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1-12 语音:播放
  202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把稳增长摆在更突出位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着力落实纾困政策。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动国务院、省稳经济大盘政策和市级164条措施落实到位,保持“减免缓退抵”等惠企政策的连续性。加大产业基金、科技专项、财政补贴等投入力度,引导金融回补实体经济。做好“六个统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环境。
  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谋划推进522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4245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774亿元。对于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悦科(湖北)科创产业园、花湖机场南北通道工程等377个拟新开工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争取一季度实质性动工120个以上;对于明理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科创物流大数据产业园、三安光电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等145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密切跟踪通过省发改委初审的316国道鄂州段暨智慧停车场、滨江科技新区等96个专项债项目,争取更多政策资金保障,为打好2023年投资“翻身仗”、再进全省第一方阵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着力促进消费恢复。继续实施房地产市场补贴收储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招引和布局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所,出台绿色家电、绿色建材专项消费补贴政策,扩大全市大宗消费份额。大力推进“三商”工程,探索试行更大力度消费刺激活动,拓展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恢复后疫情时期文旅消费热潮,推进5个A级景区和梁子湖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打造10个特色旅游村,争取2023年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旅游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
  (二)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争取东湖科学城高端科技平台在鄂州设立分支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试基地、技术熟化基地,加快万度光能、深紫科技、拓材科技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沼山时空精密测量原子干涉设施建设,力争2023年新增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600家,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50亿元。
  二是开展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投资73亿元鄂州电厂四期扩建项目全面动工,加快沐邦高科10GW TOPCON光伏电池项目建设进度。跟踪服务千瑞达、盛隆电气等新入规企业达产。加强芯映光电、虹润高科、华工科技等84个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长点的生产要素保障。支持鄂城钢铁、三安光电、容百锂电、枫树线业等融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成长为生态领航企业。定点帮扶杜肯新材料、兴欣科技等省级“金种子”企业,推动尽快科创板上市。力争2023年新增规上企业(包括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40家。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157”产业集群,持续深化链长制,建好专业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支持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临空经济区“一区四园”、葛店光电子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三江港现代物流园、科创物流产业园、东湖高新科技城等建设高水平园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共享制造、航空服务、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依托花湖机场构建全国领先的航空货邮大数据处理中心,加快悦科(湖北)数据中心建设,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
  (三)坚持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在枢纽建设上再创优势
  一是有效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燕矶长江大桥及连接线、新港高速(鄂州段)、临空经济区“五横六纵”市政道路、机场高速二期等项目建设力度,确保2023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0亿元。积极推进机场高铁联络线前期工作,力争纳入2023年湖北省铁路建设项目计划。积极对接武汉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统筹推进三江港、燕矶港建设。加快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是务实推动机场投入全面运营。支持顺丰转运中心高效率运营,确保顺丰货运航线有序完成转场。启动“5+1”指定监管场地申报建设工作,推动实现“5+1”全品类功能口岸开放。力争到2023年底,机场常态化运营10条国内客运航线、40条国内货运航线和4条国际货运航线。推动成立第五航权落地工作小组,提高第五航权设计、运行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鄂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完成综合保税区一期(0.87平方公里)、机场大数据平台、智能仓库和无人驾驶“云场车”一体化建设,开展无人驾驶车辆试点应用。
  三是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做大做强“空中出海口”、做深做实“内陆空港城”。启动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报,启动MRO项目一期机库开工建设,带动航空维修、航空物流产业发展。加快“四个基地”建设,支持企业申请海关AEO高级认证,招引一批外贸龙头企业“落地扎根”,培育一批本土制造企业“触网上天”,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借机出海”。加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临空区五星级酒店在2023年底前具备开业条件。
  (四)坚持“对接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的战略定力,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
  一是坚持“一套规划”先行。紧扣一体化、高质量,推动武鄂黄黄深层次、多方位对接,在顶层设计上主动作为、系统谋划,协同编制武汉都市圈空间规划及花湖机场临空经济区、武汉新城各项规划,建立毗邻地区重大项目选址协商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规划格局。推进共建园区、飞地园区等合作,完善总部研发在武汉、生产转化在鄂州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同联动。
  二是聚焦“四个着力点”发力。推进交通“断头路”建设,2023年实现10条与武汉对接市政道路全部贯通,谋划推进武汉新城——花湖机场一级公路;以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为重点,深度融入武汉现代产业体系;联合东湖高新区共同开发建设葛店南部生态岛,加速推进双创谷、东湖高新智慧城等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拓展社保卡在民生保障等领域应用场景,对标武汉市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探索推进社保政策相融。
  三是推进“十大工程任务”建设。分领域、分专题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升、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工程、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武汉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武汉新城建设等十大工程。
  (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创新城乡融合机制
  一是优化完善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围绕“一城两地三区四带”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加快重塑农业生产架构。支持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湖北大场科技、海大集团、嘉禾渔业、湖北水产集团等龙头企业逐步发力。支持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提档升级,建设特色种业研究院。以“养殖+深加工+品牌+销售+文化+旅游”模式,深度打造武昌鱼产业链。深化农村三产业融合,推动梁子湖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争取百里长港精品线路纳入省级旅游线路。
  二是不断提升乡村振兴能力水平。组建市级乡村振兴智库、基层群众议事会,提高乡村振兴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快建立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新农超、新供销、新体系”项目工程,提升乡村现代流通服务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打造智慧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三快两准一优”工作闭环,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三是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创办农民培训田间学校,实施万名乡村人才技能培训计划,推动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推进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富农工程,着力补齐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农旅融合、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六废”闲置资源利用,研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新政策、新模式,逐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格局。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措并举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实施3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建设和改薄能力提升工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升办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鄂州高中和市二中集团化办学。推进鄂州中专创建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落实特殊教育“一生一案”,实行“教育教学+康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二是扎实做好稳用工保就业。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大力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力争2023年培训人次达1.2万人以上。组织鄂州大学与我市优质企业对接,开展“校企恳谈会”,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高效融合。加强脱贫家庭、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推进零工驿站建设,促进灵活就业。在文旅农产业融合、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方面实施返乡创业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三是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力争全市法定人群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实现基本全覆盖,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03万人。推动市、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市中医医院特色重点医院建成,实施“323”攻坚行动,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鄂州样板”。加快推动“三大中心”规划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建立健全托育服务体系。加大信访维稳力度,切实解决房地产市场交房办证、逾期追偿、退款返现等群众急难愁盼事项。
  (七)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一是打造全省一流营商环境。以改革创新、系统集成为根本动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包保责任制,对项目和企业诉求实行台账式闭环管理。开展“新官不理旧账”、转供电不合理加价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推出市级创新改革事项100项,争取营商环境评价取得优异成绩。推进测绘行业审批权下放、“多测合一”“标准地”出让、“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五证同发”“区域统一评价”等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向基础性、公益性等民生领域集中、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头部经济等战略方向发展,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二是守住经济能源安全底线。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强化政府债务预算和限额管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重大失信事件。加强工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保持农业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完善社保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切实防范支付风险。支持鄂州电厂、鄂钢公司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推进光伏发电百万基地等清洁能源工程,全域普及天然气建设,全面升级改造城乡电网。加快推进2座综合供能站、3座公共充电站和10座专用充电站建设。
  三是守住流域生态安全底线。修编梁子湖、洋澜湖、南迹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推进花马湖防洪能力提升、花马湖电排站扩容、曹家湖垱网湖水系连通等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列入省市保护名录82个湖泊,153条大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推进69个流域治理重点项目,常态化联合开展高桥河跨界河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推动区域联防联控走深走实。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行动,积极申报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防治。
  各位代表,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广泛听取政协建议,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决议,为全市加快“两区一枢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