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我市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加速转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11-19 语音:播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鄂州因钢立市,工业成为这座江南古城扬帆未来的主帆。新时代新征程,借新质生产力之劲风,鄂州制造业加速转型,制造变“智造”,一条新的产业赛道正在引领城市未来。

  传统产业插“智”奋飞

  传统重工业城市如何不再负“重”前行,实现“轻快”转型?在鄂钢公司全自动力学检测实验室,这种“轻快”在今年初变成了现实。

  鄂钢公司是湖北省最具影响力的建筑用钢材生产基地,螺纹钢是其拳头产品。每一批刚下生产线的螺纹钢质量、性能到底怎样?它们要接受实验室拉伸、冲击检测。

  按照传统模式,一人一台设备,三班倒,剪样、搬料、上料、实验、观察、记录,紧张忙碌。昨日,记者走进该实验室,看到这里一人巡检,一人在操控室值屏。

  与操控室玻璃墙相隔,检测室里尽管没见人影,活儿却照干。只不过,干活的是运转自如的机械手,运料的是如方盒子样的机器人。

  “检测室平时不会有人,包括两台搬试样的运输机器人在内,共有7台机器人干活,数据适时上传,检测误差是毫米级。”鄂钢设备管理部自动化室主任李琛说。

  目前,鄂钢公司已上线机器人34台(套),分布在炼铁、炼钢、检化验等工序。

  建5G智慧钢厂,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2023年10月,全省首个5G+全连接智慧钢铁工厂正式上线,鄂钢公司迎来了“机器人”新工友。加装新质生产力“新引擎”,鄂钢公司差异化竞争,突破市场之围,引来朵朵“钢花”竞相绽放。

  在传统纺织行业,智能化生产线已在湖北枫树线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应用。现在,一个车间从原来每班需要20名工人,减少到5名,生产效率提升60%。

  枫树线业是国内领先的缝纫及特种纱线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上不断突破。2021年,该公司打造了全省第一个绿色再生缝纫线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传统产业借助科技赋能提质升级。早在2016年,鄂州市已出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召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接会,鼓励企业“机器换人”。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鄂州技改投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5.9个百分点;2023年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1%,当年一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借“智”成链

  一台高3米、宽7.5米的“巨型打印机”,能够全自动打印不同厚度“钢纸”,用来造大船。

  今年8月22日,由华工激光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全面划线机,在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并成功在国内某大型船厂投用。

  划线,是船体制造、总组搭载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过去,主要由人工借助相关仪器按图样和技术要求完成。而这台设备集成3D视觉精准定位、图形智能解析功能,装配线精度可达±1mm,处理速度每分钟100米,可实现船体划线的高精度、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率。

  5G信号如何快速传输?通信连接器是关键。

  武汉格力浦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16年落户葛店经开区,2017年投产。该公司主营通信连接器,能生产每秒传输25G数据量的连接器。

  “精密连接器模具设计与制造尤其难。”公司负责人赵波介绍。此前,国内相关企业无论是从材料到设备,还是从技术到操作,产品对外依赖度达90%以上。

  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该公司加强与武汉高校合作,生产的二代背板连接器突破了国际技术壁垒。目前,产品已应用于通信、汽车、电力、航空等领域,国产化率达90%以上。

  精准对接“光芯屏端网”新兴产业,借智生“金”,作为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桥头堡,鄂州融入这个万亿级产业链。目前,葛店经开区正与武汉光谷加快共建100平方公里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共同打造国家千亿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

  在武汉新城红莲湖片区光谷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正加速布局。园区以大数据与云计算、5G通信网络、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延伸带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行业细分领域。经过3年多耕耘,已有20家企业落户园区,相关产业正加紧导入。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9日,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18家,主要聚集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目前,我市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预计2025年底可完成200家企业。

  未来发展众“智”成城

  近期,已沉寂多年的莲花山庄地段有了新变化,一块“莲花山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的招牌引得市民瞩目。

  20年前,莲花山孵化的人工智能种子,从鄂州走向世界。今年“鄂州人才周”上,来自海内外的400多名院士专家、学界精英和行业翘楚齐聚鄂州,论道“通用人工智能”。

  “鄂州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鄂州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临近武汉的区位优势,有助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落地和转化。

  今年7月22日,湖北人工智能学院、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我市先后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打造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莲花山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约11997.18万元,总用地面积32109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打造AI科技创新链与智能产业链协同平台生态,促进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应用研究、AI人才实训、人工智能模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抢抓花湖国际机场和武汉新城建设两大省级战略机遇,我市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激发创新发展动能。

  除了组建莲花山人工智能研究院,我市还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武汉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联合实施的科研项目超过100个,研发总投入超过4亿元。其中,我市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聚焦“光电+医疗健康”,累计引进孵化生命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创项目80个。

  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市级创新平台151家,4家省级创新平台在湖北省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中获2023年度优秀等次。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