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粒鄂州种飘香12国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10-28 语音:播放

  全媒体记者 徐新华 吕晴 余水松

  150亩试验田,3000多个品系的水稻“打擂台”,20个优质稻种飘香12国。鄂州,这块红莲型杂交水稻策源地,不仅撑起了中国“米饭自由”的底气,更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

  金黄稻谷千重浪,又是一年丰收时。10月16日,在位于鄂城区杜山镇东港村的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二级教授储昭辉带领学生们穿梭其间,仔细查看各品系水稻的收成情况,看看谁的株型好、虫害少,谁的穗粒多、粒型好。

  鄂州,“东方魔稻”策源地战果频出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人民的梦想。2013年5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建成,以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为首的几代专家学者接力研发出红莲型杂交水稻。“红莲型”与袁隆平院士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杂交水稻三大细胞质类型之一,其中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被誉为“东方魔稻”。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试验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团队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可以说鄂州是红莲型杂交水稻策源地。”储昭辉教授介绍,近3年,武大团队在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里培育出1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审、省审品种各8个,获国家专利授权8项。有种才能有粮,有好种才能多打粮、打好粮,十余年时间里,该团队累计为大国粮仓贡献了超2.5亿吨优质稻谷。

  目前,该团队正在开展一系列实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导入优良品种的新基因,培育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系。

  以鄂州命名的杂交水稻品系是储昭辉教授团队正在研究的项目之一。储教授表示,正常情况下,预计两到三年完成自主研发。

  杜山,大农业范儿呼之欲出

  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是主力军。

  现今,试验田直接面向农户和市场。储昭辉教授团队携手50家产业主体形成联合体,打造品牌,探路市场,带领村民走向致富新“稻”路。

  “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杜山镇党委副书记杨裕超介绍,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带领周边农户持续探路稻田套养鱼、虾、蟹、鳝及“玉米-稻鸭”轮作、“莲藕-水稻”轮作等“稻+”模式,既能保证水稻产量,又可拓宽致富渠道,形成水稻产业竞争力。

  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流转周边500亩土地,并建设水稻产业科普基地,以“稻”为媒探索“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同时,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结合峒山村莲藕基地,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每年开展品种示范和观摩,后续有望对品种、栽培、农机农艺、生态循环等进行全方位示范展示。

  杨裕超坦言,杜山水稻产业逐渐从单一的种植业,向水产养殖、禽类养殖、农产品加工、文旅研学等领域延伸,“一田多收”的立体、生态、高效的大农业范儿呼之欲出。

  鄂州种,正在改变世界

  保障粮食安全,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想。

  红莲型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适应性广,颇受国际市场欢迎。如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越南、老挝、菲律宾等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土地上,已种上在鄂州培育成功的20个优质稻种,产量达30余万吨,“红莲稻”变成了“国际稻”。

  在非洲市场,在鄂州培育的优质稻种因高产量和强抗病性,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在大多数年份,该品种的产量可以达到每亩800公斤以上,为当地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储昭辉教授介绍,在海外市场推广的稻种有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38等,这些品种产量比当地常规品种平均每年高出12.5%以上,因此海外推广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超4.5亿亩,直接经济效益超90亿元。

  一粒粒稻种从鄂州出发,带着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为这片土地,带来粮食自给的喜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