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余水松
“农,天下之大本也。”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孕育着无数农民的希望。鄂州,这座因红莲型杂交水稻而闪耀的城市,正以一粒小小的稻种为起点,从荆楚大地迈向世界,实现从“中国芯”到世界粮的惊艳蝶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种业“芯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鄂州试验基地,作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委一号文件相继聚焦粮食安全,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上世纪70年代,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团队怀揣着改变种业格局的壮志,踏上了艰辛的科研征程。他们扎根田间,以海南岛“红芒”野生稻为母本,与众多常规稻种杂交。在无数次的试验与筛选中,团队成员们不畏失败,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成功选育出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启了鄂州种业的新篇章。
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朱仁山,这位追随朱英国院士近40年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巨大挑战——红莲型不育系细胞质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导致不育系“不纯”,严重阻碍了红莲型杂交水稻大规模繁殖。面对权威专家的质疑,朱仁山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经过近10年的深入探索,成功研究出独有的提纯技术,建立了亲本提纯繁殖体系,使红莲型不育系大面积繁殖纯度达到99.96%以上,为红莲型杂交水稻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5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鄂州实验基地,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镉低吸收、抗褐飞虱、耐盐碱、机械化直播制种、氮肥利用高效、大穗小粒等方面成果显著,其中镉低吸收、耐盐碱等红莲水稻材料更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近3年,在杜山镇东港村的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试验田里,武大科研团队已培育出1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审、省审品种各8个,获国家专利授权8项。目前,储昭辉教授团队正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导入优良品种的新基因,致力于培育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水稻品系。
如今,鄂州试验基地里的红莲型杂交水稻“珞红优1564”、两系杂交水稻“易两优311”、低镉版“升两优311”、镉低积累水稻品种“珞红优121”以及高端香型品种“升香优216”等,在极端气候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易两优311’是全球首个双亲均抗稻飞虱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珞红优1564’系大穗大粒、高产稳产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其食味品质高达88分,被湖北省种子协会、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认定为荆楚粮油‘好吃大米’。”朱仁山教授介绍说。
稻种引擎:驱动粮食产业腾飞
近年来,鄂州借助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动水稻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带动种业、加工、物流、旅游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优质稻种推广方面,鄂州积极与湖北省农科院、隆平高科等合作,推广“鄂中5号”“华两优”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并配套智能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数字化农业技术。2024年,鄂州粮食种植面积达60.22万亩,增幅1.13%,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粮食总产量25.64万吨,增幅0.54%,增幅位居全省第四位,科技赋能让农业增产增效成果显著。
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了稻米加工产业链升级。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中粮集团、湖北国宝桥米等多家龙头企业布局鄂州。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订单农业基地,确保优质稻谷稳定供应。2024年初,投资1.2亿元的稻米深加工产业园开工建设,开发米酒、米粉、方便米饭等产品,进一步提升粮食加工附加值。“鄂州稻米胶稠度高、口感好,特别适合高端米制品加工。”项目负责人说,新生产线预计年消化稻谷5万吨,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增收。
电商物流产业的发展助力鄂州大米走向全国。借助花湖国际机场,鄂州优质大米销售半径不断扩大。梁子湖区“梁心”牌有机大米,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售价达15元/斤。
农旅融合为水稻产业打造了新业态。鄂州积极探索“水稻+旅游”模式,在涂家垴镇、东沟镇等地举办稻田画、农事体验、稻作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2023年国庆期间,鄂州“金色稻浪”观光项目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0%。
政策扶持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支持水稻产业发展,鄂州认真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鄂州水稻产业的升级之路,不仅保障了地方粮食安全,还激活了乡村经济。
鄂州因稻种推广带动的上下游产业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粒稻种:展现中国种业担当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为鄂州稻种走出国门创造了广阔机遇。鄂州稻种凭借优良品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种业的担当。
红莲型杂交水稻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适应性广等特性,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教授阿西法克说:“红莲型杂交水稻耐热、耐干旱、质量高、抗病虫,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通过示范种植、技术培训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农民认识并接受了这个品种,种植热情高涨。”如今,武汉大学鄂州实验基地的稻种在巴基斯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截至目前,红莲型杂交水稻已在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功注册推广。已种上鄂州培育的优质稻种达30余万吨,海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随着研发深入,红莲型杂交水稻不断改良完善,从鄂州出发,“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远销海外。不仅解决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还为中国种业赢得国际声誉,提升了鄂州的国际知名度,红莲稻已成为中国种业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