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鄂州市就业局组织60多名工作人员,分成30个小组,对本市260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企业生产经营稳中向好
调查的260家企业中,有15家企业关停并转,有13家企业不配合调查,实际有效调查232家。按照产业划分,第一产业12家,占调查企业的5.17%;第二产业126家,占调查企业的54.31%;第三产业94家,占调查企业的40.52%。按行业划分,汽车销售服务2家,钢铁有色金属21家,石油化工13家,机械制造加工48家,能源生产销售3家,交通运输5家,电子信息科技28家,粮油食品17家,纺织服装19家,建筑建材22家,生物医药9家,其他行业45家。
调查结果反映,生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58家,占调查企业的25%,如:唯品会(湖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等;“较好”的企业61家,占调查企业的26.29%,如:武汉中有药业有限公司,波乐亚太(湖北)金属容器有限公司等;“一般”的企业97家,占调查企业的41.81%;“较差”的企业16家,占调查企业的6.9%。
二、职工高学历比重加大
调查企业232家,用工总量31936人。其中:男性用工17674人,占用工总量的55.34%;女性用工14262人,占用工总量的44.66%。管理人员4573人,占用工总量的14.32%;技术工种7542人,占用工总量的23.62%;普工19821人,占用工总量的62.06%。初中学历13669人,占用工总量的42.80%;高中学历11881人,占用工总量的37.20%;大专及以上学历6386人,占用工总量的20%。18-30岁人员有11740人,占用工总量的36.76;30-45岁人员有14881人,占用工总量的46.60%;45岁以上人员有5315人,占用工总量的16.64%。
三、社保缴纳成企业自觉行为
调查结果反映,普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在2450元/月左右,技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在3500元/月左右。技工和普工的月工资水平略高于全省去年平均水平.
“五险”缴纳情况,其中为员工缴纳五险的企业146家,占调查企业的62.93%,缴纳“四险”的企业5家,占调查企业的2.16%,缴纳“三险”的企业6家,占调查企业的2.59%,缴纳“两险”的企业13家,占调查企业的5.6%,缴纳“一险”的企业17家,占比7.33%,未缴任何险种的企业45家,占调查企业的17.4%。调查发现,全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占这次调查企业的55%左右,有12%左右的企业是选择性缴纳社会保险,还有近18%的企业未缴纳社会保险。大多数企业反映,社会保险缴纳压力过重,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费率过高。
四、企业职工流动成常态
这次我们对4个阶段的员工流动(是指员工离职、辞职、跳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年初流动的有45家,占调查企业的19.40%;在年中流动的有24家,占调查企业的10.34%;在年末流动的有35家,占调查企业的15.09%;不确定时间阶段流动的有128家,占调查企业的55.17%。
企业员工流动量(员工流动人数/员工总人数)情况,员工月流动量在5%以下的有102家,占调查企业数的43.97%;员工月流动量在5%-10%的有83家,占调查企业数的35.78%;员工月流动量在10%-20%的有30家,占调查企业数的12.93%;员工流月动量在20%以上的有17家,占调查企业数的7.33%。其中,员工流动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厂、电子厂等企业,其次是餐饮零售业等。
企业员工流动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因工资福利待遇低流动的有41家,占调查企业的17.67%;二、因发展空间小流动的有22家,占调查企业的9.48%;三、因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流动的有11家,占调查企业的4.74%,;四、因其他原因流动的有158家,占调查企业的68.10%。
五、企业用工难问题依然成在
在232家企业中,有47家企业缺工,占调查企业数的20.26%,缺工人数1453人,与去年同期调查的253家企业缺工人数相比,缺工企业和缺工人数都大幅度减少。
今年调查缺工人数1453人,其中缺普工1064人,占缺工人数的73.23%;缺技术工种343人,占缺工人数的23.61%;缺管理人员46人,占缺工人数的3.16%。男性缺工923人,占缺工人数的63.52%;女性缺工530人,占缺工人数的36.48%。缺工的主体是电子厂、服装厂等。缺工主要集中在普工、缝纫工、电焊工、钳工、装配工等几个工种。企业缺工原因:一是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有40%-50%左右的企业感到下行压力增大、增长后劲不足。在去产能、调整结构的时期,用工需求较往年都有减少。大量招聘普工等岗位的企业是有足额订单或者是普工流动量较大的企业。这部分企业一方面因为企业偏远,工资待遇不高难以在短期内就近就地找到合适员工,另一方面因多种原因流失严重,导致企业长期缺工。
二是求职意愿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80后和90后在求职时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要求高工资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外,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空间,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择业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少年轻的劳动力远走他乡,即使在企业工作,也因企业待遇、环境等因素不能满足个人的期望值而频频跳槽,增加了企业用工的不稳定性。
三是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留不住员工。一些企业在结构调整中不重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在用工上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片面强调“劳动力价格成本优势”,不能很好地履行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责任,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储备人力资源,致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全面的保障,职业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使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是企业缺工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因素。
四是少数企业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低。以机械制造业为主,这些企业大多劳动强度大,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加班现象,正常工作时间都在每天10小时以上,定单紧急时,工人还要熬夜加班,节假日经常不能正常休息。部分企业生产车间受生产工艺限制,工作环境差,年轻人不愿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形成年年招人,年年流失,年年缺工的局面。
五是部分企业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生活设施不齐全。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乡镇或农村的企业,年轻员工难留的情况普遍存在。
对策及建议
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更好的服务企业与求职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意见: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推进企业用工环境的改善,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企业用工,政府积极主动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引导求职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80后”、“90后”是当前企业用工的主体,而人力资源市场这部分求职人员普遍对普工和技术类的岗位不感兴趣,要通过宣传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采取典型引路释放正能量,宣传一批大学生在企业就业典型,引导他们向“企业一线”就业倾斜。
2、结合供给侧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源”建设。通过网络,搭建企业和求职人员用工交流平台,拓宽供求双方的沟通渠道,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针对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就业难”与用工单位“招工难”并存现象,要不断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方式,提高企业与求职者对接方面信息化建设水平,要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库,完善就业服务对象的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定期举办企业座谈会,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了解用工的趋势和结构,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要定期开展用工调查活动,建立调研长效机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企业用工缺口的数量及类型;要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举办特色招聘会,使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难的关键是提高求职人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此,要根据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和劳动者的职业愿望,引导劳动者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岗位技能,有效促进就业;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订单式”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我市全国百家职业培训示范试点城市作用,大力开发行业用工需求旺盛的专业基础技能培训专项服务活动,树立一些培训后直接上岗的培训品牌,吸引求职者参加培训掌握技能实现就业。
4、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城市、“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作用,继续深化“五位一体”的创业服务理念,在落实《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扶持力度,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提供全方位扶持政策。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努力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积极参与组织各用工企业在外省设联络点,特别是传统劳务输出的省份,长期进行结队招聘,举办专场招聘会。有关单位应针对企业目前缺工情况利用劳动力市场为企业组织免费专场招聘会,并将招聘会有关信息发至各乡镇村组、街道社区,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6、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要更好的留住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要结合各企业的实情,规划新建一批外来人员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其提供安定的住所。同时农民工子女要和本地城镇居民、农民子女一样到公立学校平等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