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宋治辉 通讯员熊无双)11月7日,在鄂城区“零食很忙”杨叶店,200平方米的店铺内挤满了顾客,店长周润忙着调整库存,确保货架商品不断货。“今天是会员日,全场享受8.8折优惠,从早上7点半开始,收银台就排满了长队,顾客络绎不绝。”周润笑着说。
作为一名00后鄂州小伙,周润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吸引,于去年6月辞掉外地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他投资经营的“零食很忙”杨叶店生意红火,不仅实现了稳定盈利,更让他找到了事业的新起点。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服务效能提升、技能培训赋能、政策红利释放为抓手,构建起全方位就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1万人,就业综合指数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系列实打实的就业举措让万千劳动者端稳了“饭碗”,筑牢了民生底线。
零工驿站成为灵活就业者的“温暖港湾”。45岁的木工尹进涛告别了多年“路边蹲活”的日子,如今只需走进明堂零工驿站,就能通过线上小程序获取周边5公里内的用工信息。“以前风吹日晒不说,还担心活儿不多、工钱难结,现在驿站帮着核实信息、协调纠纷,每月能稳定接到7至8单活。”尹进涛的经历正是鄂州零工驿站建设成效的生动写照。我市创新零工驿站建设模式,建成市级零工驿站12家,累计登记3.1万人求职信息,提供岗位8.1万个,其做法被人社部列入典型案例推广。45岁的滨湖社区居民肖梅通过驿站免费技能培训,从失业困境中走出,考取母婴护理结业证后成为抢手的育儿嫂,重新实现了人生价值。
技能赋能让乡村劳动者实现家门口增收。梁子湖区沼山镇桐油村62岁村民王桂香,如今每天在村里的蔬菜大棚采摘圣女果,月收入达2000多元。“以前在家带孙子没收入,现在家门口的大棚就是‘就业车间’,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这个占地8亩的大棚基地,通过“政策扶持+技术赋能+市场对接”模式,常年吸纳20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达14万元。我市聚焦乡村振兴需求,开展叉车、护理、家政、面点师等实用技能培训4.3万人次,拨付培训补贴3916.37万元,创建了武昌鱼师傅、金刚石刀具工、鄂州护工、梁湖柚农等11个特色劳务品牌,让越来越多农村劳动者凭借技能实现增收致富。
政策红利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成长舞台。鄂州职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谢天,在跨境电商产业园专场招聘会上找到了心仪岗位。“企业提供的产品设计岗位和我的专业高度契合,还有完善的晋升通道,让我坚定了留在鄂州发展的决心。”我市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就业创业跟踪服务,累计服务5.2万人次,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2.6万人。同时,通过“直补快办”“免申即享”等便民模式,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发放社保补贴694.6万元,一次性扩岗补助310.2万元,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就业“双向奔赴”。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保主体”15条惠企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资金9068.53万元;组建武汉都市圈劳务协作联盟,开展专场招聘50场;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全方位守护劳动者权益。从零工驿站的精准对接,到乡村“就业车间”的技能赋能,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鄂州用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让民生幸福底色越绘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