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手在收割油菜 全媒体记者 方仲华 摄
五月的微风吹过,金黄的菜秆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油菜荚,油菜种植户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引导和鼓励农户发展“水稻—油菜”“高粱—油菜”轮作等模式,聚焦推广高油酸油菜、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举措,持续推进油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动能。
油菜收割脱粒一体处理
5月13日,华容区临江乡新安村的油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收割机来回穿梭,伴着机器轰鸣声,成片油菜被分区收割。机收作业下,油菜一经收割,便同步完成脱粒处理,种植户可直接装车回收。
“我们合作社在新安村承接了475亩的油菜收割任务,这两天我们抢抓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加紧抢收油菜。”华容区蒲团乡农机手李卫卫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油菜生产工作,在油菜轮作、扩种及绿色高质高效等项目的带动下,我市围绕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开发闲田扩面积、推广技术提单产,引导农户利用冬闲田、撂荒耕地扩种油菜,鼓励农户发展“水稻—油菜”轮作、“高粱—油菜”轮作等模式,支持全程机械化生产,不仅有效提高了农田的效益,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21万亩油菜的收割工作已基本完成。
3000亩高油酸油菜“榨”出多重价值
高油酸油菜的菜籽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是油菜产业发展新方向之一。
去年,我市大力开展高油酸油菜试验示范工作,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引进华中农业大学华油2133高油酸油菜新品种,在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建设3000亩试验示范基地。通过示范种植,了解高油酸油菜的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优质性等综合表现,筛选出更适合我市种植的新品种、新模式,做大做强油菜产业链条。
今年2月,我市先后遭遇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全市积极组织抗灾自救,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成推广油菜科技救灾“三新”技术,促进油菜恢复生长,特别是高油酸油菜长势未受影响。
“在段店,油菜可是一个宝,可以赏花、榨油,还可以做菜。高油酸油菜薹口感柔和,清炒、腌制都好吃。”段店镇农办主任张凡说,自2022年引进高油酸油菜后,农户积极挖掘油菜生产潜力,在保证菜籽产量的同时,群众餐桌上多了一道健康美食,农户多了一季油菜薹收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每年春季举行的油菜花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人气不断提升,带动了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拓展高油酸油菜产业链条,我市聚焦油菜的油用、花用、蜜用、菜用、饲用、肥用六大功能做文章,形成了油菜籽油、油菜花蜜、油菜薹、油菜饲料等系列产品,高油酸油菜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壮大,吃油菜薹、赏油菜花、品油菜蜜、购菜籽油已成为新消费热点。
智慧农机按下油菜生产“快捷键”
耕地机、插秧机、施肥机、直播机、无人机……走进位于华容区的湖北迪拿尔科技有限公司,各式各样的智能农机装备让人目不暇接。
该公司负责人王本义是远近闻名的农机达人。为让现代农业与“数字”擦出智慧火花,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不断研发、升级各种农业机械,运用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实现了农机作业数据精准计算和农机具快速调度,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目前,他负责的蒲团乡鄂州大农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各类农机具165台(套),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装上“北斗”后,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合作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去年,还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黄小毛教授团队首次采用了条播无人机种植油菜作物,实现精确定位、均匀播种,改善了以往撒播无人机种子用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田间出苗杂乱无章等情况。
以“智”提“质”。近年来,我市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推广智能型、环保型、高效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发展智能化农机装备,为数字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构建北斗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北斗+农机”技术在机械耕整、油菜精量机播等生产环节的应用,鼓励农户利用农业科技实现增产创收。目前,全市共计安装应用北斗智能终端243台。
全媒体记者 徐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