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梁子湖区加强村小教学点建设纪实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2-02 语音:播放
汽车翻过一道道低矮的丘陵,驶进了梁子湖区太和镇东边朱小学。正值课间,这个农村小学的40个孩子正在嬉戏玩耍。“预备——跑!”一声令下,红白相间的跑道上,一群矫健的身影像小鹿般欢快地向前飞奔,笑声在校园里回荡。
“过去这里全是石头和杂草,下雨天就成了烂泥场,不小心跌一跤就疼得直龇牙,常常弄得一身泥回家挨骂。”谈起记忆中的体育课,东边朱小学五年级学生柯伟健说,以前他在城里的学校看到过塑胶跑道,心里很羡慕,没想到现在农村的学校也有了。
东边朱小学位于梁子湖区太和镇东边朱村,毗邻大冶金牛,历史上学生最多时有400余人,如今只剩学生40人,教师8名。“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多年无投入,校舍残破不堪,面对破旧的校园,家长们纷纷把孩子转到镇上或是金牛的学校去读书,老师们教书也越来越没有信心。”东边朱小学校长金林清说,但是,近年来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学校也迎来了春天。2014年,梁子湖区教育部门拨款,为该校翻修了教学楼,铺设道路,建成塑胶跑道和篮球场,新建美术、音乐、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并配备了电子白板和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等。    
“我们借这个机会也做了点小‘文章’,师生们把废弃的垃圾场平整了,种上花草树木,墙壁上、教室里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作品,让这个小学校多了一些书香气、文化气。”金林清说,去年秋季开学,一些原本舍近求远到镇上读书的孩子又转学回来了。
“如今在梁子湖区,最漂亮的地方一定是学校,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最美的环境也一定在学校。”与记者同行的梁子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柯水田高兴地说。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逐渐减少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梁子湖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也发生着变化。2013年,该区在原来70所中小学基础上,通过撤并以及“联村共建”模式,保留了6所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15所完全小学、44个教学点。在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的同时,该区将学校布局调整与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目前梁子湖区共有教学点35个,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改善这些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去年,梁子湖区将35个教学点全部列入教学点改造建设计划,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梁子湖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点建设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200万元,为14个教学点新建综合用房1785平方米;为35个教学点改造环形跑道1400平方米,硬化校园路面8080平方米,绿化美化校园9865平方米,维修新建院墙3090米,改造加固校舍9820平方米,改造升级水、电、网络,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等,全区村小教学点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改善硬件,还要留得住老师。”柯水田说,师资状况也是制约该区农村教学点发展的瓶颈。他介绍,全区35个教学点中,教师多的十余名,少的两三名,且老教师多,青年教师少。
针对此现状,梁子湖区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9年至2011年,该区每年按学校学科需要,引进资教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三年期间,全区共录用资教生23名,全部补充到师资缺乏的农村中小学;2012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农村义务教育各学段各学科教师,两年来共招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147名,切实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均衡问题;2013年,该区评选出第一批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150名,享受财政补助,以奖励培优的方式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同时,该区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机制,要求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的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交流任教或任职的经历;40岁以上的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经历者优先考虑。对到薄弱学校任教或任职的教师、管理人员,区政府每年发放教育均衡发展津贴,用于交通和生活补贴。
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对农村教师利好政策的倾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师扎根偏远乡村学校。在太和镇莲花学校,来自云南大理的姑娘邹学芹已在该校从教7年,她告诉记者,她们学校有15名农村新机制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一块“比学赶帮超”,让她也觉得特别有干劲。“我很乐意选择东边朱小学。”80后教师许璐告诉记者,他是2011年来到学校的,刚来时学校条件很艰苦,但一年一个变化,如今学校的教师周转房也建好了,工资里还有专为偏远山区老师设置的山区补贴和其他津贴,这些都让他觉得很踏实。

记者 程丽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