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回眸“十三五”之民生福祉篇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2-19 语音:播放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关切百姓生活的一点一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筑牢民生之基

  教育均衡 一体发展

  “大海,大海,多大多宽。摇呀,摇呀,像只摇篮。摇过去呀,点点白帆……”2020年11月22日上午9时,在南塔小学电教室内,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开始了。同时,和南塔小学相距18公里的先台小学的孩子们,通过屏幕,也跟着老师一起识谱、哼唱。

  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城和乡的课堂连在一起,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拉近时空距离,同听一堂课,共学新知识。

  “新鲜,有意思。”课后,先台小学学生陈梓依意犹未尽,“能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学唱新歌,感觉有了更多好伙伴。”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我市深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改革,以城市带农村、以中心校带教学点,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教育资源全面“触网”。5年投入5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个“城乡全覆盖”,全市师生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开通空间、互动交流、电子备课、网络教研,并在农村全面推行教学点“同步课堂”。

  ——硬件设施全面“改薄”。5年共投入5.4亿元,改造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69所,完成五年规划总投入的110%,农村学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入学学位全面“补强”。投入3.36亿元,完成城东学校、新民街小学凤凰校区、西山小学、鄂州中专和葛店高中等迁建、新建、扩建工程,并引进3所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新增学位数8000个;投入6962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38所,实现每个乡镇建成1至2所中心幼儿园的目标。

  ——贫困学子全面“减负”。建立完善精准资助“双线包保责任制”,对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市学生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截至“十三五”末,我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3%;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达10.76年。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实现了本科教育的突破,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有路 创业有助

  1月14日,张伟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湖北千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大门。“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半年,感觉一切都在变好。”

  去年受疫情影响,张伟无奈成了一名待业人员,多亏我市人社部门组织的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让张伟走进了符合自身专业要求的企业。

  从容、淡定,正成为众多求职者的共同表情,他们的心随着一项项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地日益踏实。

  就业稳,民生则稳。

  5年来,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和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政策,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成员、失地农民、精准扶贫对象等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四个一批”工程,313个村都有结对帮扶单位,所有贫困户都被帮扶。

  在全市农村村湾开发生态文明公益性岗位,安置精准扶贫对象。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644人次,发放岗位补贴3311.1万元。

  5年来,“挖掘”岗位使出新招——

  这厢,借助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走进产业园区、民营企业调查企业政策落实、用工需求情况,建立全市人力资源信息库;走进未就业人员家庭调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精准扶贫对象、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意愿等,建立企业用工与求职人员信息数据库。通过针对性开展各类免费技能培训和专场招聘会,促进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如今,“春风行动”年年火爆开场,年均举行各类专项招聘会50余场。

  那厢,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企业,我市实施稳岗补贴,累计发放稳岗补贴逾8000万元,减轻企业负担,防范失业风险。

  成绩有目共睹: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9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近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近2万人,我市贫困劳动力就业率99%。

  5年来,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市级众创空间相继建成、返乡创业明星相继涌现……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人人为“创”时代释放新动能。

  创业帮扶更是汩汩如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8亿余元,累计贴息超过3500万元,近2万人点燃创业梦想。

  从工作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有形之手”的推动,都伴随着“民生为本”的春风,激发出就业创业者的无限潜能。

  改善民生之需

  全民健康 托举小康

  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5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百万鄂州人民的期盼,从“1”发轫,围绕医改这块“硬骨头”,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建设人人感知的“健康鄂州”。

  看病,更方便了——

  “以前有什么病,乡镇卫生院根本看不了。”家住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的熊友涛,患有颈椎病,每次出现症状,只能远赴市区才能诊疗。

  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是“看病难”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借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于201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

  期间,我市搭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市中心医院与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对接,提供远程心电图影像、远程检验和视频会诊服务。同时,投入10亿元大力实施卫生资源倍增工程,提升基层医疗设施条件。

  如今,全市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乡镇卫生院25所,村卫生室262个,并免费为村卫生室培养300名全科医生,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实现首诊在基层。

  小病在社区,大病不出市,康复回社区。熊友涛高兴地说:“现在,只用在镇卫生院拍片,马上就能收到市中心医院专家给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不仅节省时间、省钱,还放心。”

  看病,更省钱了——

  市民姜学斌患有高血压,他在医院开同样的药,过去要200多元,现在只要160多元。

  斩断药价虚高的利益链,我市公立医院率先在全国取消药品加成,在此基础上,还全面推行药品带量采购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实行购销“两票制”,避免了过去采购环节多、层层抬价的现象,进一步降低医院的药价。

  防病,更有底了——

  围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协议合作,签约服务率达到100%,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100%,实现养老机构老年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

  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为居民提供长期签约式服务。

  眼下,“健康鄂州”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正释放源源不断的健康红利。在“十三五”末,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11岁,居民健康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稳住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 扩面提标

  “有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我才敢到医院治病哦。”华容区蒲团乡的吴先生说。

  41岁的吴先生,患慢性肾功能衰竭4年,除入院治疗外,还需长期透析。他第一次住院花费11.9万元,医保报销10.3万元;第二次住院花费6.7万元,医保支付5.8万元。

  市人社局局长叶祥明介绍,我市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高血压三期、中风等23种重症慢性病患者,有了坚实保障。

  现在,吴先生每年仅需承担900元的门诊透析费用,就可以进行120次、原费用5万多元的肾透析。

  此外,我市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或兜底保障)、补充医疗保险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该机制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大病、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0%,年度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控制在5000元内,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之依、民生之福。这5年,我市在民生领域投入真金白银,改革大刀阔斧,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全民社保参保计划,全市共有132.5万人次进行参保登记,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员达到75万人,法定参保人员参保率达到98%。

  低保和社会救助标准持续提升。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470元和940元。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1200元/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940元/月,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由1160/月提高到1200元/月。去年,各项社会救助资金支出已达到2.34亿元。

  医疗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城乡统筹、门诊统筹”,城乡医保一档、二档参保人员在基层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均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一档参保人员住院报销药品从700种扩展到2700种。

  民生改善,远不止这些。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建设保障性住房6.53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27户,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霹雳行动”取得丰硕成果……5年来,我市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领域改革不断破冰,在吴都大地上写下生动的注脚。

  全媒体记者 童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