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工作那年,《鄂州日报》创刊,那时叫《鄂州报》,周二刊。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创刊会是在市一招(现在的雨台山大酒店)召开的,创刊号上发了我一篇100多字的小稿子,我至今都保存着。30年,我几乎是天天捧着报纸看,伴着这份报纸一路走过来。一晃30年了,报纸越来越像一份大报了,当时17岁“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我,如今两鬓也有了白发。
前几天特地整理了一下《鄂州日报》颁发给我的“优秀通讯员”证书,有26本,获奖作品证书12本,近几年发的是“优秀特约记者”证书。从《鄂州日报》创刊至今,只要有奖评,似乎都少不了有我的份,就算我在几个乡镇担任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那十几年,工作量很大,但我仍然还在写稿,我常对自己说:《鄂州日报》算是我忠贞不渝的初恋情人。
最初给该报写稿,也真是难为编辑们了,他们要从千把字的稿件中挖出百把字的新闻亮点刊发,也让我很高兴。我虽然学的是中文,心里总是惦念着做文学青年,通讯报道是不会写的,当时的社长、总编李振波老先生对我说:从小处进、往大处看,知上情、晓小情,稿件以小见大。这个点拨伴我几十年。1989年,我采写的稿件《余志刚买啤酒》获全省好新闻二等奖,并被《人民日报》转载,这篇稿件竟被收录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材。后来,我有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像《飞吧,鸽子》、《精细嫂重操旧业》、《舒细腊买凉鞋》、《选民找名字》……篇篇以小见大,这些稿件有的至今还能用“百度”搜索得到,大多是被一些新闻理论文章选用作为某种例证。
2010年,我调到鄂城区委宣传部工作;2012年,我采写的稿件《留守儿童摘帽了》获全省地市州好新闻一等奖、全省好新闻二等奖,好多朋友说我“宝刀未老”,更多的朋友不解我为什么人到中年还有这么大的热情。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到底能做多大的事?可能每一个人都想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是做人和做事的本分。也许我就只能写写稿子,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生活,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去年有一个乡镇的同志对我说:我40多岁了还在爬格子,心里不舒服,但一想到周部长还在爬格子,我就什么都想通了。我也认真梳理了自己这30年,伴着《鄂州日报》成长,写了数不清的稿件,但我能自豪地说:我和《鄂州日报》一样,一直是坚持传递正能量。
□ 周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