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种正当时 绘就好“丰景”——全市1.6万亩早稻插秧任务全面完成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5-30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徐麟 通讯员 光子健

  栽种立夏秧,稻谷满粮仓。当前,全市1.6万亩早稻插秧任务全面完成,机插率达68%以上,静待金秋时节变成沉甸甸的稻谷。

  “铁牛”轰鸣 田间换了模样

  四月中下旬以来,我市早稻秧苗陆续开始栽插,田间地头一片农忙景象,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在插秧机秧盘上滑落,井然有序地插入水田,所过之处一行行秧苗整齐挺立,丰收的希望也在此深深扎根。

  “今年我们完成了670余亩早稻的代耕代种任务,插秧机是‘主力军’,省时又省力。”说起插秧机的好处,华容区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武清掐着手指算了一下账,“过去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插秧不到两亩。同样工作量,如今使用插秧机,20分钟就能种完。”

  “机械化种植不仅提升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还确保了秧苗的深度、间距和行距均匀,有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提升,同时也为后续田间管理带来便利。”蔡武清说。

  从传统的“弯腰弓背,手指如飞”,到如今的铁牛“轰鸣”,机械插秧,鄂州大地的农业生产换了模样。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机械化插秧,多次开展现场观摩,组织种植大户学习机械整地、机械插秧技术,鼓励种植大户购买插秧机,以现代科技赋能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各地做好农机具保养、维修服务、安装调试等工作,早稻插秧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同时,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荒田变良田,为早稻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截至目前,全市早稻机插率达68%以上。

  推良种传良法 为稳粮增收添动力

  眼下,鄂城区杜山忠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也种下了新一季的秧苗。

  “今年我们种植的早稻品种是玮两优8612,已育秧移栽350亩。”该合作社负责人柯忠平说,“该品种耐高温、耐高湿、抗倒伏,产量高。我去年参加玮两优8612两市三地现场观摩测产大会后,就对此高产优质品种念念不忘,今年开春便引种到了自家田里。”

  “提高单产,关键靠良种。”近年来,我市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综合性状较好的水稻品种,并进行推广,为全市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种源支撑,全市水稻种植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

  育“良种”也要有“良法”。我市在推广新品种的同时,也积极应用新技术,“一季栽种、两次收获”的再生稻种植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也就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二茬稻还不用重新整地、播种、插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及稻农的劳动强度。”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们积极引导有种植经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种植,努力扩大“一种两收”面积,每亩地能多增产400斤以上。

  田畴绿意浓 管护正当时

  走进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徐连村,连片的早稻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田埂上,农技专家折下一根稻苗,向种植户们讲解早稻田间管理、防灾防虫、施肥技术等知识,指导农户如何喷施药剂,做到草害、病害、虫害早预防。

  “我们种的是绿色水稻,对日常施肥、用药的品类及剂量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该村农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道才说,“有了专家现场指导,我们对种植要点把握得更准确,少走很多弯路。”

  早稻要增产,关键看管理。随着天气逐步转热,稻苗生长放快,潜在的病害、虫害也会伴随而来,早稻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连日来,在绿浪翻腾的水田里,处处涌动着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

  “针对当前早稻的长势、土壤墒情和气候特点,我们组织了160余名农技人员前往不同田块,现场指导农户开展科学施肥、排水晒田、喷药防治病虫害等工作,提醒农户及时关注气象信息,抓住有利条件做好田间管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技术和服务的全程保障,稳步推动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