建设湖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以临空经济区发展为基础,建设临空双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推动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电商产业发展;以各区近郊和武汉邻近的100个村镇为基础,结合美丽村镇建设,打造都市乡村游的武汉城市圈农文康旅融合打卡基地;以精品水产、精细蔬菜、精致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为基础,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特色产业区块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以智慧城市建设和国家数字化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建设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第一产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乡村二三产业发展在数字化发展上获得新突破。 |
坚定不移发展三精特色农业,以精品水产、精细果蔬、精致花卉为主导,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组织化、服务信息化,形成“一区一品、一业一品”格局。做精做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500家,建设万亩花卉、果蔬、水产农业现代化基地12个,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配套齐全、多元支撑的产业强镇和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培育1-2个细分市场的冠军企业,充分发挥华容台创园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形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省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1个、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产业强镇6个。
专栏6-2 三精农业重点发展领域 |
精致苗木:突出花卉苗木产业的重要地位,以观光花卉、园艺苗木、精品花卉、温室花卉、快运花卉为主攻方向,形成有规模的特色花卉苗木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非洲菊、牡丹、玫瑰、百合、香樟、红叶石楠等品种,将鄂州打造为华中地区花卉苗木供应基地和全国花卉旅游目的地。 精细果蔬:加大百亩以上的蔬菜生态产业园建设力度,新建设施果蔬、精细果蔬、特色果蔬基地,做大做强太和莲藕、蒲团西甜瓜、临江大蒜、沼山胡柚、涂镇蓝莓等地方土特产和地理标志特色品牌。 精品水产:立足“健康养殖、生态水产”理念,做优做响精品水产品牌。依托武昌鱼原种场培育科研基地、万亩湖小龙虾良种选育科研基地等水产科研基地,大力发展梁子湖螃蟹、武昌鱼等高价值精品水产,高标准建设蒲团樊寺线现代渔业示范带。 |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每个行政村重点培育1-2个“有合法登记注册、有适度经营规模、有规范财务管理、有先进生产技术、有稳定主导产业、有良好经营效益”的“六有”家庭农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到农村投资农业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合作共赢建设精选包装、冷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重点打造以涂家垴镇白龙蓝莓园、华容台创园为主的联合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优做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收入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坚持用现代化生产、流通、交易等方式破除农业生产资料制约,探索“农业+”模式,推动特色农产品与精深加工、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相结合,做大做强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绿色高效、节能低碳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自动分级、自动包装、定制加工,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全域发展农村电商。探索“电子商务+旅游+扶贫+农产品”的发展模式,建设区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分中心,完善镇级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培育农村电商供应链,促进产销对接,加强电商培训,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涉企涉农消费模式转型升级。引导名优产品入驻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支持农家乐入驻餐饮电商平台,鼓励精品民宿入驻民宿电商平台。
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主体作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等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实现社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行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服务机制。
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产地环境、农资使用、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包装储运、检疫检验等标准为核心,修订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制度,建设符合鄂州实际、国内领先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快推进区域优势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加快推进梁子湖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市、区、乡镇互联互通。发挥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龙头作用,加强源头治理,将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和进入区域公用品牌的农产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支持建设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基本要求的追溯示范点,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杜绝农地非农化、粮地非粮化,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探索建立以政府服务为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聚焦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鼓励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202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落实“中国好粮油”和“荆楚好粮油”行动计划,创建一批高端、优质、绿色粮食品牌。做优“山水乡愁梁子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梁”字号系列、鄂州武昌鱼等公用品牌,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响、做优、做强特色品牌,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品,打造“名、特、优、新、稀”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
专栏6-3 农业重点工程项目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万亩。 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万亩花卉、果蔬、水产现代农业基地12个。 滴水灌溉项目:发展滴水灌溉设施主产面积30万亩。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 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培育和发展产业兴旺、绿色美丽、宜业宜居的农业产业强镇6个。 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进现代畜禽养殖加工产业链,提升武昌鱼加工产能和区域品牌,打造1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 产业化联合体项目:打造产得好、卖得好的产业化联合体,形成有影响力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 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创建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
以提升效益、促进增收为目标,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生产托管、休闲旅游与康养、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新型乡村产业发展。
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加工入园”为指引,引导精深加工企业进园区,初加工企业进基地。引进培育2-3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一批聚集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重点建设6个乡镇级仓储冷链物流设施、50个村级仓储保鲜设施。强化鄂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好“公共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组合拳,提升鄂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武昌鱼”“梁子湖”等系列品牌农产品集群式发展。深度挖掘地方小特色产品和地标产品,支持民间特色产品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和食品街村。
着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构建田园综合体和共享生态农庄。高质量建设以华容台创园、湖北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峒山循环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集旅游观光、产品加工、种植体验、休闲采摘、餐饮民宿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以共享生态农庄为主要业态的农村共享经济,打造依法依规经营、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发展产品定制型、休闲养生型、投资回报型、扶贫济困型、文化创意型等“共享农庄”模式。
重点培育乡村精品旅游。按照好景吸引、好路贯通、好业融合、好城休闲的思路,依托田园空间和农业产业基础、生态湖泊等资源,通过交通串联、文化融入、产业融合、服务提升、共建共享,推动“农业+文旅”和“文旅+农业”的双向对接,打造农业、文化和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色产品体系。以田园、乡村、绿道为“骨架”串联农业产业园、农庄、农场、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及其它传统村落、旅游景点,建成一批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点,重点打造梁子湖生态旅游、百里长港休闲旅游、白雉山-天平山文化旅游、滨江农文旅融合旅游四条发展轴线。
创新发展农村康养。结合健康疗养、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餐饮等业态,大力发展养老康养型和户外体验型等康养模式,打造乡村康养社区。发展集休闲养老、医养结合、特别护理、旅居休闲为一体的养老康养产业。推进养生食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大健康+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山水资源,发展山地和水上运动、户外体育运动、户外拓展、养生运动、徒步旅行等户外康体养生项目。打造登山健身步道,串联沿途的自然景观、古村落,打造以山地绿色、生态健康为主题的休闲体育基地,促进休闲健身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把乡村建设摆在鄂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为抓手,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鄂州特色的荆楚美丽乡村和美丽小城镇。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村庄和城镇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连线美丽城镇、连片美丽乡村。持续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未来乡村社区,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遵循城乡空间布局,稳步开展空心村集并试点工作,坚持村庄布局与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配套和土地整治等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科学把握未来乡村发展变化趋势,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发展、保留整治、搬迁撤并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质量分类推进村庄发展。坚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整治村200个,着力打造“沿江、沿湖、沿山、沿港”美丽乡村示范带。
开展全域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坚持建管并重,深入治理田园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田园。重点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田园生态修复与保护、农村生活污水联户管网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整治后续运行管护机制。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实现重点流域周边、水源地重点地区及环境敏感区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方式,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回收利用、末端处置”运行体系,探索具有鄂州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
弘扬荆楚美丽乡村文化。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做好鄂州雕花剪纸、泽林旱龙舟、嵩山百节龙、牌子锣、华容土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保存乡村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和历史信息。盘活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地方建筑,弘扬并传承人文之美。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指导营造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命名活动。
实现四好农村公路全覆盖。坚持“四好农村路”建设标准,按照“三个倾斜”和“两个全覆盖”的原则,实现建制镇双通道、行政村双车道,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末梢网、扩大城乡客运覆盖面、加速城乡物流融合发展。重点打通区际、区间断头路,加快农村公路循环成网,对窄路基路面段进行拓宽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统筹协调和妥善解决高速公路涵洞净空不足的问题,对路面毁损路段进行修复改造,恢复农村道路服务功能。补齐危险路段配套安防设施,提升农村道路安全服务水平。深化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养护市场体系。到2025年,规划建设干线农村公路132公里,农村公路联网畅通工程 467公里,提档升级工程355公里,安防工程200公里,农村公路桥梁310延米,完成危桥改造1055延米。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长江、梁子湖、梧桐湖、洋澜湖、严家湖、红莲湖、长港河”等水系沿岸沿线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湖泊。实施河塘渠港库清淤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小农水”项目,完善农田排灌体系。重点推进洪涝防御设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节水行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成果。以行政村为中心推进饮水安全示范点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备互用”的自来水供水新格局。重点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运行管护体系,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农村供水管理智能化,提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
构建乡村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整村整镇推进,促进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推动天然气管道设施向集镇和中心村延伸,支持太阳能、空气能和生物质能利用项目发展,实现多能互补,提高乡村清洁能源自给率。
加强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以5G技术为支撑,实施乡村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乡村5G信号全覆盖。通过5G技术应用,实现乡村广播、电视网络无线化,推动乡村公共资源管理智能化。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三治融合”,推进公共服务下沉,持续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把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作为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以党建强引领、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强教化、以自治强活力、以现代5G网络新技术强支撑,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新时代基层治理水平。以智慧应用大联动为支撑,推动区域资源力量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深化模块化改革,提升乡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形成统一指挥、联合执法、联动治理的新模式;依托网格化管理,开展乡镇企业联村、支部联建、党员联户以及平安乡村和法治乡村创建的“三联两创”工程。
突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运用好“学习强国”,培养地方乡土理论宣讲家,促进理论教育普及和形势教育的常态化与大众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政治思想宣传,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着力选优配强“领头雁”,落实好“红色头雁”工程和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和现代职业农民。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不断壮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搭建乡村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平台,培养“一懂两爱” “三农”人才队伍和高素质职业农民。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形成乡村社会发展新活力。
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政策,建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稳妥推进村湾集并,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宅基地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优先安排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落实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建立农村进城落户人员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鼓励各行政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试点推进村镇融合发展,试点多村联合、村企联合发展,建立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分红制度,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推进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亿元村达到10个,千万元村达到30个,百万元村达到50个。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以实施“三乡工程”为抓手,搭建城乡要素流转平台,持续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鼓励在外创业成功的鄂州籍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引导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鼓励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选派第一书记,并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土人才。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特色农产品开发。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农地农用。
以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为核心,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社会基本福利水平全面提高,公共医疗卫生和养老全面保障。
推进乡村文体设施齐全化。以中心村、乡(镇)集镇为中心建设乡村文化生活广场、图书室、乡村文娱活动中心,各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中心村和集镇为单位建设乡村体育锻炼设施,鼓励各乡镇开展各种乡村特色体育运动会。
推进乡村教育设施同级化。以中心村为单元建设乡村幼儿园,以乡(镇)为中心建设现代化设施的中学,实现中学现有教学设施全面升级,鼓励乡村学校开设特色课程。重点推进示范高中建设,开展跨区域联合共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共享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全面升级,全面强化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站职能,定期开展重大疾病筛查、季节性疾病普查和乡村灭鼠灭蚊灭蝇。建立市、区、乡三级医疗远程治疗体系,实现医疗资源三级共享。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建设乡镇级乡村公共福利中心,解决乡村老人、幼儿托管问题;全面开展乡镇养老院设施提档升级,提高乡村养老院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推进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实施,对重点农业产业领域实施保险制度。
推进城乡交通通勤一体化。对紧邻武汉和鄂州主城区的100个近郊村庄进行系统谋划,依托城郊村美丽生态、美丽乡村资源禀赋建设一批“城乡一体通勤化示范村”。
专栏6-4 乡村振兴十大工程 |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加快建设葛湖、环南迹湖、环红莲湖、百里长港、环白雉山、环梁子湖六条乡村振兴带。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整治村200个,打造“沿江、沿湖、沿山、沿港”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品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开展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支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支持建设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推进村内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一批村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公共福利中心等。 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推广集中育秧、秸秆还田、耕地地力保护和提升行动及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推广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优良品种应用。集中在“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3万亩。建设一批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滴水灌溉工程,建设绿色优质生产基地,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实施生猪规模养殖提档升级工程项目,建设名优特水产健康养殖工程,加强水产品牌培育,重点打造鄂州武昌鱼、梁子湖螃蟹等品牌。 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强镇。发展“一区一品、一业一品”,推进镇村联动。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塑强特色农业品牌。 农产品物流仓储建设工程:提档升级蟠龙农产品批发市场、华容农产品物流园区、梁子湖区农产品物流仓储中心、博恒生活物资应急储备中心等。支持6个乡镇建设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农业病虫害防治工程: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行动,建设完善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到2025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34%、45%。 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开展高素质农民整建制示范培育,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才培训活动。到2025年,培育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1万人。 |
保持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做好脱贫人口后续帮扶工作。注重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和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扶贫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发展扶贫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兜住民生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继续对脱贫出列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脱贫人口实施分类管理,对边缘户加强救助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差异化帮扶政策,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充分发挥“造血”“输血”两种方式的综合效应,逐户逐项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巩固提升鄂州对口援疆好经验好做法,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务实推进产业援疆,持续改善民生条件。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做好文化教育援疆。重点推进湖北国际物流枢纽对接新疆地区,利用空港枢纽优势,打造新疆特色农产品集散、中转及交易平台,利用受援地边境口岸优势,拓展“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带动优质产能、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加强区域协作扶贫帮扶咸丰县工作,持续深化两地在产业项目、人才交流、劳动就业、文旅发展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巩固提升咸丰县区域协作扶贫成果。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对标全国先进地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在市场准入、融资信贷、公平竞争、市场退出、市场主体保护等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保护生产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中小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便利。推进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业务规范、数据标准和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企业开办流程,缩短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企业开办一表申请、一窗发放、一天办结和零费用,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对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范围,实现“照后减证”或者“准入”“准营”同步办理。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优化交易服务流程,依法公开公共资源交易规则、流程、结果、监管和信用等信息,推行在线招标、投标、开标和远程异地评标,实现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加大价格监管力度,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和湖北省涉企降费减负政策,及时修订收费标准目录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政府定价收费。支持金融业发展,强化政银企信息互通,构建以市场主体信用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体系,为金融机构服务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环境。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依法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其他融资工具,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上市企业、发债企业给予奖励。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与污水处理等公用企事业单位运营的监督管理,督促公用企事业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办理时限、资费标准等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便捷、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服务。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提高清税、社保、商务等环节办理速度,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便利。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鄂州建成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加快政务流程再造。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统一政务服务场所名称标识、功能区域、服务范围、业务流程;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的编码、名称、类型和依据,实现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进更多事项跨市通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编制办事指南,明确事项办理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和时限、容缺受理等内容。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政务服务窗口全面接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共享利用,与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智慧开办”、“智慧报装”、“智慧秒批”、“智慧登记”、“智慧口岸”服务,打造“三无”“四免”政务服务环境。推进电子证照向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库实时归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做实“88政务”,推进“一窗受理、集成通办”。优化移动政务服务。持续推进“四办”、五减,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更多个人事项“掌上办”。编制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依托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优化通关业务流程,清理规范口岸收费,降低企业通关成本,提高整体通关效率。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系统,全面汇集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评价信息,建立差评办件反馈、整改、监督和复核、追评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
编制监管事项目录清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措施、处理方式等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依法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执法工作机制,以省“互联网+监管”系统为枢纽,实现监管事项全统一、监管数据全共享、监管系统全联通、监管业务全覆盖,提升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适合市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推动建立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支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商事仲裁机构、商事调解机构建设发展,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建立政府部门、工会、企业、劳动者四方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完善劳动监察执法手段,预防和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在项目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全面履行对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运用示范等工程,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维权及知识产权维权渠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充分运用12345服务热线、96119举报投诉热线、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畅通市场主体诉求和权益保护渠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检查通报、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对优化营商环境、办理企业诉求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月调度、季督办、年评价等方式落实责任,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检验的工作闭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把作风建设电视问政办成营商环境监督品牌,常态化开展第三方机构营商环境季测评、年评价工作。
建成市区一体化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域范围内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机构、公共服务单位信用信息实时归集、共享,建立全市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行政机关、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业监管、招标投标、表彰奖励、补贴补助、人员录用、监督检查、融资信贷、合同签订等提供相对人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下载、信用监管、风险预警、联合奖惩等特色应用服务,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平台支撑。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完善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信用红黑名单,依托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联合奖惩系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将红黑名单和奖惩规则融入各政府部门的审批、监管、服务等业务流程。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守信践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加强公职人员诚信教育,将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建立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对政务失信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加强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街道和乡镇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助推“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调整,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着力搭建“国资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出资企业”三级构架国资监管体系。推进完成市城投公司、市昌达公司等原市属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工作,组建城发集团、昌达投资控股集团,对应航空城、生态城、科学城建设,适时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打造国有独资公司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采用母子基金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有效激励约束分配机制,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运行机制,分类开展选人育人,实行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结合,稳步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依法接受监管的发展环境,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大隐形冠军培育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交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等重大战略建设。千方百计把惠企政策落实到位,着力从用电、用地、物流、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力度,做实做优融资担保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持续简政放权松绑市场主体,探索建立诉求表达、交流协商、督办落实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鼓励创新创业,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倡导尊重企业家、爱护创业者的良好风尚。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实现市场化配置,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用地,为重点项目和城市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加快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完善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推动全市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主体。积极引导各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涉农服务中心,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外地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来鄂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在鄂州设立证券公司营业部、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促进鄂州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数量、质量上均衡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支持传统支柱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