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多山地,又产红薯(方言叫苕)。红薯肉是用红薯粉做成的一道美食,它烫熟后一般被切成小长方形,形状似肉块,所以被称作红薯肉,也有人把它叫“苕粉砖”。我觉得把那么松软可口的美食叫作苕粉砖实在是委屈它了。
小时候,能够吃上一顿红薯肉,除非是来了客人或遇到喜庆的日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薯肉端出来,真是叫人垂涎三尺,又香又甜,又软又辣,有棉花糖的口感,有香辣肉的味道,油而不腻,吃上几块要回味好几天。我这样说,你一定知道红薯肉在那时是绝对的奢侈品。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红薯是家乡人的命根子,“一季红薯半年粮”,一年有几个月的时间,红薯根当饭,红薯叶当菜。每年五六月间,小麦收割完后,农民们就盼望着起东风,“东风息,戴斗笠”,东风停了,雨就落下来了,山地上就可以插红薯苗了。于是人们就从红薯地里割回长长的红薯藤,用剪子把它剪成一截一截的(一般是两片红薯叶一截),用稻草捆成一把一把的,再拿到翻整好的山地上插种。这时候,山坡上到处都是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大人和小孩。
红薯苗的生命力可强了,在雨水滋润过的山地上,很快就生根发芽,然后翠绿满地。秋末冬初的时候,红薯就成熟了,乡亲们挖完红薯后,除去食用,做成红薯片、红薯果外,还会把红薯洗干净,打磨成红薯粉。红薯粉剔除了红薯的杂质,当然就是精华了,红薯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谁家的孩子缺少奶水,大人就用红薯粉糊子一样能把孩子喂得胖胖的。
因为红薯肉好吃,红薯粉的制作过程在我的记忆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将洗干净的红薯挑到加工点磨碎后,用水桶挑回家,在厨房的梁上吊一根粗麻绳,然后将粗麻绳系在十字形木架正中点的环上。十字形木架四端各有一个铁钩,这四个铁钩就分别钩在一个白色帆布袋四角的环上。木架袋搭好后,在袋子的下面放一个大圆木桶,再把磨碎的红薯倒在袋子里,加上一桶水,搅动袋中的碎红薯,然后端起十字架的两端均匀地上下晃动,白色的汁液就像牛奶一样流进木桶。一夜过后,红薯中的淀粉就沉淀下来,舀干水后,桶里就只剩下乳白色的块状红薯粉了。
把红薯粉铲起来,叠放在之前洗碎红薯的白色帆布袋里,继续吊在梁上,用棒槌拍打袋子,目的是让袋中的红薯粉滤干水。这样吊了几天后,太阳出来的时候,就把已成为圆球状的红薯粉团用刀刮成片状,经太阳一晒,轻轻用手捏,就成为粉状了。
小时候我喜欢吃母亲做的红薯肉,常在边上看她做,也吃过邻居家大婶做的红薯肉,香香软软的,那可真叫好吃,那是家乡地道的红薯肉。做了妈妈以后,我也做红薯肉,儿子也特别爱吃我做的红薯肉。儿子在外面读书,还时常记得妈妈做的红薯肉好吃,还向他的同学夸自己的妈妈做的红薯肉特别好吃。丈夫也说我得了做红薯肉的祖传秘方,自然好吃了。因此儿子每次带同学回来,我总要做一盘香喷喷的红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