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藏友李君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7-16
语音:
李君收藏的部分老碑帖
他以“书虫”自居,10余年来一直坚持摆地摊,以书交友;21年前,开始集邮;12年前,开始有系统、有规模地收藏老碑帖;他是本市最年轻的收藏家,2004年,获“鄂州市藏书之家”殊荣时年仅25岁;5年前,向鄂城区碧石小学留守儿童一次性捐赠1000余本课外读物。他,就是李君。
6月26日,记者走进李君位于鄂钢生活小区的家。李君祖籍黄陂,今年34岁,是鄂钢的一名修理工。1998年,他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听说记者专程来采访他,李君非常腼腆和谦虚,认为自己与其他藏书家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两百枚信销票使他走上收藏路
“当年我才13岁。1993年12月26日,全国发行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邮票,将我深深吸引住了。”李君说,正是这枚邮票,带他走进了收藏世界。那年,原邮电部发行的纪念邮票一套2枚、小型张1枚。第1枚是“毛泽东在陕北”,面值20分,发行量8190.9万枚;第2枚是“毛泽东在中南海”,面值50分,发行量5095.7万枚;小型张是“毛主席在建国初期”,面值5元,发行量3726.34万枚。那时,李君正读初中,城里的学校兴起了集邮热。怀着对伟人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年少的他将父母给其吃早餐的钱攒下来,偷偷购买了邮票。对于一点集邮知识都不懂的他,只是看见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1997年7月1日,原国家邮电部推出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纪念邮票,一经发行便十分火爆,当时面值50元一张,经“邮民”大肆炒作,居然炒到了500元一张。由于该邮票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是“邮民”自行炒作的,最终行情一落千丈,最低谷时每张跌到15元,现在略有上调,维持到每张40元。李君暗暗庆幸自己购买此邮票并不多。
渐渐地,因为集邮需要查找资料,李君便开始买书,通过阅读书籍,李君意识到集邮不能太泛了,于是他开始调整思路,只收集上世纪80年代前的信销票(在通信过程中用过的邮票),尤其以收藏“文革”期间编号的邮票(均为信销票)为主。“这类邮票不是想买就买得到的,要把握机遇,花钱不多,还能传承历史文化,值得收藏。”李君说着,便从他的书房里拿出200枚“文革”期间编号的信销票进一步解释,他之所以收藏“文革”期间的邮票,主要原因是这些邮票突出了时代特征。后来,由于集邮市场逐步走向疲软,李君又将目光转向了收藏书籍、老碑帖和古玩上。
两把折叠纸扇成其心中至爱
“我最喜欢的宝贝是我收藏的两把纸扇,可惜由于原来的主人保管不当,两把折叠纸扇都用透明胶贴上了,影响收藏价值。”据李君说,2006年,一位收废品的老师傅找到他,说自己在城里收废品时,有位老大爷去世了,其子女将两把折叠纸扇当作废品处理给了他。
回家后,老师傅左看看右看看,感觉纸扇很华美,可能有些年份,就是拿不准。在这之前,老师傅还找了两位收藏字画的,欲出手给他们,但因开口价格太高未能成交。老师傅慕名找到李君,问他是否愿意购藏。李君接过纸扇仔细一看,只见两把纸扇扇骨均由上等楠竹制成,虽然材质超薄,但扇骨上面的工艺却是手工雕刻,扇面上的书法、绘画分别出自两位名家之手,整个纸扇做工精美绝伦,书画艺术高超。
遗憾的是,由于那位老大爷保管不当,导致扇面有些破损,还用透明胶进行了粘接,尽管如此,李君仍对之“情有独钟”,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用透明胶粘接纸扇的作法,非常不妥。由于透明胶是化学品,附在纸扇上,不利于纸扇的收藏。对这些收藏品应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不能用湿手或出汗的手碰触,即使破损了也不要管。”李君认真地说,每年夏天,他都会用崭新的报纸将其珍藏的书和折叠纸扇包一层,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特制的纸箱里,大约过了一年时间再将报纸取出,重新更换纸箱,并将纸箱放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最后把书籍、折叠纸扇等放回纸箱。同时,纸箱内严禁放置樟脑丸等防虫剂,书籍和折叠纸扇等都不可用塑料袋包装,以免破坏其自然环境,不利于收藏。
一对青花瓷瓶向他讲述沧桑
李君除了收藏邮票和“文房四宝”外,还偶尔收藏一些陶瓷品,这被他称为“杂项”。
“尽管我对瓷器不太了解,也不敢轻易涉足,但我知道,在收藏过程中,瓷器、字画属热门,铜器次之,‘文房四宝’等因为变现不高属冷门。”说到这里,李君忙不迭地从书房里将一对“宝贝”抱至客厅,这是一对高43厘米、瓶口直径约22厘米的青花瓷瓶,其中一口瓷瓶上印有“麒麟送子”图案。“你不要小看了它,从民窑的做工、釉色来看,它应该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它们是我的‘镇宅之宝’。”李君说。
2007年,李君的一位朋友告诉他,一户农家的坯屋里放着一对青花瓷瓶,如果不早点去淘,说不定哪天会被主人当废品丢掉。
李君千辛万苦赶到现场,找到了朋友说到的那位主人,李君与主人一起走进藏放青花瓷瓶的屋子,只见屋里堆满了柴禾,充满灰尘味,柴禾与屋子的窗户上布满了蜘蛛网,所幸的是,虽然坯屋阴暗,但室内并不潮湿。只见主人轻快地挪开两捆柴禾,这时,一对青花瓷瓶现身了。李君和那位主人各拿一只瓷瓶走出屋子,放到光线好的地方仔细辨认,确定是真品,并有收藏价值后,最终出高价将它们购买。
经李君多次查阅资料了解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清代国力最鼎盛时期,只要是艺术品,均能代表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个时期不论瓷器、字画、书法都是该朝代最好的。比如,这一时期“龙纹盘”中的“龙”画得很有气势、威猛,到了清代后期便逊色不少,表明国力不再强盛了。还有,康熙年间的青花陶瓷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乾隆年间的“粉彩”、“珐琅彩”艺术均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君从民间阴暗的屋里让那对青花瓷瓶“重见天日”后,认为在民间一定还有未被人识的陶瓷,而拯救它们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一箱精品碑帖凸显其藏书理念
“12年来,经我之手的老碑帖近2000余本,最终只留下这70多本,这是我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飞跃。”李君一边说一边麻利地从书房里抱出一个纸箱,打开纸箱,他向记者介绍说,这些老碑帖均为宣纸作品,所选纸质都是手工宣纸,书法作品均出自名家之手,且大多数是初版字帖,比如《史邑临书帖》、《淳化阁字帖》、《石渠宝帖》等。除此之外,还有珂罗版,也有黄花梨木版精装的,除几本奏折式字帖外,全部为线装,古色古香,能长久保存,极具收藏价值。
李君收藏老碑帖、古籍善本的时间始于2002年,也正是这一年,李君得到邱风老师的指点。邱风从收藏古籍善本如何把握版本和出版类别方面对他进行了系统的指导,并强调要“以质取胜”。这使李君的认识提升到了“收藏字帖讲版本,版本较滥不收藏”的高度。李君向记者透露,收藏的老碑帖都是他陆续从武汉、黄石、黄冈等地的旧货市场、收藏交流市场、收藏品市场淘来的,在收藏过程中,他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是版本要好,即藏品要接近当时原貌,不失真,越久远越好;然后是品相要好,老碑帖如果破破烂烂,没有看相的,坚决不要。
李君坦言,他自幼喜欢看书,每晚临睡前必看。藏书这些年,没有赚到钱,但赚回了一些他认为值得珍藏的古籍善本等。因为是工薪阶层,注定他要走“以书养书、以藏养藏”之路。同时,他也不讳言,自己10余年来一直坚持摆地摊,通过摆地摊他认识了一些爱书人,对自己在藏书方面进行了点拨,令其受益匪浅。他还认为,人终于尘土,书终于传世,收藏可以留住历史,留住一段记忆,丰富自己的内涵,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