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执法活了企业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8-06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李刘斈子

  “感谢市优化办,这份免罚决定书,真是救了我们企业的命啊!”近日,我市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陈明(化名),紧紧握着市发改委(市优化办)工作人员的手,声音有些哽咽。他手中那份薄薄的文件,为企业挽回了上亿元订单和无法估量的声誉损失。

  事情的起因是一次环保检查。该企业因生产环节产生的少量危险废物未按规定存放在专用危废暂存间,被环保执法人员发现,面临10万元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陈明得知后,惊出一身冷汗。“我们立刻整改,当天就把危废规范存放好了,确实是管理疏忽。”但他更忧心的是另一件事:公司正值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招标的关键期,投标文件已递交,评审在即。“招标公告里明确写着,近3年内无行政处罚是硬性条件。如果这时候背上一个环保罚单,别说中标了,连参评资格都可能被取消,一旦失去,上亿元的订单泡汤,企业发展将受重创。”

  走投无路之际,陈明想到了鄂州线上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平台——“鄂州优小帮”小程序。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扫码提交了诉求:详细说明了企业情况和立即整改环保问题的事实,恳请环保部门依法从轻或免除处罚。

  诉求迅速流转至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市优化办)高度重视,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组成联合核查组。“我们第一时间调阅案卷,实地核查企业整改情况,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事件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评估。”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核查结果令人欣慰:该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核心专利,过往环保记录良好,属地方重点企业;此次违规属于首次、轻微且非主观故意;问题发现后,企业反应迅速,整改彻底到位;第三方专业评估报告显示,该事件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可检测的实质性损害。

  如何处置?这不仅关乎10万元罚款,更关乎一个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生死关隘和当地营商环境的“法治成色”。市生态环境局为此专门召开案件集体讨论会,并主动邀请市人大城环委委员到场见证监督。会上,执法人员充分阐述了案件事实、法律依据和核查情况,特别强调了企业的现实困境和积极整改态度。

  “执法不是冰冷的罚款,更要体现法治的温度和社会经济效益。”经过审慎讨论,与会人员达成共识:该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关于“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精神。同时,我市正在推行的涉企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也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执法行为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最终,会议决定:依法对该企业作出不予行政处罚的处理。

  拿到盖着红章的《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的那一刻,陈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后来我们顺利参与了项目评审,目前进展良好。”他感慨道,“政府是真心实意在帮企业纾困解难,为鄂州如此优良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点赞。”

  “鄂州优小帮”线上投诉平台已成为企业反映诉求的“直通车”。今年以来,我市共受理投诉13件,办理回复率100%。

  这背后,是鄂州服务企业更系统、更深层的努力:32名市级领导“挂帅”,带领75家市直单位对口包保服务150家重点企业,“面对面”听诉求、实打实解难题;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会”“银企对接会”“人才招聘帮扶”等系列活动。去年,共为896户市场主体协调融资2.11亿元,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80.76亿元,促成15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总金额54.1亿元的授信协议。

  鄂州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一次次高效解难、一份份法治温情,持续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收获了沉甸甸的发展硕果: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审批时限平均压缩90%,“最多跑一次”实现率100%,96%的事项可“零跑腿”办理,武汉都市圈1062项高频事项、全国3834项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在湖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稳居第一方阵,连续两年获评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最高等级A类(优秀)地区;经营主体活力迸发,今年上半年新增经营主体1.74万户,同比增长16%,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8.1万户,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率均稳定在99%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