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其文:喜在历史的隧道里追逐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3-26 语音:播放
继《樊口探古集》之后,万其文又出版了一本近30万字的《吴都探古集》,年近六旬的他称得上是鄂州的探古人,一个喜欢在历史的隧道里追逐的人。
  万其文是地道的鄂州人,自小喜欢吟诗作文。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鄂州铅网厂、鄂州钟厂等市直企业工作。在工作和自学中,他愈发感觉到,发掘鄂州历史,了解鄂州渊源,增强市民自信是鄂州人当下的一项要务。于是,他把自己的业余时光,由文学园地转为在历史的隧道里追逐。
  自本世纪初,万其文就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鄂州的历史资料,如《武昌县志》、《三国志》、《寿昌乘》、《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和《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史书及鄂州地方史志、民间传闻资料。每到节假日,他就背起行囊,到城乡的旮旮旯旯里走访、采录,记下了一本又一本笔记。
  探古是一件极其寂寞清苦的事情,要在布满灰尘的故纸堆里翻滚,要在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区搜寻。就在这样一条道路上,万其文始终不渝地跋涉着。比如他写的《揭开抔湖退谷的历史内幕》,从起笔到止笔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先后十多次到西山、雷山、樊口一带寻访老人,查询史料。至今,西山、雷山脚下几个村子的老年人,都成了他的老熟人,彼此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在这篇文稿中,万其文首次提出鄂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在西山、樊口一带;首次考证出历史上的“九曲亭”是在樊口,而不是现在西山寺边的“九曲亭”;同时认定唐侍郎元结隐居的抔湖是“抔湖”,而不是通常人们口头上说的“杯湖”。2008年6月,一本20多万字的《樊口探古集》印制成册。
  开弓没有回头箭,万其文的探古之路不断延伸。随着我市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制,万其文所在的企业被改制了,他成为一家小型印刷厂的承包人,但业余探古痴心不改。作为一厂之长,他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反而比以前更“放肆”地走出车间厂门,深入城镇乡村,执著地笔录、拍照。他经常感叹自己是以失换得,他说,这些年自由探古,一年要少赚十多万元,加上外出采访的路费、笔墨照相开支几万元,一年失去不下20万元,但得到的是被他发现的鄂州历史文化遗迹群。
  他在自己命名的“吴都探古写作室”门口,张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年内克梅城得甲无数,年外收仵城获宝无价。也就是说,他在两年内探寻出鄂州历史上的“吴王梅城”和“仵城”,这两城就是他心中的无价之宝。
  此次出版并公开发行的《吴都探古集》,是万其文第二本鄂州历史文化论著,全书分八个部分和两章附录。第一部分——吴都岁月篇。收录鄂州历史大事记辑考五章,是鄂州自五帝时期(公元前2600年)至清代末年(1911年)4500余年间的大事记,其中许多资料是首次揭露,弥足珍贵。第二部分——三国佳话篇。收录有关武昌鱼及三国遗珍的传奇史话。第三部分——吴都家珍篇。收录鄂州历史重要人物与重要史实。第四部分——古迹追踪篇。收录鄂州历史古迹探寻文稿11篇。第五部分——承前启后篇。主要收录作者对鄂州文物保护的调查与思考文章。第六部分——吴都搜神记。收录鄂州历史传说故事。第七部分——武昌土俗篇。介绍古武昌地名及地方风俗习惯。第八部分——鄂州遗歌。收录历史上有关鄂州的名词歌谣。
  这本书对作为三国六朝时期开国首都古武昌(今鄂州)的历史文化探析,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全书引据丰富,分析细致,正史与野史兼录,探古与轶闻共存,随笔与诗词同辑,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挖掘、梳理、宣传、普及鄂州历史文化作了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
 
  通讯员  邱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