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1-11-10 语音:播放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流传至今,感人至深。比之古人,当今不少家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将孩子当成毕生的事业,不惜财力与精力,不惜牺牲工作与事业,一心一意培养孩子,其奉献与付出撼人心魂。
  母女同学八年孩子一上学,不少家长就放弃了休息和娱乐时间,全力服务孩子。晚上孩子做作业,他们就陪伴旁边,检查作业、背诵课文,随时讲解难题。碰到自己也搞不懂的,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带着孩子出门去任课老师那儿请教。
  家长们的尽职尽责让人感动。尤其是一位与孩子共同学习8年的家长,其典型事迹更是令人动容。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在企业工作的张丽(化名)就辞掉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专心培养孩子。她搞来两套教材,女儿一套,自己一套。她对孩子说:“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辅导你学习,你就当妈妈的老师,把每天在学校学的东西讲给妈妈听,我们俩一起学。”孩子欣然同意。每晚放学后,孩子回家把当天课堂上学的内容复述给妈妈。母女俩一人一张课桌,共同完成孩子老师当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懂的问题就互相探讨,或者去请教老师。就这样整整坚持了8年。孩子进入初三,张丽感到自己再也跟不上了,就停止了学习,把孩子托付给了老师。“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相当优异,现在我很放心,不再陪她一起学习了。”张丽欣慰地说,她现在不操心孩子的学习,只是尽心照顾好女儿的生活。
  学了再教孩子小升初是孩子学习上的一个转折,学习课程增多,学习压力加大。在这个转折点,不少家长心里紧张,尽可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想尽种种方法为孩子提供学习方便,解决学习困难。
  在水务部门工作的郭女士工作相对轻闲,每天就忙几天。儿子进入初中,她搞来和儿子一模一样的教材和光碟,一有空就看光碟,学习儿子的教材,家里的电视几乎成了摆设。每晚孩子回到家,她都要逐一检查儿子的作业,查缺补漏,发现错误就指出来,及时给儿子讲解。她督促孩子,每天都把当天学过的功课认真看一下,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告诉孩子将学过的知识总结、归纳;督促孩子提前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对预习中的难点问题有重点地听,加深理解。女儿小升初,家住南浦路的李女士心里绷紧了弦,她往孩子学校跑了几次,欲找几位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女儿各科学习,没找到合适的。李女士就亲自上阵,她戒掉了每晚必看电视剧的习惯,每天陪伴孩子学习,给孩子讲解不懂的题目。碰到自己也不会的,李女士就上网查询,或者进入一个教师QQ群,把难题发到群里请教。     
   正确引导孩子学习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更高,付出更多,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比以前要多得多,有的甚至全程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家长们的这种拳拳爱心令人感动,然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因为生活中许多真实的例子充分说明,父母辅导孩子学习时,由于指导得法,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好;反之就令人担忧。
  “在计算北京和东京的时差时,孩子妈妈对照图表一个时区一个时区地硬算,这种方法是不对的,会误导孩子。”市一中教务处主任董志通告诉记者,有些数学题看上去很难,如果不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技巧,硬算可能要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一二分钟就可以做出来,事半功倍。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怎样审题,怎样思考判断。有的家长既不懂方法,又没有技巧,有的知识甚至教错,孩子反而被父母越教越差。所以一般情况下,父母最好不要代替教师的职能在知识上教这教那,知识的传授应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父母在对孩子学习指导的重点应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复习、预习习惯。即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后听课;做作业习惯。独立思考,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听课、积极思维习惯。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维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选择;不懂就问的习惯。不懂装懂,永远不懂,满足于一知半解,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如有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直到搞懂为止。有些家长,孩子一问,马上把答案告诉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懒惰、依赖的心理,一遇到稍难的题目,自己不动脑筋马上问家长。正确的做法应是不直接讲出答案,引导孩子思考,拓宽孩子的思路,让孩子得到启发,自己去寻找答案。 记者 黎俊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