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大街小巷经常会传来抑扬顿挫的喊声:“拿头发来——换针!”听到这喊声,大娘、奶奶们纷纷放下手头的活计跑上街头,手里拿着平时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或者是旧布、旧塑料鞋之类的东西,用来换些针头线脑。
“换针的”大概就是所谓的货郎吧。他们常常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有个用铁丝做成的笼子,里面放的是做针线用的东西,还有鲜艳的头绳和各种小发卡,偶尔还会有花花绿绿的糖豆和再简单不过的几样玩具。
那些“换针的”大都是上了年纪、身体有缺陷的男人,他们干不了什么重活,只好以此谋生。
常到我们村去的是个一脸麻子的“罗锅”老头儿。那时候,村里只有一个出售日用品的小卖部,却不卖针线之类的东西,只好靠那位“换针的”隔三差五“送”来。
那个年代,人们手里的钱都很紧张,就用废旧的东西来换物。换针一般是用头发,那些头发不是剪下来的,而是女人们平日梳头时掉下来的。女人们大都梳着长头发,每次梳头都会梳下几根,舍不得扔掉,就找个角落攒起来,等到“换针的”来,一小团就能换到两根针。女人们用废品换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却不马上回家,她们总要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聊上半天,“换针的”一来其实也给她们提供了一次聚会的机会。
有一段时间不能用头发换针了,好像是废品收购站不收那些梳下来的散头发了,可那个老头儿还是在喊:“拿头发来——换针!”此时,就有人抢白道:“不要头发了,那你还喊什么‘拿头发来换针’。”后来,他就改口道:“拿铺衬来换针!”可能是习惯了吧,他还常常一张口就喊“拿头发来换针”,不过他会马上改过来。
奶奶的顶针丢了,母亲的针坏了,或者我扎头发用的头绳儿没了,就会惦记:“换针的”怎么还不来呀?我不知道这个行当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但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赶集不方便的小村。
后来,据说那个“换针的”老得走不动了,也就不再来。村里的小卖部没了,有两户人家开起了商店,一些针头线脑开始在店里卖,人们也就很少再惦记那个“换针的”。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身边的人大多是农民,因此对那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就感到特别好奇。而今,那些职业都消失了,问问比我年轻的,他们竟然一点都没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