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原本就含有反腐倡廉的内容,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淡化了反腐倡廉,成了单纯祭祀先人。
这可以从清明的由来,看到这个问题。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得晕过去,介之推为了救他,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几年以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一路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之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记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找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此时,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御林军上山搜索,都未找到介之推母子。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希望介之推自己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几天几夜,却始终不见介之推的身影。大火熄灭后,御林军再次上山寻找,只见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葬身火海。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丧着脸跪拜之后,下令安葬其遗体,就在这时,他发现介之推用身体堵着的柳树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了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之推。行至其坟前,他惊奇地发现那棵已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望着那棵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祭拜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介之推临死之时赋诗告诫晋文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除了纪念先人外,官员都当思清明,积极进行反腐倡廉。现在全党上下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有官员在清明节都应像介之推劝晋文公一样,“但愿主公常清明”、“忆我之时常自省”、“勤政清明复清明”。介之推劝晋文公做一位清正廉明的好皇帝。党中央教育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做一位清正廉明、全心为民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