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为书法痴狂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5-28
语音:
书房内,一米五长的白纸慢慢铺开,字迹渐显,瘦笔如枯木力卧,轻笔如飞鸟腾起。“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记者细细观摩作品,诗的浑厚意境和字的龙飞凤舞相映成趣,享受的快感油然而生。
5月17日小雨初歇,踩着蔷薇盛开的乡间小路,记者走进了梁子湖区太和镇高级教师胡建华的书房,在今年央视书画频道第四届迎新春书画作品展中,他成为唯一的鄂州籍入选者。54岁的胡建华戴着老花镜,正伫立窗前凝望窗沿上的雨痕。作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梁子湖区张裕钊书法协会理事,胡建华临池洗墨32年。
首次握笔感觉骨肉相连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建华与书法结缘。1982年,年仅22岁的他求学于当年的三江师范(即现在的鄂州师范)。现为中山大学教授的涂中华当年是胡建华的语文老师,4月的一天,当胡建华走进涂中华的办公室去拿资料时,墙上挂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条幅像子弹一样击中了胡建华的心。胡建华回忆说,明明是熟悉的诗句,但在那一瞬间,异地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人的思念立马涌上心头,差点让他流泪。得知是涂中华老师亲自书写,胡建华既惊讶又羡慕,厚着脸皮求字。涂中华摇摇头不说话,过一会儿才慢悠悠地说:“字不能轻易送,你先把这幅字拿去临摹一个星期吧。”
买纸、买笔、买墨,每天只能吃馒头和咸菜的胡建华毫不吝啬,拉开架势在宿舍里临摹起来。摸着光滑的竹笔杆,胡建华渐渐沉下心来,照着老师的字临摹起来。拿笔、蘸墨、运笔、收笔,黑色的墨汁顺着笔尖在纸上游走,一根根线条组成熟悉的汉字,那个星期,每天握笔到熄灯的胡建华感到一种奇异的感觉在心里滋生、发芽,“那只笔好像就长在手上,有种骨肉相连的感觉。”见到胡建华的字,涂中华愣了好久,当场将那幅字赠给了胡建华,并叮嘱:“千万别把字丢了,坚持练,这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参加工作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从此胡建华练习书法可谓“痴狂”。一斤一瓶的墨汁,一年要买20多瓶,为了节约,每瓶都要掺水作两瓶用,白纸一次就买两吨。为了进一步节省,胡建华干脆拿起拖把在客厅地板上练起了大字。
推广书法回报社会
2001年,胡建华担任太和镇朝阴小学校长。在多次翻阅学生作业后发现这些孩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很难看。俗话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写不好,如何打开“黄金屋”?胡建华和老师们商议后决定,利用课间在学校开设书法课。一所200多名学生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胡建华当仁不让担任起书法教师。“练字不是手指发力,而是手腕和肩膀,甚至是全身。”胡建华的大嗓门传遍整个校园。三年级学生胡思鲲练字认真,但家贫如洗。为了鼓励他坚持练字,胡建华一口气将笔、墨、纸、砚配齐了送给他。
每年春节前,胡建华都会自带纸和笔,在镇政府门前给人免费写字,一天能写80多幅。“现在很多春联都是机器印上去的,缺乏真正的墨香味。”胡建华自豪地说,在街上免费写字,求字的人多,观看的人也多,经常会有人在拿到字后感慨,一定要让孩子学写毛笔字。
虽非大家见解也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胡建华学习书法的原则。胡建华初学颜体(颜真卿),后学柳体(柳公权)、张体(张裕钊),最后学王体(王羲之),他觉得自己对书法的感悟也在逐渐加深。
每一位书法大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被称为“书圣”的只有王羲之一人,为啥?
胡建华讲了一个故事——
5年前的一个下雨天,他正为如何将“竖”写得更好而烦恼,见到窗沿渗水,水痕缓缓向下推进。仔细端详片刻后,胡建华欣喜若狂——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求的“竖”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诗词在脑中轰然炸开,非有大气魄不能写出此句。他觉得自己是如此清晰地理解了书法的本质——来源自然、来源生活、来源劳作。书法就是天地万物通过人脑加工后的产物;线条、格局、疏密,都是如此。至此,胡建华看事物的观点悄然变化,看山间坠石就是点,看燕子回闪就是撇。通过观摩,自己还自创了数十个字,“山舞银蛇”的“蛇”字,用一条昂首吐信的“蛇”演绎,似字又似画,同样的还有“鸦”、“象”等字。
记者临走前,胡建华作诗相赠,总结自己对书法的见解:书法本来风格多,宛如天仙散花娥。惊涛拍岸自然妙,龙飞虎燕细琢磨。
见习记者 柯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