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趣说桃文化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3-26
语音:
中国古代尊称桃树为“仙木”,为“五木之精”,认为它可以驱邪。桃在文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古往今来,歌咏桃花的诗句不胜枚举。从《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白居易的“桃花乱落如红雨,剪绡裁锦一重重”;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等,一路走来,把整个中国文学史打扮得艳丽妖娆。
此外,生活中人们还习惯以“桃”喻人。如比喻少女的脸用“桃腮”、“桃靥”;把女子的美貌称作“桃夭柳媚”;女人的胭脂叫“桃花粉”;如果漂亮女子命运多舛,则称之为“桃花命”;就连男子的艳福也常戏谑为“走桃花运”等。
桃的花、叶、枝、果都闪烁着民俗文化的光芒,象征着长寿、健康、生育等,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桃被认为是“福寿”的象征,在给老人祝寿时,桃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礼品。桃,被认为是“喜庆”的象征,人们每逢喜庆活动时,“四喜果盘”中,总要有一盘鲜桃。桃,被认为是“驱邪”的法物,过年时人们喜欢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为了“消灾避难”,人们还喜欢用“桃木”做成刀剑,悬在厅堂檐下,挂于项间胸前等处。唯一与“桃”结缘的负面“文化”,是常用于形容不正当男女关系时,人们常称其为“桃色新闻”或“桃色案件”,虽说不太好听,但相比别的什么新闻案件,用“桃色”冠之,总多了些温婉的情愫。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说过:“草木之花中,惟桃李可以领袖群芳,因为花之色大都不出红白两种,桃色为红之极纯,李色为白之至洁,桃红李白足尽二物之能事。”如今,又到了桃花朵朵开的日子,赏桃花,品文化,也是生活中难得的雅趣。
□ 孟祥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