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儿童节”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5-28 语音:播放
如今,每年的6月1日,孩子们都会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庆祝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可是在我国古代却没有“六一”节的。那么,古代的孩子是怎么过节的呢?其实不然,虽然古代没有“六一”节,但那时的孩子们每年至少可以享受4个儿童节。
  第一个儿童节在春天,是早已被人们淡忘了的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上巳节在我国历史悠久,据《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在当时,上巳节是极受人们欢迎的,其主题是游春。而在庆祝节日的人群中,最开心的莫过于“童子”们了!他们踏青、玩水、野炊、捕蝴蝶、放风筝……把这个节日过得欢快,不亦乐乎。
  第二个儿童节是夏天,是粽子飘香、龙舟竞渡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矢中节、天长节。自汉朝以来,大多将节日定在农历五月初五,直到今日没有变动,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当然,最活跃的、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他们胸前挂着一大串香甜的糯米粽子,后背背个用红布制成形似鸡心,内装茶叶、米、雄黄、艾香等物的小袋子,胳膊上系着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或绒线结或丝络的“长命缕”,一群一伙地聚在河边斗草戏、放纸船,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河中心大人们赛着的龙舟。
  第三个儿童节在秋天,就是月如玉盘、秋高气爽的中秋节。李白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都曾把月亮当作盘子,何况那些只知道数星星、看月亮的顽童?中秋佳节,大人们走亲访友、祭天拜月,忙得焦头烂额,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极享受的节日:有月饼吃、有兔儿爷玩,还有的“童子”秉承大人们的传教,在中秋之夜,成群结队开展祈子活动(偷瓜送子),即去人家瓜田里偷一个南瓜或冬瓜,用颜料在上面画上眉目口鼻,酷似一个娃娃脸。然后燃起灯笼火把,给新婚夫妇或娶媳妇数年不育的人家送去。通常由抱瓜者直接送进这户人家的卧室内,置瓜床上,用被子盖住,哪怕这瓜拖泥带水,弄脏被褥,求子心切的主人也不得恼怒,反过来还得盛情款待这些送瓜“童子”,以糖果点心或小钱回报。这只瓜得让主妇剖食,寓意可怀孕生子。还有的“童子”趁着明月在房前屋后躲猫猫,着实幸福得很。
  第四个儿童节自然便是举国欢庆、欢天喜地的春节了。虽然这个节日不论天南地北,也不论男女老少,全都开心快活得很,但最快乐的仍然还是孩子们。吃糖果、放爆竹、点焰火、逛戏场、看龙灯……要是能有个手巧的长辈做一盏《满堂红》的小红灯笼提着,那便成了孩子堆里的焦点人物,整个春节便可以享受同伴们艳羡的目光了。
  当然,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也不管有没有专门设立的儿童节,只要孩子们能够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那么天天都是儿童节!
 
  特约记者  张中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